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高冷”青海正迎來發展“高光”時刻
2025-01-14 記者 陳凱 汪偉 王浡 李琳海 來源:經濟參考報

  廣袤原野上仰望天空的小城,聚集大量天文、氣象科研機構,用地理高度支撐科研高峰;“風光”無限的戈壁,不斷為産業發展輸送清潔能源,讓經濟底色涂上厚厚綠層:黑色機櫃背後閃爍的光點,匯聚成龐大的數據算力,冷涼氣候、綠電資源構成綠算産業絕佳的生態環境……

  青海,以大美自然風光聞名,以“高冷”氣候特徵讓人生畏。大部分人對青海的理解,或許只是適合短暫旅游的觀光地,支撐生活和發展的資源匱乏。然而,滾滾向前的時代大潮,今天將青海推向發展前沿。

  《經濟參考報》記者將帶你走入不一樣的青海,感受時代的全新脈搏。

  這裡的星星不眨眼

  11家科研單位在此布設45&望遠鏡,大科學裝置投資額達30億元……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冷湖鎮,正在建設亞洲規模最大的天文觀測研究基地。

  冷湖鎮,因其附近湖泊冷冽刺骨而得名,地處柴達木盆地西北部。這片曾經的無人區,因豐富的油氣資源一度喧囂繁鬧,最多時有包括石油工人在內的十萬餘人居住於此。二十世紀80年代,這裡因資源枯竭而變得冷清荒涼,全鎮常住人口最少時僅300人。

  然而,繁華退卻,卻是新生的開始。由於高海拔,人煙稀少,少有光源干擾,這裡成為絕佳天文觀測基地。2021年底,中科院國家天文&、青海省科技廳、青海省海西州人民政府在冷湖鎮共同打造國際一流天文觀測基地。

  “這裡的星星不眨眼。”中科院國家天文&&究員鄧李才説,因為視寧度高,雲層少,不會出現遮蓋現象,所以冷湖鎮觀測到的星星一直是亮的。通過對天文&址勘測,冷湖綜合條件與國際最佳天文&址基本持平,這一結果2021年8月發表在國際知名學術期刊《自然》雜誌上,引起國際天文界關注。

  如今,優良的天文觀測條件已成冷湖發展的重要資源。冷湖科技創新産業園區管委會常務副主任田才讓説,想到冷湖建設天文觀測項目的機構和單位越來越多,空間資源已經變得緊張。

  不僅如此,群星閃耀的夜空,橫跨天際的銀河,空曠荒蕪的戈壁都給人以極強的科幻感。由此,火星基地、外星人營地、火星小鎮等文旅項目接連落戶,這座小城再次熱鬧起來。最新數據顯示,2024年,冷湖常住人口321戶573人,流動人口8000餘人。旅游高峰期,日均接待游客達1.4萬餘人。

  然而,如今的冷湖,在發展機遇面前顯得更加冷靜。2023年,《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冷湖天文觀測環境保護條例》正式實施,對冷湖暗夜保護核心區內的光源種類和亮度,以及所有戶外固定夜間照明設施的照射方向等進行嚴格劃分管理。

  冷湖鎮黨委書記楊增舉介紹,今年以來,冷湖鎮多次組織當地商戶召開聯席會,宣講暗夜星空保護要求,並與鎮區賓館、商超、餐飲等經營性場所簽訂《關閉外設燈源承諾書》,積極做好“光污染”治理引導工作。

  也不止冷湖鎮。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共和縣的瓦裏關山頂部,矗立着世界氣象組織唯一設立在歐亞大陸腹地的全球大氣本底站——瓦裏關全球大氣本底站。

  2024年9月,瓦裏關站利用30年長期連續觀測資料,繪製的顯示大氣二氧化碳本底濃度變化的“瓦裏關曲線”,引起人們關注。瓦裏關全球大氣本底站站長李富剛説,這裡最大限度“還原”大氣的本來模樣,幫助人類尋找解決這場氣候危機的鑰匙。

  如今,一批批氣候監測者和科研人員堅守在這限制“人間煙火”的地方,時刻提醒着綠色發展的重要意義。

  還不止這些仰望天空的小城,中科院鹽湖研究所、國家電網高海拔高電壓實驗室等一系列科研單位在此集聚,“高冷”的青海正成為科研的高地。

  這裡的戈壁在變“綠”

  “塔拉灘的草能長一米多高”——這是最近幾年共和縣人眼中的一件新鮮事。曾幾何時,當地人習慣這樣形容這片戈壁——“地上不長草,風吹石頭跑,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

  “變化始於2013年,在綠色發展推動下,海南州在這裡規劃布局了光伏産業園區。”海南州綠色産業發展園區管委會副主任切羊説,目前,塔拉灘已成為全球裝機容量最大的光伏發電園區,建成面積350平方公里。高低起伏的光伏板拼接成“藍色海洋”,發出的綠電輸送至全國各地。

  改變不止於此。光伏板遮擋下,塔拉灘風速降低50%,土壤水分蒸發量減少30%。加之清洗光伏板的水流進土地,荒漠逐漸長出綠草。

  塔拉灘“重生”了,但也帶來新困擾:越長越高的草,影響光伏板發電,冬天則給園區增加火災隱患。於是光伏園開放廠區,讓牧民來此放羊。“板上發電、板下放羊”——人們把這裡形象地稱為“牧光之城”。

  也不止塔拉灘。地處柴達木盆地腹地的海西州依託廣袤的戈壁資源,着力打造千萬千瓦級可再生能源基地。祖國聚寶盆再添一寶——綠色能源。曾經生機難覓的“八&&瀚海”已成為經濟發展提供無限動力的“發動機”。

  據介紹,截至2024年12月31日,青海省清潔能源裝機達6788.8萬千瓦,佔電力裝機的94%,清潔能源佔比居全國前列。其中,水電1644.5萬千瓦、光伏3631.7萬千瓦、風電1268.3萬千瓦、光熱21萬千瓦、儲能200萬千瓦/661萬千瓦時。

  快速增長的新能源裝機,也吸引着相關裝備製造企業的集聚。

  在西寧市南川工業園區,一條以光伏企業為主的“光伏一條街”已然成型,麗豪、高景、阿特斯、天合光能等國內知名光伏企業聚集於此。

  在德令哈,萊德寶新材料有限公司、南玻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企業也在布局。新的“光伏一條街”正在加緊建設。

  綠電向上延展是裝備製造,向下延伸則是面向未來的算力産業——

  西寧市城西區,搶抓西寧國家級互聯網骨幹直聯點開通的歷史機遇,於2023年11月率先建成投用了青藏高原第一座人工智能算力中心——青海崑崙人工智能算力中心。

  記者走入中心數字展廳,映入眼簾的是智能化數字大屏,滾動顯示城西區部分試點小區和點位的基本情況。防汛監測、後廚監測、煙霧火災感知……工作人員在後&&腦上向記者展示智算中心的“網格化+智能化”服務。

  不僅西寧,在海東、海西等地,各類數據中心加速建設。目前青海省整體智能算力規模達到1.23EFLOPS,並建成全國首個100%清潔能源可溯源綠色大數據中心。此外,青海省大型數據中心平均能耗指標PUE值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位於冷湖鎮賽什騰山天文&址的墨子巡天望遠鏡(2023年8月16日攝)。 新華社發 (受訪者供圖)

  2023年4月6日拍攝的瓦裏關本底站。  記者 李佔軼 攝

  羊群在共和縣塔拉灘的華能青海公司光伏電站內活動(2022年6月9日攝 無人機照片)。  記者 張龍 攝

  2024年8月10日,登山愛好者在攀登玉珠峰。  新華社發 (馬嘯 攝)

  2024年10月18日拍攝的龍羊峽庫區內的降溫出魚&&。  記者 呂帥 攝

  這裡的冷資源“熱”起來

  深灰色鋼架板房圍攏着一座帶有玻璃穹頂的圓形建築。內部是一間間客房和配有醫療救護設備的醫療站、展示地方特色産品的展廳……玉珠峰腳下,海拔約5000米的可可西裏荒原上,頗具現代感的玉珠峰國際登山小鎮成為新地標。

  玉珠峰,崑崙山東段最高峰,海拔6178米,位於青海省玉樹藏族自治州曲麻萊縣和海西州格爾木市的交界處,是登山運動絕佳的啟蒙、進階型山峰,很多人稱之為“人生第一座雪山”。

  從2010年由簡易帳篷拼成的玉珠峰大本營,到2023年總投資3400萬元,佔地約2.3公頃,集運動競技、休閒度假、生態體驗、科考研學為一體的小鎮建成投運,玉珠峰商業登山産業愈發成熟,青海的冷資源再添新名片。

  玉樹州副州長、曲麻萊縣委書記譚晟這樣描述玉珠峰——玉珠峰的美,是冷與熱的碰撞,冰冷的雪山,在攀登者堅定腳步和熱血涌動中,變得熱辣滾燙,高寒的雪域,在玉樹人民的熱情中,變得柔情似水……

  不僅玉珠峰,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西海鎮境內海拔4024米的同寶山巔,觀看日出的游客在山頂支起熱氣騰騰的土火鍋,體驗不一樣的浪漫;海北州門源回族自治縣崗什卡雪峰,隨着登山滑雪運動的火爆,周邊村鎮的牧民成為馱夫,牽着滿載行李的馬匹,在皚皚白雪中留下一串串腳印,綿延向山巔——他們每天運送賽事裝備及物資,能有近500元的收入……青海氣候冷涼,冬季長達半年,一半以上地區每年12月到翌年2月的平均氣溫在零下10攝氏度以下,這為發展冰雪經濟提供了天然氣候保障。

  獨特的冷涼資源遠不止高聳的雪峰。

  沿着奔騰的黃河逆流而上,清澈的黃河上游河段,龍羊峽水利樞紐雄踞山間,在攔截黃河水形成巨大水庫的同時,也創造了獨特的冷水生態環境。

  駕車沿着盤山公路而上,遠處的水庫平湖無波,幾個巨大圓環在水霧朦朧的水面上若隱若現,這是三文魚養殖網箱。高原地區水溫較低,水體溶氧豐富,水質清澈無污染,為冷水魚生長提供了理想溫床。

  當地充分利用這一冷資源,大力發展鮭魚、鱒魚等冷水魚品種養殖,其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不斷上升。且隨着養殖技術不斷成熟和規模化養殖持續推進,龍羊峽冷水魚産量逐年增加,不僅暢銷國內市場,還逐漸走出國門,邁向國際市場。據統計,龍羊峽水庫冷水魚的出口額已佔全國冷水魚出口額的97%。

  在省會西寧,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於2024年底正式授予其“國家冷涼蔬菜黃金種植區”稱號,甘藍、大白菜、蘿蔔、西藍花等在冷涼氣候下生長的蔬菜,因生長周期長、養分積累和口感提升較好、病蟲害發生率較低、農藥使用量少等特點受到歡迎。

  2024年,西寧市露地蔬菜播種面積11333.3公頃、産量44萬噸、産值12.3億元,冷涼蔬菜80%輸出省外。

  在青海,獨特冷涼資源孕育的新産業一個接一個熱了起來。

  變化還不止於此。

  高寒遼闊的青藏高原,形成了與世隔絕的雪山大地,落後的基礎設施曾是發展的最大阻礙。

  如今,一條條“天路”直抵青海腹地,一座座機場散佈在72萬平方公里的廣闊高原,青海與內地連接日趨緊密。截至2023年末,全省鐵路營業里程2854公里,公路通車9.1萬公里,所有縣級行政節點通二級及以上公路,高速公路如動脈般延伸,實現所有市州、76%的縣城通高速公路,高速(含一級)公路里程達5150公里。“一主六輔”的民航機場作用愈加凸顯,為青海與外界架起了“空中橋梁”。

  在密集的交通網絡支撐下,特有的“高冷”資源所孕育的産業價值愈發顯現,青海,正加速走出雪域高原。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