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從“新”出發 “新新”向榮
——內蒙古烏蘭察布市高質量發展新實踐
2025-02-06 記者 哈麗娜 來源:經濟參考報

  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位於內蒙古中部,風光資源豐富、區位交通便利。在堅定不移走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導向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中,烏蘭察布市敢闖、敢試、敢幹,錨定“闖新路、育産業、提總量、爭進位”目標,積極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不斷培育壯大新能源、鐵合金、馬鈴薯、大數據、大文旅等産業,着眼綠色化、智能化、現代化,加快構建起具有烏蘭察布特色和優勢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2024年烏蘭察布市地區生産總值達1214.2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95.0億元,增長5.0%;第二産業增加值402.3億元,增長4.9%;第三産業增加值616.9億元,增長5.7%。

  文旅融合綻放新光彩

  春節期間,內蒙古烏蘭察布市第二屆冰雪游客那達慕精彩紛呈,扭秧歌、舞龍舞獅、傳統歌舞等節目“點燃”草原,冰雕、雪滑梯、雪地游玩項目吸引了眾多國內外游客。

  今年冬天,烏蘭察布市依託烏蘭哈達火山、大河灣滑雪場、“烏蘭察布之夜”等重點景區,精心策劃推出“百天百場”冬季旅游系列活動,新開通往返廣州、杭州、鄭州、石家莊四條航線,市內新增兩條滑雪公交專線,讓游客來得便利、玩得暢快。

  “近年來,得益於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以及不斷提升的管理服務水平,烏蘭察布市‘北京向西一步,就是烏蘭察布,四季旅游好去處’的旅游品牌越叫越響亮。”烏蘭察布市文化旅游體育局二級調研員趙亮説。

  從北京自駕3小時或乘坐90分鐘高鐵便可抵達烏蘭察布市,便利的交通讓烏蘭察布市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北京休閒養生“後花園”,周末休閒游、自駕游的首選之地。2024年12月31日,集大原高鐵開通,烏蘭察布市打通京津冀蒙高速鐵路最後一塊拼圖,成功接入全國“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

  依託獨特的區位優勢,烏蘭察布市近年來大力發展旅游業,吸引北京及周邊地區人員來烏蘭察布市消費旅游、度假定居。2024年,烏蘭察布市旅游接待人數突破23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超266億元。

  獨具特色的民宿成為烏蘭察布市旅游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烏蘭哈達火山景區,察哈爾右翼後旗盤活利用了農村牧區閒置房屋160多處,累計引入社會投資3.1億元。其中,牛明村建成民宿68家,多家民宿逐漸形成品牌和口碑效應。察哈爾右翼後旗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將以“民宿經濟圈”為發展重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文化挖掘和精品培育,把民宿産業打造成特色優勢産業和富民惠民産業。

  位於察哈爾右翼前旗的“烏蘭察布之夜”街區充滿了濃濃的煙火氣,也是夜游烏蘭察布市的好去處。街區佔地1.6萬餘平方米,內有演藝舞&、商鋪、活動廣場等,是一處集觀光游憩、文創體驗、特色餐飲、精品零售、互動娛樂等於一體的城市夜間文化區和旅游消費集聚地。去年“烏蘭察布之夜”累計運營120天,客流量突破500萬人次,直接營業額達1400余萬元,並提供了2000余個就業崗位。

  “發揮文旅産業參與群體廣泛、多元業態融合優勢,盤活就業空間,2024年烏蘭察布市新增營業執照登記3.5萬戶,新增城鎮就業5729人。”烏蘭察布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黨組書記、局長雲雪艷説。

  內蒙古烏蘭察布圍繞“觀星賞月游火山,冰雪美食泡溫泉”等旅游資源,推出多條旅游線路,吸引游客前來感受烏蘭察布的冬日浪漫風情。圖為游客在烏蘭哈達火山腳下游玩。  新華社發(王正 攝)

  風光能源漸成新引擎

  在烏蘭察布150萬千瓦“風光火儲氫一體化”大型風電光伏基地內,一架架風機隨風轉動,源源不斷地發出“綠電”,經“岱海—萬全—順義”500千伏輸電線路送到了京、津、冀地區,實現了“綠電進京”。

  烏蘭察布150萬千瓦“風光火儲氫一體化”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位於烏蘭察布市涼城縣,是我國第二批以沙漠、戈壁、荒漠為主建設的重點大型風電光伏基地項目,該項目總投資90億元,項目總裝機容量500兆瓦,配裝的風機單機容量刷新了2023年中國和全球風電項目最大的紀錄。

  “基地一標段EPC項目去年11月30日實現全容量並網發電以來,截至目前,風電場已累計發電已超7億千瓦時。”現場項目副經理葉碧介紹,與燃煤電廠相比,按照供電標煤煤耗計算,烏蘭察布風電場項目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43.39萬噸。

  烏蘭察布市擁有豐富的風光資源,均屬於國家一類資源地區。截至目前,烏蘭察布市新能源裝機規模1370萬千瓦,其中風電1167萬千瓦,太陽能發電203萬千瓦,居全區第2,佔全市電力裝機的56%。

  烏蘭察布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書記、主任趙光説,烏蘭察布市立足風光資源優勢和産業基礎,加速推進新能源開發,加快推動能源綠色低碳轉型,能源結構持續優化,新能源裝機規模穩步擴大,特別是新能源項目建設紮實推進,讓烏蘭察布大地“綠電”澎湃、“綠能”涌動。

  隨着新能源裝機規模逐步擴大,烏蘭察布市加快新能源全産業鏈發展,讓高質量發展“含綠量”更高。近年來,烏蘭察布市多家企業,擴大主機、葉片、塔筒等製造規模,引進培育電機、齒輪箱、電芯等核心産業,着力推動綠色能源與綠色製造融合發展。目前,烏蘭察布市風電裝備製造産業已初步形成以察哈爾高新技術開發區和商都縣為主的兩個産業集群,形成産能包括整機1500&、風機葉片1200套、塔筒2050套44萬噸,已具備配套生産10兆瓦及以上大型風機配套生産能力。

  烏蘭察布市還探索新能源“産”“消”一體發展,擴大綠電應用、加快綠電替代、增加綠電負荷,根據負荷建設時序,推進資源總量管理、有序開發,積極培育新的綠電消納場景。

  在察哈爾右翼後旗源荷互動綠色大數據中心示範項目現場,風電産出的綠色電能正在為大數據中心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該項目是一座100兆瓦分散式風電項目,於2023年9月正式並網。

  “並網後,年發電量約3.2億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9.75萬噸,減排二氧化碳26.62萬噸,可以滿足大數據中心綠色用電需求,促進大數據和可再生能源兩大産業的融合與快速發展。”內蒙古新遠景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徐培振説。

  以“綠”為底 向“新”而行

  春節假期結束後,內蒙古景蕾實業有限公司工人們第一時間投入到一線,加緊生産,全力滿足市場需求。

  前不久,內蒙古景蕾實業有限公司建成了36000千伏安全密閉錳硅合金直流礦熱爐,實現了大容量錳硅合直流爐生産,這也標誌着烏蘭察布鐵合金産業在“高智綠”發展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鐵合金是生産鋼材的重要添加劑。20世紀90年代開始,烏蘭察布市引進鐵合金企業,發展鐵合金産業,打下了堅實基礎。幾十年後,鐵合金産業逐步成為當地支柱産業,全市鐵合金生産企業達到43家,2024年全年鐵合金完成産量1131萬噸,佔全區總産量的72%、佔全國總産量的31%。

  過去,在人們印象中,鐵合金污染大、能耗高,是“落後産業”,如何讓傳統的礦熱爐和落後的生産工藝“改頭換面”,走出發展困境?烏蘭察布市選擇加快産業轉型升級。

  作為改造升級傳統産業的方向,烏蘭察布市投入40多個億,通過淘汰落後産能、引入智能化和綠色化技術、延長産業鏈等措施,讓鐵合金産業煥發出新的生機。

  走進豐鎮市吉鐵鐵合金有限公司,工人們坐在舒適的中控室裏,熟練地操控電腦屏幕下方的搖桿,遠程控制爐前機器人進行作業。在廠區內,環境乾淨整潔、設備整齊劃一、充滿科技感。

  吉鐵鐵合金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王永勝介紹,公司自行研發的“鐵合金電爐智能控制系統開發及應用”和“自動抓渣天車機器換人項目”已實現自動化生産作業,在降本增效的同時實現本質安全化生産。此外,公司還高度重視技改升級,加強廢渣、廢氣綜合循環利用,通過將鐵合金項目電爐煤氣和煤化工生産尾氣二氧化碳回收利用,不斷促進鐵合金産業全鏈條綠色循環發展。

  烏蘭察布鐵合金産業加快綠色轉型,通過“綠色能源”製造出的“綠色産品”,讓新增産能的綠電應用比例超過60%。

  2024年11月15日,豐川循環經濟開發區豐鎮産業園綠色供電項目成功投運,這是內蒙古首個工業園區綠色供電項目。該項目建設新能源裝機80兆瓦,同時配套化學儲能裝置。

  內蒙古王遠實業有限公司率先用上了綠電,約佔其用電總量的30%。“別小看這30%的綠電使用,可節省煤炭6萬噸,減少排放二氧化碳16萬噸。”內蒙古王遠實業有限公司負責人説。

  經過一系列不同尋常的努力,目前烏蘭察布鐵合金産業實現了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整體工藝技術裝備水平、環保水平已是全國領先,行業競爭力和影響力進一步提升。

  2024年11月30日,內蒙古首列鐵合金鐵海快線(豐鎮—新港北)正式開行。此趟班列為烏蘭察布本地生産的錳硅合金、鉻鐵等鐵合金材料“出海”提供了更為便捷的通道。據了解,鐵合金材料通過鐵路只需一天就可運抵天津新港,再裝船發運至福建地區,實現了海運、鐵路和公路的無縫銜接,全程時效在一週以內。

  如今,憑藉政策、區位以及風光資源等優勢,烏蘭察布的鐵合金産業實現了從弱至強的飛躍,向所有人證明了傳統産業不是落後産業,只要搶抓機遇、轉型升級,依然可以成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