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福建省唯一的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三明市近年來將鄉村振興與兩岸融合結合,通過實施現代農業、鄉建鄉創、基層共治、交流交往四大融合行動,推動鄉村融合取得實效。兩年來,三明市新引進台資農業項目18個、台灣農業新品種33個、台灣農業新技術12項,對&合作結出纍纍碩果。
鄉村已成兩岸融合發展熱土
從1997年福州、漳州獲准設立海峽兩岸農業合作試驗區,到設立台灣農民創業園、閩&農業融合發展産業園;從1981年大陸第一家台資農業企業落戶漳州詔安,到3000多個台資農業項目落地福建,合同利用台資超46億美元……如今,閩&農業與農村領域交流合作已從以第一産業為主向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和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延伸。
“這裡和家鄉新北的緯度、氣候相似,清流的天氣稍微冷一點,同品種的櫻花在清流花期更長,開出的花也更艷麗。”78歲的&&簡文通在台灣從事櫻花種植多年,一次偶然機會,他相中了三明清流適宜櫻花生長的氣候,在當地政府幫助下,包下2000畝荒山,將櫻花園落地於此。
如今,簡文通的櫻花園已是大陸單體面積規模最大、數量最多、品種最全的櫻花基地之一。2016年開園以來,累計接待游客超120萬人次,今年已為相關企業和當地百姓創收近2500萬元。
2022年,簡文通的兒子簡世和與兒媳李秋銀來到清流,從父親手中接過這片櫻花海。2023年,李秋銀當選清流縣海峽兩岸融合鄉村振興促進會首任會長。“爸爸是把櫻花樹從小種到大,我是把櫻花樹從大種到小。他的櫻花綠了荒山,我的櫻花要美化千家萬戶。”她説。
截至目前,共有160多家台資企業和26個鄉建鄉創團隊在三明追夢、築夢、圓夢。“這些台灣青年的奮鬥經歷吸引和鼓勵更多台灣優秀人才積極投身兩岸融合發展事業,在鄉建鄉創熱潮中實現自我價值。”第一家園台灣城鄉産業發展聯合會會長范姜鋒説。
他鄉變故鄉 游子成家人
今年8月2日,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理事蔡幸爵帶領“跨界自造”團隊,在三明萬壽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舉辦了首屆萬壽岩兩岸青年地景藝術創作周,吸引了兩岸16所高校的130多名大學生參加。
“第一次踏入萬壽岩洞穴時,我馬上就想到台灣長濱文化遺址,兩處遺址竟如此相似!”蔡幸爵説,希望有更多的台灣青年走進萬壽岩,親身感受中華文明的深厚底蘊。
當前,兩岸鄉村融合已成為擴大和深化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全面推進大陸鄉村發展振興的着力點。“福建&&了許多惠&利民政策,為台灣鄉建鄉創者提供了施展才華、實現理想的舞&。”蔡幸爵説,兩岸青年合力開展鄉村設計等服務,能夠助推兩岸鄉村融合發展。
2008年,蔡幸爵看準大陸龐大的市場,在上海成立廣告公司。2019年,他來到三明,組建由兩岸專業人士組成的閩&鄉建鄉創團隊——“跨界自造”。為滿足鄉村振興的人才需求,該團隊與兩岸多所高校建立了校企合作模式,每年安排50至80名兩岸大學生加入團隊實習實訓,促進了不少兩岸學子留守鄉村、就業創業。台灣青年鄭麒峻便是其中之一。
鄭麒峻去年在跨界自造團隊實踐後,便留在了三明。目前,他不僅參與了兩個鄉建鄉創項目,還找到了真愛。“這些設計圖紙就是我們的定情信物。”鄭麒峻説,遇見所愛之人,在一生最美好的年華一起實現人生夢想,這是鄉建鄉創舞&帶來的又一個收穫。
閩江學院鄉村振興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海峽兩岸鄉建鄉創發展研究院特聘專家鄧啟明説,福建是台胞主要祖籍地,台灣青創團隊、社區營造師和&農産業鏈挺進福建鄉村,既促進了鄉村發展建設和傳統文化傳承創新,也喚起台灣青年對故土的情感共鳴。
客家族譜接續兩岸情緣
“一世祖居在寧化石壁……”海內外客屬後裔約有1.2億人,其中多數人的族譜扉頁,都寫着這樣一行字。炷香何處燃,鄉愁怎麼解?一本族譜牽起兩岸情,成為兩岸客家人親緣的最佳見證。
位於三明的寧化石壁被譽為世界客家人的祖籍地和客家文化的發祥地。林夢佳是當地的一名講解員,她還有一個特殊的身份——“&三代”。
林夢佳的爺爺林阿松來自台灣。當年,他作為一名老兵,留在了大陸,娶了客家女為妻,在寧化生兒育女。
林阿松老人生前的記事本記載了許多當年的往事。其中有一頁記錄了二十世紀80年代初,他受邀到北京參加全國老一代台灣高山族同胞參觀學習團時的情形:參觀學習團中,有阿美、布農、排灣、泰雅、卑南、平埔、太魯閣等7個族群的同胞,這些族群遍及台灣省的18個縣市,這是一次台灣籍少數民族團結的盛會。
“在講解客家文化的過程中,一位台灣阿姨知道我的身世後,特地從台灣寄來高山族特色服裝,感謝我宣傳客家文化。”林夢佳如今常穿着這套衣服,義務為台胞講解天下客家人同祖同宗、同根同源的歷史故事及爺爺的故事。
自1995年以來,寧化每年舉辦一次世界性的客家文化節,吸引了200多萬來自世界各地的客家後裔來此尋根謁祖。2011年,“石壁客家祭祖習俗”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今年的客家文化節被列為國&&對&交流重點項目,進一步促進兩岸客家文化交流。
“未來要繼續推進海峽兩岸鄉村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將各項惠&利民措施落實、落地、落細,深化閩&各領域融合發展,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福建省社會科學院副教授郭莉建議,加強閩&客家共同非遺登記申報的管理,打造閩&客家共同非遺IP,增進閩&客家共同非遺體驗,創新鄉村文化旅游産品供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