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向“上”攀登“眾”行致遠
——從上汽大眾看中國汽車開放創新密碼
2024-12-20 記者 姜微 何欣榮 來源:經濟參考報

  “站在40周年的新起點,上汽和大眾再次續約,將不斷拓寬彼此合作的廣度和深度,共同支持上汽大眾的發展,助力合資企業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二次創業’。”

  12月10日,上海安亭。在上汽大眾40周年“共出眾啟新篇”活動上,上汽集團董事長王曉秋現場&&。

  上汽大眾的“慶生”活動上,有這樣一群特殊的人,手裏拿着“歡迎回家”的“邀請函”,帶着對上汽大眾深深的情感與回憶——他們,是上汽大眾2800萬車主的代表。

  車主的信賴與支持是上汽大眾踐行長期主義的一個側影。就在半個月前,上汽集團宣布與大眾汽車集團簽署延長合資協議,將上汽大眾的合資期延長至2040年,拉開了中國汽車合資2.0時代的大幕。

  上汽大眾40年,是中國汽車産業取得長足進步的40年,也是中國經濟創造無數奇蹟的40年。從改革開放初期的蹣跚學步,到如今在全球汽車舞&上大放光彩,中國汽車工業發展歷程的每一個關鍵節點,上汽大眾都是當中的實踐者與見證者。

  “共出眾”,意味着中國將堅持高水平開放,繼續推動跨國公司與中國市場雙向奔赴、互利共贏。“啟新篇”,則傳遞出上汽大眾這家合資車企的代表,將主動擁抱智能網聯汽車大潮,以更加出眾的産品,服務移動出行新時代的信心和決心。

  憶往昔:一款款“國民車型”帶動一整條産業鏈

  “擁有桑塔納,走遍天下都不怕。”翻開中國現代汽車工業的發展史,桑塔納國産化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一頁。

  1984年10月,上汽集團與大眾汽車集團在北京人民大會堂簽署合營合同,由此拉開中國汽車合資合作的序幕。桑塔納是雙方合作的首款車型。

  1985年,上海車展上桑塔納一炮而紅;1987年,桑塔納國産化項目正式啟動;1993年,家喻戶曉的桑塔納年産量突破10萬輛;1999年,中型車代表帕薩特首輛車下線;2008年,上汽大眾自研的“國民神車”朗逸上市,開啟長達十餘年的同級車“霸榜”之路;2010年,上汽大眾首款國産SUV途觀上市,迅速引爆市場;2019年,上汽大眾首款基於MEB&&開發的純電動汽車ID.3下線,帶動ID.家族以13萬輛的成績位居2023年合資純電車型銷冠……

  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通過上汽大眾留下的足跡,可以看到中國汽車工業成長的清晰脈絡。

  40年來,上汽大眾的汽車走入千家萬戶,成為2800萬用戶的生活夥伴,不僅實現了自身的飛躍,更帶動了中國汽車工業的繁榮。

  從汽車産業鏈供應鏈的角度,可以一窺上汽大眾的獨特貢獻:

  上世紀80年代,第一輛CKD(全散件組裝)桑塔納轎車駛下生産線,它是由上海的工人師傅靠着葫蘆吊、銼刀、榔頭等工具加班加點拼裝出來。彼時,德國《明鏡》周刊在實地考察後寫道:“大眾汽車將在一個‘孤島’上生産,這裡幾乎沒有任何配件供應商。”

  40年來,在合資經營的歷程中,上汽大眾與本土供應商相互成就,帶動數百家零部件企業通過技術改造攻克了國産化的難題。如今,這些企業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産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包括造車新勢力在內的整個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

  以零部件企業延鋒集團為例,1986年至1993年,以桑塔納國産化為契機,延鋒陸續開發了100多個引進車型的內飾産品,逐步闖入國內汽車零部件企業頭部陣營。如今,延鋒已從傳統的內飾、座椅、電子等供應商,發展成提供數字化座艙解決方案的智能製造企業,在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240余個生産研發基地。

  “上汽大眾對國內汽車供應鏈的建立和完善産生了非常大的影響,如今很多頭部供應商都與上汽大眾有過緊密合作。”延鋒國際總經理臧純高稱。

  以上汽大眾的發源地上海安亭為核心,嘉定區在1998年就成立了汽車産業園區,至今已累計吸引超1000家汽車零部件企業入駐。2023年,嘉定全年規模以上汽車工業産值超過3500億元,佔上海全市汽車總産值超三成。

  從上海,到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秘書長崔東樹&&:“上汽大眾在國內布局多處生産基地,既滿足了企業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拉動當地和更大區域的經濟發展,體現出積極的輻射帶動作用。”

  看現在:駛上傳統車企創新轉型“快車道”

  隨着新能源汽車迅速崛起,如今,全球汽車工業都在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面對電動化、智能化的轉型浪潮,合資品牌由於起步較晚、節奏較慢,錯失了市場先機。據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數據,今年11月,我國主流合資品牌零售銷量60萬輛,同比下降9%,市場佔比進一步下滑。

  合資汽車品牌向何處去?這是上汽大眾等合資車企必須回答的時代命題。

  作為合資品牌領軍企業,上汽大眾率先轉型,開啟“油電同進”“油電同智”戰略。今年以來,ID.家族産品全新升級,被上汽大眾喻為“超聰明油車”的途觀L Pro、帕薩特Pro也先後上市,將智能化産品覆蓋到了最核心的中型SUV和轎車市場。疊加“限時一口價”等靈活營銷策略,上汽大眾在變局中成功實現“破局”。

  11月,上汽大眾延續“油電同漲”的局面,單月銷量13.25萬輛,同比增長10.41%,連續四個月實現環比增長。其中,上汽大眾新能源車型批發銷量達1.6萬輛,其中ID.家族銷量突破1.4萬輛,穩坐合資純電車型第一名。

  進入12月,上汽大眾旗下的大眾品牌2024年累計銷量突破100萬輛大關,成為今年首家年銷量破百萬的合資品牌。從車型布局到上市節奏,從産品配置到銷售策略,上汽大眾在今年的全方位變革,無疑為合資車企樹立了品牌重塑的樣本。

  12月10日活動現場,王曉秋特別提到:“近期,上汽與奧迪、大眾先後簽訂合作協議,啟動了上汽奧迪新&&、新車型的聯合開發。上汽集團將全面助力上汽大眾,以‘中國速度’,共同開發新産品,搶跑新賽道、搶抓新機遇。”

  從合資元老到轉型先鋒,上汽大眾的40年發展道路上,有過高光和榮耀,也經歷了顛簸和坎坷。雖然時代在變、市場在變,但企業的信念從未改變、大方向從未跑偏。

  行業觀察人士評價,一直以來,上汽大眾在推動中外汽車工業的交流中,始終扮演着“領頭雁”的角色。企業自覺擔當起製造業開放的“先遣隊”,幫助中國汽車産業加速融入全球市場。

  獨行快,眾行遠。儘管未來挑戰巨大,但上汽與大眾提前續約,不僅充分體現了中德雙方對合資企業、中國汽車産業乃至中國經濟發展的強大信心,更意味着股東雙方攜手合作、賦能上汽大眾發展的信心與決心更加堅定。以上汽大眾為代表的合資汽車品牌,已經開始穿越周期。

  向未來:“技術共創”引領汽車合資新時代

  能看到多遠的過去,就能看到多遠的未來。

  一開始,中國汽車市場對外開放,被外界認為是“市場換技術”。1990年,上汽大眾技術中心大樓破土動工,成為上汽大眾培育自主研發能力“長征路”的第一步。

  歷經數十年發展,包括上汽大眾在內,中國汽車工業在技術領域的進步日新月異,展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創造力。尤其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汽車企業不僅掌握了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技術,在續航里程、充電效率、電池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突破,也在高精度地圖、車路協同、V2X通信等智能化技術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讓汽車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成為集出行、娛樂、辦公等功能於一體的智能移動空間。

  從單向輸出到雙向交流,從過去的“拿來主義”到如今的“結合主義”,上汽大眾“二次創業”步履穩健。

  上汽大眾總經理陶海龍稱,要持續保持上汽大眾的品牌競爭力,“就是要把中外股東最好的東西拿過來,將德係基因和技術創新結合起來,用更開放的心態和模式來造車。”上汽大眾股東雙方一致&&,新合作期內,將結合汽車行業轉型趨勢以及中國市場的需求特點,融合各自優勢資源實現強強聯手,持續打造“更懂中國市場”的好産品,開啟由“技術引進”到“技術共創”的汽車合資合作2.0階段。

  中德雙方的“技術共創”,一方面依託德國大眾在底盤和動力總成方面的技術優勢,延續德係品牌的品質、品控、調校、駕控,另一方面將在智能駕駛和智能座艙方面,得到上汽集團、供應商和整個中國智能汽車産業鏈的加持,兩者融合將研發更具競爭力的産品,加快向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轉型。

  德國大眾汽車集團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奧博穆&&:“我們將為上汽大眾在新興技術領域注入更多研發資源。上汽大眾計劃至2026年會推出兩款基於CMP&&的全新一代電動車型。到2030年,上汽大眾將推出18款新車型,其中有15款專為中國市場開發、8款為電動車型。我們有信心在智能網聯時代繼續保持上汽大眾的競爭力。”

  在同濟大學汽車學院教授朱西産看來,此次上汽大眾的全新合作方式,代表了中德雙方“以變應變、主動求變”的態度。這次合作對中國汽車工業由大變強、邁入全球市場具有積極意義。

  回顧過去,正是由於上汽大眾打開了合資的大門,中國的汽車工業才能大踏步前進,實現從“趕上時代”到“引領時代”的跨越,也只有繼續開放,將合作共贏進行到底,中國汽車工業才能持續進步。

  展望未來,出行不僅僅是一種交通方式,更是一種全新的生活體驗。滿足新時代新需求,中國汽車工業的創新轉型未有窮期。包括上汽大眾在內的中國汽車工業,向前的腳步永不停歇、向上的攀登從不懈怠,正昂首邁向下一個更加輝煌的40年。

  (參與采寫:李一帆)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