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注入新活力 雲南電力現貨交易賦能高質量發展
2024-12-09 記者 何春好 浦超 來源:經濟參考報

  大屏幕上,每隔15分鐘就會産生一個新的電價。一天之內,這裡産生了96個不同的電價。這是記者近日在南方電網雲南電網公司調度控制中心看到的場景。

  11月,雲南電力現貨市場首次開展整月連續結算試運行,此前已開展了近1年的試運行(多日、周、旬的試運行),這次延長到全月。此舉意味着雲南充分融入南方區域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可以更高效地實現省際間電力盈缺互補,有力促進清潔能源消納,為南方區域電力市場持續注入新活力。

  清潔能源高比例消納

  11月13日,雲南大部地區風和日麗、晴空萬里,新能源發電勢頭強勁。當天,全省新能源發電量超過2億千瓦時,比此前預測增加近1億千瓦時。通過南方電網區域&&電力資源餘缺調劑、電力現貨實時優化,雲南新能源發電量在更大範圍內實現充分消納。

  雲南是我國重要的清潔能源基地,目前以水電為主的綠色電源裝機超1億千瓦,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連續8年保持在90%左右。2024年前9月,雲南新能源裝機規模突破4700萬千瓦,帶動全省發電量增長13%。

  “清潔能源發電量佔比超九成,天陰下雨、沒有颳風,對清潔能源出力影響比較大,通過省內調節難以緩解。但通過南方區域現貨交易,就可以有效保障省內電力供應,實現更大範圍的電力資源優化配置。”雲南電網公司調度控制中心副總工程師劉雙全説。

  雲南電網公司節約用電服務中心市場交易與分析科經理段沛恒説,現貨市場價格波動可以反映出電力供需變化,南方區域電力市場能夠在更大範圍發揮資源優化配置作用,促進“西電東送”和清潔能源消納的可持續發展,更加有力推動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

  昆明電力交易中心數據顯示,雲南電力現貨市場試運行結算周期的25天時間,發電側出清電量達到227億千瓦時,跨省送電出清電量達到145億千瓦時,市場資源更大範圍優化配置的作用進一步顯現。

  新型電力主體成改革新銳

  “現貨市場和中長期市場是協同運行的作用,中長期市場發揮‘壓艙石’、現貨市場發揮‘風向標’作用。”段沛恒説,電力現貨市場不間斷開市,讓用電企業有了更多選擇權,儲能等新型市場主體增加了商機。發電企業將面臨更多交易機會和競爭壓力,需要不斷提高發電效率和降低成本。

  昆明電力交易中心電力交易部經理吳滇寧介紹,從現貨申報主體看,發電側共有49家電廠參與現貨出清,其中有11家火電廠和11家新能源電廠,金沙江、瀾滄江流域有18家電廠,其他流域的中小水電廠有9家,這些電廠通過報量報價的方式參與現貨出清。另外,還有36家水電廠以報量不報價的方式參與出清,123家售電公司和兩家電網企業參與現貨申報。

  在昆明電力交易中心的大屏上,現貨交易體系涵蓋發電、用電、售電公司等用戶主體。吳滇寧説,不同時段的價格波動,激勵虛擬電廠、新型儲能等新型電力主體積極參與進來,逐漸打破傳統電力市場格局,成為電力改革的新銳力量。

  劉雙全説,有了現貨交易,有分佈式電源的新型電力主體,可以自由選擇發電、用電時間,把屋頂光伏、虛擬電廠、儲能設備充分利用好,他們還可以加裝儲能設備、建設充電站,在電價高的時候向電網放電,在晚上電價便宜的時候,集中進行電動車充電等獲取收益。

  用電企業從觀望變為積極參與

  “過去參與電力市場交易,主要是以中長期交易為主,按月結算。開展現貨交易後,每天要關注市場供需形勢、天氣情況和機組運行情況,以及中長期持倉量,綜合製定報價策略。”大唐雲南發電有限公司交易運營中心副主任趙發家説。

  大唐雲南發電有限公司總裝機831萬千瓦,全部是清潔能源。趙發家説,為了搶到電力現貨交易的紅利,11月以來他們每天都研判次日的報量報價策略。

  雲南鋁業股份有限公司是雲南省第一用電大戶,年用電量超400億度,2023年開始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試運行。公司慧能售電市場部經理楊艷威從一名電解工變成了電力現貨交易員。

  “現在每天最關心的是天氣和瀾滄江、金沙江上游來水對發電的影響,以及如何錯峰用電節省電費。”楊艷威説,如果研判當期電力現貨價格會低於中長期交易價格,現貨交易規模就會擴大,比如從10%擴大到15%。反之,就會縮減參與電力現貨交易的規模,從10%降到5%,甚至更少。

  “隨着現貨市場的不斷推進,身邊很多企業從觀望變為積極參與。我們現在每天關注現貨&&的價格波動,排産計劃靈活調整,電價高的時候少用電,電價便宜時多用電,實現錯峰生産。”玉昆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丕錦説。

  玉昆鋼鐵集團有限公司此前簽訂了中長期電力保障協議,電價基本不變,但協議執行中會遇到鋼鐵市場波動、生産計劃調整等情況,有時提前購買的電量用不完,有時則不夠用,不得不臨時高價買電。參與電力現貨交易後,尷尬局面得到扭轉。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