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城鄉融合發展”試點追蹤|探索共富共美的“許昌實踐”
2024-12-17 記者 史林靜 來源:經濟參考報

  冬日暖陽裏,許昌市襄城縣雷洞村的楊勝傑正招待外地來的客人,這兩年他依託美麗鄉村建設開起農家樂,每天忙得不亦樂乎;鄢陵縣李孟社區黨支部書記張會民則感覺“腰桿更直了”,因為首宗“農地入市”後,社區凈入賬300萬元……在河南省許昌市,改革實踐正覆蓋鄉村闊野,改革紅利正輻射城鄉發展。

  2019年,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8個部門聯合發文,確定許昌為“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也是河南省唯一、全國11個試驗區中僅有的兩個全域試驗區之一。

  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改革,是促進地方發展的強引擎,也是服務國家戰略的試驗田。5年來,許昌先行先試,有力推進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完善農村資産抵押擔保産權權能、建立科技成果入鄉轉化機制、搭建城鄉産業協同發展&&等6項試驗任務,努力把試點變亮點。

  如今,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已在許昌全面鋪開、見行見效,探索出“城鄉融合、共富共美”的“許昌模式”。

  “架梁立柱”先行先試

  探訪許昌各地,先行先試的改革體現在多個領域:長葛市積極探索小型園區“點狀供地+土地超市”模式;禹州市發揮資源優勢,以高“智”量發展為引領,讓城鄉融合的支撐更強;襄城縣深化醫藥衞生體制改革,獲得國務院督查激勵……

  作為河南唯一的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許昌發展基礎紮實,民營經濟活躍,創新創業氛圍濃厚,且位於省會鄭州都市圈核心區,城鎮人口占比55.18%,人口比例整體較為平衡。

  經過長期積累和發展,許昌縣域經濟發展各具特色,工業尤其是製造業競爭力強,服務業增速快,農業産業化程度高,新型農業經濟主體超過1.3萬家,為承擔試點任務提供了良好基礎。

  河南省委、省政府專門&&支持文件,47家省直部門先後&&配套支持政策,向許昌下放110多項省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減壓減負增活力,助推許昌“加速跑”。

  壓力給到許昌:如何進一步把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的“規劃圖”變成“施工圖”?

  許昌明確提出,要圍繞“人往哪去、地從何處來、錢從哪出、權能如何用”破題發力。

  探索實踐中,許昌主動謀劃和落實試驗區建設,在推動産業轉型發展、城鄉深度融合、生態環境優美、精神文化富足、社會和諧穩定等方面持續用力,全面啟動實施質效提升、科技賦能、開放提質、協同共建、增收富民等九大行動,不斷完善“架梁立柱”的政策體系和制度機制。

許昌城市航拍。 喬利峰 攝

  用好改革抓手

  2020年6月,馬欄鎮李孟社區的土地公開拍賣出讓公告在網上發布,隨後順利成交,面積34.136畝、成交額689萬元——打響了許昌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第一槍,標誌着集體建設用地實現了與國有建設用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利。

  首宗“農地入市”的探索實踐,具有標誌性意義。

  鄉村振興一直面臨“兩難”問題:一方面,搞特色小鎮、振鄉村産業,地從哪來?另一方面,農村閒置土地“沉睡”,亟待破解權屬關係瓶頸、合法整理盤活、助力實業發展,讓城鄉雙向賦能。

  “建立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制度”這項改革任務,正劍指這一難題,也是許昌承擔的試點任務中最為關鍵、最具突破性的一項。而首宗“農地入市”的成功實施,無疑是許昌推動這項改革的“開門紅”。

  “經計算,李孟社區居民委員會最終凈收益約300萬元,社區壯大了集體收益、為民幹事有了‘本錢’,居民也獲得了‘分紅’,各方都真真切切地享受到政策紅利。”鄢陵縣自然資源局所有者權益和開發利用股股長李軍民介紹。

  此後鄢陵縣的另一宗“農地入市”交易,更是實現多贏。佔地307畝的柏梁鎮黃龍新型農村社區,在建成後長期空置,群眾反響強烈。鄢陵縣就借助城鄉融合發展的東風,成功拍賣出讓了該項目用地,出讓交易額2.66億元,盤活地上建築物和附屬物面積21.7萬平方米,評審值4億元,既探索解決了遺留問題,又盤活了土地資源。

  “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進入市場交易,享受和國有土地同等權利,能為吸引城市資本、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增添強勁動力。”許昌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開發利用和所有者權益科科長劉柏濤介紹。

  不止於此,改革正賦能於許昌各個試點領域——

  大力推動科研院所、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建立互利共贏的利益分配機制,促進農業技術轉移轉化;

  修訂完善“許昌英才計劃”3.0版政策體系,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選派268名科技特派員到基層開展科技服務,選派156名專家人才到基層挂職,科技成果入鄉轉化初見成效;

  實施“數商興農”行動,創建省級以上電商進農村綜合示範縣3個,淘寶鎮、村數量均居河南省第2位;

  推進基礎設施城鄉一體,所有建制行政村全部實現通硬化路、通客車目標,鄉鎮二級以上公路連通比例達到96.1%;

  實行城鎮零門檻落戶政策,推動以居住證為載體的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

  近年來,許昌市深化“全國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抵押貸款試點”的做法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推廣,“探索城鄉融合新模式的許昌實踐”入選河南省經濟體制改革十大案例。

  鼓起城鄉“錢袋子”

  “誰承想,俺村也能吃上‘旅游飯’!”憶往昔,張家莊村民楊勝輝感慨道。

  張家莊村位於禹州市鳩山鎮西部的大山深處,曾是省定貧困村。近年來,在市縣兩級的大力扶持下,這個小山村依託原生態的山水風光,修路、硬化、通車,改造依山而建的錯落民居,努力打造好春季槐花節、秋季紅葉節兩個旅游品牌,每年旅游綜合收入逾百萬元。

  行走在許昌大地,活力躍動的景象處處呈現:

  襄城縣紫雲鎮雷洞村,紅石渡槽穿村而過,民居古樸有序,民宿小院整潔,每年旅游綜合收入已逾300萬元,一改往日“吃水難、住房難、行路難”的“三難村”形象;

  鄢陵縣張橋鎮裴莊村,一朵菊花,一杯清茶,滿室飄香,應季時總能吸引眾多游客前來觀花賞景。該村近年來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菊花種植,通過“菊花經濟”帶動鄉村旅游,形成了集賞花、垂釣、菊花茶加工、彩箱包裝、雜果採摘及民宿體驗於一體的農旅産業……

  如今,許昌有力有序推進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和基本公共服務優質共享,因地制宜做好“土特産”文章,全市集體經濟年收入10萬元以上的村佔56%以上。

  一面是景美如畫、游人如織的鄉野,一面是優勢突出、集群成勢的産業,許昌不斷做大“蛋糕”、推進城鄉各美共美。

  近年來,許昌市把構建現代産業體系作為先行試驗區建設的重要支撐,聚焦改造提升傳統産業、培育壯大新興産業、謀篇布局未來産業,研究&&十大産業集群、16個重點産業鏈培育方案,分産業鏈制定行動方案。

  目前,許昌擁有高新技術企業473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388家,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1家、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212家,數量均居河南省第一方陣,為提振鄉村産業築牢了創新支撐。

  許昌市委書記史根治介紹,許昌牢固樹立市域一體理念,全面落實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點任務,協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戰略和鄉村振興戰略,在完善體制機制、強化要素保障等方面全面發力。未來,許昌市將着眼於構建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推動城市品質不斷提升,鄉村振興全面推進,城鄉差距顯著縮小,打造城鄉融合發展典範。

  (參與采寫:高偉山)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