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促進康養旅游産業發展 培育居民消費新熱點
2025-10-09 作者:孫明霞 李方舟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服務型消費社會,滿足人自身發展需求成為服務型消費社會的突出特點。隨着健康中國戰略等不斷推進,康養旅游産業作為融合醫療健康、養生保健、文化休閒、生態旅游等功能的新業態,正加速邁入關鍵發展期。今年初,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游消費的若干措施》提出,推廣康養、慢游、家庭游、懷舊游、錯峰游等旅游産品,為康養旅游産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康養旅游具有融合性強、服務鏈條長、消費黏性高、綜合帶動強等特點,發展康養旅游有利於推動經濟結構轉型、提升民生福祉、促進消費,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發展康養旅游恰逢其時

  康養旅游産業是一個“跨産業、跨專業、跨人群”的多維健康服務體系,以“旅游+健康”為表,以“服務轉型+人口結構轉型”為裏的複合型産業業態,涵蓋“醫、藥、養、健、美、游”等多元服務主體,具有融合性強、服務鏈條長、消費黏性高、綜合帶動強的特點。

  目前,世界範圍內以海濱、森林、溫泉、運動等為代表的康養旅游資源開發相對成熟,成為康養旅游産業的主要載體。近年來,我國高度重視並加大對這一産業的支持力度,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明確提出,積極促進健康與養老、旅游、互聯網、健身休閒、食品融合。海南、雲南、廣東、浙江、山東等省也積極行動,從頂層設計賦予康養旅游新定位,以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的政策矩陣構建起全國康養旅游産業發展新藍圖。

  龐大的消費群體和健康意識增強為康養旅游産業發展提供了機遇。截至2024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超過2.9億人,佔總人口比重超20%。龐大的老齡群體及健康意識增強促使康養旅游市場不斷擴大,康養旅游消費結構由“高端”向“普惠”轉變,消費群體從高凈值人群擴展至中等收入家庭。旅居養老成為新時尚、新業態,養老社區、康養酒店、旅居康養中心等産品成為旅居養老的熱門選擇,長三角等一些條件較好的地區,通過成立旅居養老聯盟,便捷了老年人跨城、跨省尋找“詩和遠方”。

  隨着年輕群體健康意識不斷增強,康養旅游需求也日益旺盛,2023年,我國18歲至35歲年輕人的消費榜單前三位分別是旅游(32.77%),電腦、手機等數碼産品(31.67%)和保健養生(31.04%),森林康養旅游、溫泉康養旅游、運動康養旅游等都是年輕群體喜聞樂見的形式。一些康養旅游項目也更加兼顧不同群體,開發出圍繞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康養旅游産品,以融合理念滿足不同群體的差異化需求。

  康養旅游正成為重塑區域經濟與生活方式的重要抓手。康養旅游的興起,不僅是産業融合發展的新引擎,更是促進區域經濟轉型和推動綠色生活方式變革的重要力量。特別是在一些生態資源優越、氣候宜人地區,康養旅游正成為帶動就業、盤活閒置資源、促進服務消費的新型産業發展方向。

  從區域發展角度看,康養旅游可有效促進東中西部資源錯位互補。如,東部地區通過打造高端康養度假産品,滿足中高端人群周邊休閒需求;中西部地區則依託良好生態環境發展中長期康養旅居,吸引城市老齡人群“候鳥式”流動,帶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與服務能力提升。此外,康養旅游倡導健康、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引導消費者從“走馬觀花式”旅游轉向“深度體驗型”康養旅居,逐步改變傳統旅游業態與日常生活方式之間的界限,成為實現“健康中國”目標和生活方式轉型的重要推動力量。

  康養旅游成為擴內需與促消費的新增長點

  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超4億追求高品質生活的中等收入群體為康養旅游産業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2024年我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1314元,居民健康與旅游類消費支出佔比不斷上升。康養旅游産業獨有的需求多元化、出游遠程化、服務專業化、市場國際化的稟性特點,促進“康養旅游+”文化、體育、醫療、養老等新産品、新業態、新場景和新模式不斷涌現,持續推動康養旅游成為擴大內需、提振消費的“新藍海”。相關研究預測,2025年我國健康服務業總規模將超11.5萬億元,康養旅居消費超過2萬億元。

  需求多元化。康養旅游呈現供需兩旺、量質齊升的發展態勢,正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人民群眾的剛性需求,消費者更注重精細的健康管理與多樣化、個性化、品質化體驗需求。2024年,國內出游人次達56.15億,同比增長14.8%,老年旅居、研學親子游等成為市場熱點。

近日,在哈爾濱站,旅客在黑龍江今年開行的首趟“悠享龍江·銀旅號”舒適型銀發主題專列前合影。新華社發(原勇 攝)

  出游遠程化。交通基礎設施持續優化,高鐵成網、支線機場拓展、公路網絡密布,為跨區域長線康養游提供保障,“避寒南下、避暑北上、長住旅居”成為主流。雲南、貴州、四川、青海等地憑藉生態與中草藥資源,吸引大量“候鳥型”旅居人群。如雲南騰衝、普洱等地推出“氣候康養+文化體驗”項目,“有一種叫雲南的生活”成為旅居新風尚。同時,數字化賦能目的地信息可視化、行程智能化、健康服務在線化,推動康養旅居向常態化和便捷化演進。

  服務專業化。康養旅游服務體系日益精細與專業,面向失能、術後恢復、亞健康等特需人群的專業服務加速布局,推動康養旅游從“泛養生”邁向“精準康復”。例如,海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游先行區憑藉“醫療特區”優勢,集聚了一批提供高端醫療、慢病管理等服務的康養機構。四川成都加快打造“醫美之都”,形成以高品質醫療美容為核心的醫療主導型康養新模式。

  此外,我國康養旅游正從“國內游”走向“國際游”,中醫藥、溫泉療養等資源吸引大量東南亞、日韓、俄羅斯等游客。如,北京將中醫藥健康游作為提升入境游的重要內容,推出多條海外線路及中醫藥服務包。

  發展康養旅游既要“投資於物”更要“投資於人”

  第一,加強頂層設計與戰略統籌引領。制定國家和康養旅游行業發展規劃、行業標準和促進政策,將康養旅游納入國家“十五五”規劃和省市規劃,從擴內需、促消費、滿足人民品質生活需要及建設優質宜居國土空間的視角和高度,統籌布局全國康養旅游産業發展,通過相關規劃和標準制定,引導資源和市場條件較好的地區適度超前謀劃、明晰發展定位、引導需求釋放、滿足人民需求。重點關注傳統康養旅游地的可持續發展,同時,積極培育新時代條件下具有比較優勢的新區域。

  第二,明確發展定位與強化産業生態構建。發揮各地域生態環境、資源稟賦、在地文化等比較優勢,差異化、特色化打造一批集聚醫療康復、療愈旅居、文化養生、健康管理、養老照護等功能的重點項目,開發森林康養、溫泉康養、中醫康養、運動康養、鄉村康養和旅居養老等康養旅游産品。將康養旅游融入帶動鄉村振興,推動“康養進山村”“鄉村康養+地方特色”“康養小鎮”等,探索“康養旅游+鄉村振興”新路徑。將“康養”理念融入城市IP打造中,以“宜居宜養、主客共享”為理念,推動從“景區式康養”向“全域康養城市”轉型,開展“康養步道計劃”“全齡友好型社區”等項目,鼓勵街區、醫院、商場等公共設施融入養生、運動、心理干預等功能,打造“15分鐘療愈圈”。

  第三,激活文化、科技、生態“三元驅動”機制。依託哲學、中醫、武術等中華傳統文化優勢,推動與康養服務融合發展,建設中醫藥體驗館、養生文化中心、理療養生基地等文旅複合項目。鼓勵將民間療法、傳統醫術、藥食同源産品等,轉化為標準化、可複製的康養産品。推動AI、大數據、5G等技術在健康檢測、行為監測、緊急響應、服務匹配等方面應用,打造一批示範性智慧康養社區、數字療愈空間、遠程看護平台。發揮我國“山、海、灣、灘、島、泉”等生態資源富集優勢,打造海岸線慢行步道、森林療愈營地、溫泉康養小鎮等特色産品,實現從“資源展示”向“功能體驗”轉變,推動生態資源産品化、服務化、場景化。

  第四,構建政策、金融、人才等要素保障體系。探索多元化投融資模式,建立“財政引導+市場主導”的康養投資機制。鼓勵省市設立康養産業發展基金,推動REITs、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等模式在基礎設施建設、項目運營等方面應用。通過稅收減免、財政貼息、擔保扶持等引導社會資本投入康養産業。鼓勵國企投資康養旅游方向及在跨區域療養、度假、養老等方面探索新模式。推動異地醫療、社保、教育、就業等政策改革,在教育資源流動、“數字游民”保障、旅居老人釋放“銀發力量”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推動高校開設康養管理、健康旅游、文化療愈等專業,建立醫療康復、心理干預、營養指導、康養旅居、健康管理等領域人才培養認證體系。

  (作者單位: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2024066810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