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哪有需要,我就去哪”
——記著名工程爆破專家何廣沂兩三事
2025-01-13 記者 王希 來源:經濟參考報

  2025年第一個工作日,在中鐵第五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的一間辦公室裏,記者見到了業內赫赫有名的工程爆破專家何廣沂。

  他穿着一件半新不舊的藏藍色西裝,身量不高、滿頭銀發,用洪亮的聲音講述着前兩天在廣東出差的工作內容。

  “與常規爆破法相比,梅龍高鐵何公塘隧道採用新型水壓爆破,提高了炸藥的能量利用率、掘進工效和經濟效益,同時降低了粉塵、保護了環境,實現了‘三提高一保護’的效果。”談起一生鍾愛的爆破事業,何廣沂如數家珍,語氣中滿是自豪。

  近日,中共中央組織部授予何廣沂“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人”稱號。榮譽背後,是這位八旬老專家離崗不離黨,退休不“褪色”的動人故事。

  大學畢業後,何廣沂一直從事爆破理論與應用研究工作,一幹就是40年。2004年,何廣沂退休了,但他舍不掉對爆破事業的熱愛,繼續潛心鑽研,竭盡全力發揮着自己的光和熱。

  2019年,正緊張施工的青島地鐵1號線工程遇到了“攔路虎”——貴西區間四線大斷面不僅地質複雜,而且地面上居民樓較多,道路兩側還分佈有熱力、電力、自來水等管線。

  “此處的爆破作業,除了地質本身的問題,還要考慮把對周邊居民的影響降到最低。”項目負責人説。

  為啃下這塊“硬骨頭”,施工單位請來了何廣沂。

  在他的指導下,項目部召開20多次會議對施工工法、爆破方案展開充分論證,並進行多次試爆,最終決定採取兩項新技術:一是新型水壓爆破,二是同列同段孔外等間隔控制微差爆破。

  2020年6月26日,爆破取得了預期效果。爆破振速也由過去的每秒超過1厘米,控制到每秒0.5厘米以內,創造了當時國內控制爆破的最低振速紀錄。

  對此,項目施工人員很是感慨:“原來還不太相信能成功,現在親眼看到,真的信服了。”還有當地居民開玩笑地説:“你這老頭兒,怎麼不早點來?你來了,我們就安心了。”

  何廣沂聽後哈哈一笑,在專業技術研究方面繼續探索的勁頭兒更足了。

  2023年夏天,在他指導下,施工單位在沈白高鐵順城隧道施工中採用新型水壓爆破技術,減少了城市隧道施工對周邊居民生活的影響,縮短了工期,解決了困擾高鐵建設的難題,為沈白高鐵按期開通運營奠定了基礎。

  每年出差數十天乃至上百天,84歲高齡時還前往西藏昌都開展技術培訓……何廣沂隨身攜帶着一本厚厚的筆記本,上面工工整整記錄着他近年來奔波於全國各地隧道爆破掘進現場進行指導培訓的詳細日程、整理的數據和繪製的圖表。

  “無論環境條件多艱苦,哪有需要我就去哪。”何廣沂坦言,年紀大了出差是要累一點,但是能夠推廣新型爆破技術,幫助項目解決實際問題,也就覺得不怎麼累、不怎麼辛苦了。

  科技是國家強盛之基,創新是民族進步之魂。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何廣沂始終堅持這個信念。

  為更好推廣隧道掘進新型水壓爆破技術,近兩年,何廣沂把目光投向了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技術的應用,通過與國內高校合作,構建模型全面預測爆破效果指標,為施工人員提供隧道爆破快捷設計新途徑。

  “簡單地説,這個模型的功能作用有點像汽車導航,司機還沒有上路行駛,就能大概了解走哪條路、需要多長時間。”他説,中國爆破行業協會的專家經鑒定認為,運用該模型可以提前優化爆破參數並預測爆破效果,使水壓爆破技術更上一層樓。

  “作為一名有着50多年黨齡的共産黨員,我將堅持老有所為,繼續發光發熱,在身體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為交通強國建設貢獻全部的力量和智慧。”何廣沂説。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