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大雪時節,位於江蘇省昆山市陽澄湖畔的巴城鎮,一座座羊絨大衣産業園內人頭攢動,銷售火爆。記者在現場看到,羊絨、羊毛、駝絨,短款、長款、新中式等多種面料、多種款式的大衣琳瑯滿目。
昆山市巴城手縫羊絨大衣行業協會數據顯示,目前,該鎮已形成從設計、生産到銷售全産業鏈的羊絨服裝産業集群,羊絨(羊毛)大衣年産量約2000萬件,是全國規模最大的手縫雙面呢大衣生産製造基地之一。
沒有草原、沒有成群牛羊,巴城這個以陽澄湖大閘蟹和崑曲聞名的千年古鎮如何演繹“無中生有”的産業故事?
時間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巴城鄉鎮企業蘇晉集團與日本三井、韓國昭奈商事合資成立全鎮第一家手工縫製雙面呢大衣的生産企業——昆山昭奈華裕服裝有限公司,通過引進國際先進技術,打開日韓高端服飾出口通路,為當地羊絨大衣産業發展奠定基石。
此後30多年間,在政企共同努力下,一批手縫羊絨大衣生産製造企業陸續成立,巴城羊絨産業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據不完全統計,眼下,巴城鎮共有上千家羊絨大衣生産、製造、銷售單位,其中具備10萬件以上年生産能力的服裝設計生産企業約30家。
巴城羊絨大衣企業在時裝周期間舉行主題走秀活動。資料照片
量的提升帶來質的飛躍。昆山市巴城手縫羊絨大衣行業協會秘書長吳建華告訴記者,經多年積澱,當地雙面呢大衣從最初的單一出口代工演變為國內外品牌代工和自主營銷齊頭並進格局,産品遠銷歐美、日韓,一批本地自主品牌崛起,部分國際一線品牌拋出合作“橄欖枝”。
近年來,數字化浪潮為巴城羊絨服裝産業注入澎湃動力。成立於2001年的昆山天信服裝有限公司打造智能製衣車間,不僅配備高精度、高速度的鋪布機與裁床設備,還建設了6條智能車縫流水線,把原來大批量的生産模式轉化為連續、小批量、個性化、柔性高效的生産模式。
企業副總經理吳萍説,産線智能化改造後,生産效率提升40%以上,良品率從85%提升到95%以上。“未來我們還將完善與供應商、客戶端之間的供應鏈數據體系,讓市場預測更方便、快捷。”
産業的蓬勃發展吸引年輕人回流。“95後”榮譽成是土生土長的巴城人,在外地完成服裝設計專業學習後,回鄉創辦羊絨大衣設計師工作室。“我要用自己所學設計款式新穎、符合年輕人審美的羊絨大衣。”榮譽成説,自2023年開始嘗試到現在,工作室整體銷售額初步達到預期,今後將更注重原創設計和産品品質。
新鮮血液的回歸帶來新理念、新模式,為羊絨大衣産業插上騰飛的翅膀。今年以來,巴城羊絨大衣企業多次以産業集群方式參加國內外展會,並在多個時裝周期間舉辦主題走秀活動。參展交流過程中,企業不僅向全球採購商展示優質的服裝面料成衣及服飾輔料等産品,還深入了解國際市場的需求和趨勢,為未來産品開發和市場布局,提供了寶貴參考。同時,展會期間舉辦的各類交流活動和商務配對會,也為巴城服裝企業搭建了與國際同行溝通合作的橋梁。
昆山陽羊服裝有限公司董事長曹志堅説:“我們希望通過展會&&尋求合作夥伴,拓展市場渠道,做好矩陣推廣。”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8月,巴城鎮手縫羊絨大衣行業協會批准發布《手工縫製雙面呢大衣》團體標準。這對於巴城羊絨(羊毛)大衣産業的標準化、規範化發展具有指導性意義,有助於從業者規範自身管理、對標優化服務、提升産品質量。
“讓傳統産業更加年輕化、時尚化”。巴城鎮黨委書記朱葉華説,巴城以全新視角謀劃未來布局:走穩走好羊絨服裝産業“品牌+時尚”“文化+創意”融合發展之路,以新技術、新設備、新模式賦能産業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發展,讓古鎮更美、更靚、更具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