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醫保局發布了關於《放射檢查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以下簡稱《指南》)的通知。將現行放射檢查(DR、CT、核磁)類價格項目映射整合為26項,讓放射檢查項目立項更清楚、收費更明白,推動放射檢查價格趨於合理。
CT檢查降價 DR新技術納入收費
根據各地最新發布的醫療服務價格標準,部分傳統CT檢查項目的價格正呈現下降趨勢,與此同時,基於DR(數字X射線成像)的新技術正逐步被納入收費體系之中。
為減少價格項目與檢查設備綁定,《指南》堅持服務産出導向的基本原則,立項不再緊跟設備參數走,而是跟着檢查效果走,將關注點聚焦在檢查精度上。
此外,《指南》中還新增了若干關於DR技術的收費項目,包括床旁X線攝影、動態X線攝影、體層攝影成像、影像拼接成像和造影成像等內容。值得一提的是,動態X線攝影作為一個專項被單獨納入。這些收費項一方面反映出了DR新技術在臨床應用中的價值日益凸顯,也表明了醫療機構在技術選擇方面擁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可能性。
雖然CT作為一種高效、快捷的影像檢查手段,但在臨床上仍然存在着過度使用的情況。以CT平掃為例,隨着技術發展,CT設備排數已經從16排、64排逐步提高到128排、256排等,CT設備排數越多,也就“切得越薄”,可以呈現更加清晰的影像;與此同時,這也帶來了更高的設備價格和醫療機構更多的收費立項訴求,部分地區根據排數的增多,疊加收費。而在日常,除了冠狀動脈病變外,其他檢查64排以下的CT掃描就基本足夠。本次《指南》明確,普通CT檢查不再按排數確定收費標準,但是對掃描層厚<2mm的“薄層掃描”設立加收項,在滿足臨床檢查收費需求的同時,根據服務産出體現設備迭代後在檢查精度方面的差異;而患者一般體檢篩查時用到的常規CT檢查層厚是5mm,也達不到加收的標準。
DR新技術臨床價值逐步提升
隨着技術的發展,DR已經不再是單單的傳統數字X線攝影。基於DR&&的多項新技術正在提升影像診斷的精準度,並滿足多樣化的臨床需求。例如,動態DR技術通過連續成像,實現臟器與關節的動態功能評估,尤其在骨科、消化道檢查中具有明顯優勢。立位三維錐束CT技術結合了動態DR與CBCT的優勢,能夠在患者站立時進行三維成像,對於自然站立下的關節、脊柱、下肢的診斷尤為關鍵。此外,基於DR&&的影像拼接成像和全消化道造影等技術,也拓展了X線的應用範圍。這些新技術不僅提升了影像診斷的精度,也為臨床提供了更多低輻射、高效能的檢查手段。
一“增”一“減”背後的平衡邏輯
CT檢查的降費與DR新技術收費的推進,背後是醫保政策對患者和經濟負擔的雙重考量。一方面通過降低CT檢查價格、規範CT使用,有效遏制過度檢查的現象,減輕患者和醫保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將臨床價值高、輻射劑量低的DR新技術納入收費體系,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保障整體資源的合理應用和分配。這一“增”一“減”的舉措,既減少了資源浪費,又推動了技術創新,讓患者在享受高質量醫療服務的同時,減少不必要的經濟負擔。
DR新技術納入收費項目,反映了國家對先進醫療技術的認可與鼓勵。相信通過政策的引導和技術的創新,醫療資源的使用將更加高效。(劉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