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在超市拿起一盒宮保雞丁預製菜時,是否曾注意過包裝角落那串神秘的“通關密碼”?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同款預製菜品竟橫跨了多個標準體系,這意味着它們的入門門檻和執行標準各不相同。企業依據産品特性選擇執行標準,在能實現標準與産品良好匹配的同時,增加了市場魚龍混雜的風險,也折射出預製菜行業“一菜多標”的監管困境。在消費者難以辨別的標準代碼背後,一場關乎食品安全紅線與商業利益的標準化博弈正愈演愈烈。這場“舌尖上的標準大戰”或將決定萬億級市場的發展軌跡。
宮保雞丁 不同品牌不同標準
同一産品也有着不同的“身份證號”。近日,消費者李女士向北京商報記者反映,自己在電商&&選購宮保雞丁預製菜産品時發現,同一道菜品不同品牌使用的標準不同,一時間難以抉擇哪種更為安全。
隨後,北京商報記者調查發現,同款預製菜品竟橫跨多種標準體系。就以李女士想選購的宮保雞丁這一常見菜品為例,同樣是非即食冷凍製品,味知香使用的是國家標準GB19295,而谷言執行的是行業標準QB/T 5471,紫光園和味盟的宮保雞丁使用的是行業標準SB/T 10379。再看電商&&售賣的冷藏宮保雞丁快手菜,基本上使用的是行業標準SB/T10648。這對於消費者來説,的確難以僅僅通過執行標準的編號來了解背後的區別。
“90後”消費者劉女士同樣在購買預製菜時因為産品執行標準而感到疑惑。根據劉女士介紹,其在味知香旗艦店下單選購宮保雞丁時,客服提供的産品説明書中産品標準代號為SB/T10379,而實際收到貨後發現産品執行標準變為了GB 19295。對此,客服&&説明書為老版本,雖然不清楚不同的執行標準之間有什麼區別,但産品肯定是安全的,標準會根據國家要求而調整。
隨後劉女士又對比發現,老版包裝上配料表中單獨寫出了調料包成分,食品添加劑中包含苯甲酸鈉和山梨酸鉀,但新款包裝的配料中並未單獨標注調料包,且未看到食品添加劑的字樣。
據了解,執行標準號開頭的字母表明了不同執行標準的“身份”。強制性國家標準的代號為“GB”,推薦性國家標準的代號為“GB/ T”。行業標準的編號由行業標準的代號加“/ T”、行業標準發布的順序號和行業標準發布的年份號構成,“/T”&&推薦性標準,順序號為自然數。社會團體代號由社會團體自主擬定,團體標準的代號為“T”。企業標準代號為“Q”。
標準林立 基準線難劃齊
目前,我國尚未制定統一的強制性食品安全標準和專門的生産標準來規範預製菜行業,因此對預製菜的界定也缺乏統一性。普通消費者難以辨別不同標準代碼之間的實際差異,這一現象也折射出預製菜行業正暗流涌動,陷入一場標準混戰。不同標準體系各自為政,導致行業魚龍混雜的風險不斷加劇。
北京商報記者通過走訪線下商超和線上&&看到,目前市面上售賣的無論是冷凍預製菜還是冷藏預製菜,橫跨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多個執行標準,甚至一款菜品內的不同料包還標有不同的執行標準號。
根據梳理,目前預製菜行業的標準體系繁雜,涵蓋國家標準、團體標準、行業標準以及企業標準等百餘種。這些標準的准入門檻和執行要求各不相同,企業不僅可以依據國家標準,還可以選擇地方標準、行業標準或企業標準來生産和銷售産品。而想要比對不同標準之間的區別更是存在難度,北京商報記者通過全國標準信息公共服務&&分別查詢了上述宮保雞丁所執行的四種標準,發現GB19295的標準狀態為廢止,不提供標準文本閱讀服務,QB/T 5471、SB/T 10379和SB/T10648均未公開。
另外,即便是執行統一標準,其食品添加劑也大不相同。北京商報記者梳理發現,紫光園和味盟的宮保雞丁執行的雖然是統一標準,但食品添加劑使用的種類也有所不同。味盟的配料表顯示食品添加劑包含復配水分保持劑和D-異抗壞血酸鈉。紫光園宮保雞丁的配料表中雖然沒有特別標注食品添加劑,但能看到三聚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碳酸氫鈉和磷酸酯雙澱粉的字樣。
北京商報記者以採購商身份&&了一家執行企業標準的供應商,對方&&:“産品肯定是安全的,企業標準和地方標準都是一樣的,都是按照國家標準來制定的。”儘管如此,企業標準的透明度和監管力度仍存疑,消費者權益如何保障,仍是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位給大型商超做預製菜食品加工的工廠負責人向北京商報記者坦言,多層次標準體系,允許企業根據産品類型選擇適配標準,滿足特定生産工藝或成本控制需求,有利於推動産品創新與市場細分。當然,企業標準的靈活性較大,企業可在不低於國家標準的前提下自行設定微生物閾值、添加劑等,甚至部分企業通過減少滅菌工藝投入,導致實際衞生指標接近下限,依賴消費者通過加熱來消殺風險。
市工商聯副主席、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李志起認為,目前預製菜領域存在“標準冗余但執行不足”的矛盾。企業標準若未經官方備案或公開,可能降低市場透明度,甚至成為逃避監管的“灰色工具”。建議企業主動對標更高要求,如團體標準或國際標準,同時呼籲國家盡快&&分類分級標準,明確不同産品類別的“基準線”。
在中國社科院財經院學術檔案館副主任趙京橋看來,預製菜企業根據預製菜原料、工藝、保存方法、食用方法的不同,在滿足國家食品安全標準外,會根據地方、團體和企業需要選擇不同的標準執行。中華飲食具有突出的多樣性特徵,這也適用於預製菜,同一菜品的原料、工藝和食用方法都會存在不同,使得企業在使用地方、團體和企業標準時存在不同,但必須要滿足國家食品安全標準。
需要一把尺 呼籲標準破局
正如所有從0到1發展的事物一般,預製菜近年來也在不斷完善之中。2024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聯合教育部、工業和信息化部、農業農村部、商務部、國家衞生健康委印發《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預製菜範圍,並提到了研究制定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統籌制定嚴謹、統一的覆蓋預製菜生産加工、冷藏冷凍和冷鏈物流等環節的標準,明確規範預製菜食品安全要求。
制定預製菜的食品安全國標也在推進之中。2024年11月,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對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第2453號建議的答覆,其中提到,目前,國家衞生健康委已將《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預製菜》列入2024年度食品安全國家標準立項計劃,組建專項工作組,有序推進標準研製工作。
其實,政策的制定是一方面,企業能否嚴格執行才是重點。一位預製菜企業相關負責人告訴北京商報記者,國家標準難以覆蓋所有細分品類。在此背景下,行業標準、企業標準等細分標準體系逐步完善,通過在國家標準框架下細化規範,為地方特色食品提供了更具針對性的生産指引。但需注意的是,標準體系的完善僅是基礎,企業嚴格執行才是保障行業規範發展的核心。
歸根到底,預製菜的爭議主要在於它是否健康安全的層面。李志起認為,二者並非對立,需在“統一底線”與“包容差異”間平衡,統一國標可解決致病菌限量、防腐劑添加等基礎安全問題,避免企業“選擇性達標”。
從整個預製菜行業來看,目前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尚未&&,關於預製菜食品安全限量要求、運輸、貯存、標籤等規定多為行業標準、推薦性標準中的要求,不具備強制性。在促進預製菜不斷向規範化發展的道路上,需要做的還很多。
趙京橋進一步指出,食品安全是預製菜發展的生命線,若想使消費者放心消費,需要加大力度規範預製菜食品安全。儘管預製菜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尚未&&,但國家食品安全法,以及食品原材料、食品添加劑等相關食品安全標準都需要預製菜企業重視和執行。
預製菜市場健康發展需要政府加快國家標準&&,用完善的標準體系引導地方、團體和企業標準發展,用高質量標準規範預製菜企業發展。趙京橋還強調,行業團體要加強行業自律,宣貫優秀標準和推廣優質企業,並提高供應鏈質量,從食材種養殖、運輸、倉儲等多個環節提高食材質量,還應形成全鏈條監管和社會化監管。(北京商報記者 郭繽璐 張天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