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互聯網的興起,更快捷、更突出功能性的碎片化閱讀成為不少人主要的閱讀方式,但人們也逐漸發現,這樣“短平快”“快餐化”的閱讀難以滿足更深層次學習和提升的需要,深度閱讀又開始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選擇。
喜歡讀書的年輕人數量不斷增長
閱讀,一直人們認為是獲取知識,提升自我的重要途徑。隨着互聯網的興起,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大為拓展,各種形式的閱讀也不斷增多。今年上半年發布的第21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23年,呈現全民綜合閱讀率穩步上升,2023年中國成年國民包括書報刊和數字出版物在內的各種媒介的綜合閱讀率為81.9%,較2022年的81.8%提升了0.1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一些&&的數據也顯示,喜歡讀書的年輕人數量不斷增長。例如今日頭條推出的紀實類讀書系列節目《我在島嶼讀書》已經到了第三季,從第一季到現在,這檔節目在全網的曝光已超過100億,今日頭條上的累計播放量已經超過4.5億,遠超同類文學類綜藝,俘獲了一批熱愛閱讀的觀眾的心。有評論&&,這種‘文學+綜藝’的呈現方式,不僅滿足了年輕人的娛樂需求和情緒慰藉,也展現了閱讀的魅力和力量。
今日頭條作者與內容生態負責人李黎&&,建立更好的作者生態和內容生態,用更多優質內容的縱橫延展拓寬觀眾視野、豐富信息價值,一直是今日頭條堅持的目標。作為內容&&,今日頭條未來也將持續發力,面向用戶,提供優質的原創內容。
粗繒大布裹生涯 腹有詩書氣自華
隨着信息化、新技術等因素對社會生産、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人們聽説讀寫依託的載體和工具也在發生着變化。碎片化閱讀雖獲取便捷,但形成知識沉澱、滋養思想,還是需要深度閱讀的積累。
專家&&,深度閱讀需要更長時間的投入、持續的注意力和更高層次的思維活動。在人工智能時代,閱讀的目的與使命不僅沒有過時,反而因為技術的發展而變得更加重要。就像李黎所説的,《我在島嶼讀書》的誕生,源於發現今日頭條的用戶很喜歡深度閱讀,人均閱讀時長達到了80分鐘。
而這就要求在進行碎片化閱讀的同時,更需要在技術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保持人們的獨特性和深度,做到不僅僅是信息的消費者,更是智慧和情感的創造者。
近日,《我在島嶼讀書》在海南三亞舉辦了首次線下活動,近1500名觀眾、讀者齊聚一堂,話題圍繞文學、閱讀的意義展開。作家余華在現場提到,閱讀是一種選擇,看似沒有實際價值的文學、藝術、哲學,會潛移默化地塑造你的態度和選擇,這是閱讀之於現代生活的意義。
行萬里路 讀萬卷書
“我們希望通過這樣的形式,讓大家重拾閱讀的興趣。”李黎説。
閱讀也確實一直在路上,並不斷帶給人們更廣闊的空間。基於第一季、第二季的匠心打磨和高口碑沉澱,《我在島嶼讀書》第三季旅讀在希臘克裏特島進行了錄製。今日頭條希望能用更多的“島嶼讀書”、更多的好內容,服務用戶,讓用戶看見“更大的世界”。
據了解,今日頭條&&上活躍着大量喜歡文學、熱愛閱讀的用戶。《我在島嶼讀書》這類文學綜藝上線後,&&上聚集了更多元的用戶,包括熱愛閱讀的大學生和女性讀者群體。過去幾年,今日頭條通過孵化精品IP與優質內容、行業合作、&網媒體合作等方式,打造了諸如《頭條書聲》《頭頭是道》《高遠之見》等優質原創內容。
業內人士&&,互聯網帶給人的一種限制,看上去很近,但實際上很遠,因此,所有的書寫都是可能的,都是必要的。“文學關鍵的一點在於表達內心,走過千山萬水,最好的風景還是在心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