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聚焦特色謀發展 聯農帶農助增收
——廣西賓陽縣持續激發鄉村振興新動能
2024-12-03 記者 覃星星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地處桂中南的廣西賓陽縣以“産業興旺”為抓手,充分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的作用,積極整合本地優質資源,力推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不斷豐富鄉村産業業態,持續激發鄉村振興的新動能。目前,越來越多村屯美起來、農戶富起來,廣大鄉村呈現新活力。

  以特色産業促振興 推動鄉村展現新面貌

  11月的南國,田野充滿着火紅的豐收氣息。走進賓陽縣鄒圩鎮永和村,一眼望不到邊的火龍果園引人注目,紅彤彤的“軟枝大紅”等優質紅心火龍果品種吸引着眾多游客前來採摘。依託“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産業化經營模式,永和村的火龍果種植面積從初期的120畝發展到5080畝,年産鮮果1900多萬公斤,年産值約1.5億元,帶動12個村集體經濟收入不斷提高,許多村民依靠火龍果這一特色産業走上致富路。

  産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賓陽縣大力發展特色富農産業,“鏈”起鄉村致富路。2021年以來使用各級財政銜接資金22963.84萬元發展産業項目139個,受益脫貧人口(含監測對象)4638戶15782人。

  古辣香米是賓陽農業的亮麗品牌。按照全産業鏈發展思路,當地推動古辣香米等優勢特色産業做大做強。如今,從種植到加工、鄉村旅游,香米産業發展亮點頻現。在現代農業發展進程中,賓陽縣構建起了以優質稻、糖料蔗、桑蠶、胡蘿蔔、中藥材、火龍果、生豬、家禽等優勢特色産業為主導的發展新格局。

  在和吉鎮志廣村,當地依託“黨支部+協會+合作社+農戶”發展模式,葡萄種植面積從初期的120畝發展到2000多畝,許多村民依靠葡萄這一特色産業走上致富路。

  葡萄産業助力增收,是和吉鎮發展特色産業推進鄉村振興的生動注腳。新安村生態農業養殖示範園、三王村火龍果種植基地、伶俐村現代農業蔬菜生産基地……和吉鎮立足各村自然環境和産業基礎,因地制宜、因村施策,持續擦亮“特”字招牌,以特色産業為引擎,強化産業帶動,探索走出了農業多環節增效、農民多渠道增收的新路子。

動車從賓陽縣古辣鎮的稻田邊飛馳而過。資料照片

  手工技藝變身為“指尖經濟” 助力就業增收

  在賓陽縣思隴鎮竹編非遺傳承發展基地,傳承人韋煥開將竹條排列好,一片片薄薄的竹篾,在他手下變成各式各樣的精美製品,隨後將銷往各地市場。

  竹編工藝在賓陽傳承歷史悠久,花色品種繁多,美觀實用,在國際市場上擁有較高的聲譽,曾是當地傳統的出口商品。由於種種原因,近十年來賓陽竹編産業受市場衝擊較大,萎縮嚴重。

  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賓陽縣利用鄉村振興銜接資金680萬元整合思隴鎮太守社區、六岑村、蘭田村、六章村等資源,建成2700平方米集研發、生産、培訓、展銷為一體的竹編非遺傳承基地,形成“手工編織—藝術提升—品牌銷售”全産業鏈。産品由單一的竹帽産品擴大到竹編、藤編、芒編1000多個花色品種的優勢特色産業集群,産品遠銷區內外,目前年銷售額由投産前的300多萬元增至500多萬元。基地通過下派“訂單”的模式,帶動1400多戶4600多名群眾從事竹編製作工作,其中脫貧戶(監測戶)145戶447人。實現人均年收入4000-6000元,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也得到發展和壯大。

  通過加大對大羅毛筆、賓陽壯錦、武陵牛角工藝製品等手工藝産業的重點培育,賓陽縣積極搭建産業&&,並大力培育品牌、開拓市場,讓老百姓常見的手工藝變身為“指尖經濟”,有效助力鄉村振興。

  在武陵鎮,手工藝人們用一隻只彎彎的牛角,撬動傳統牛角製品之鄉特色産業的發展。投入銜接資金1045萬元,依託武陵鎮理化牛角工藝農民專業合作社、“牛角製品”協會及各龍頭企業,建設武陵鎮牛角工藝製品示範基地項目,改變了單家獨戶、産品單一低端的局面,打造以“牛角梳”為代表的牛角工藝製品特色品牌。

  “我們生産的牛角製品産品從原來的30多種樣式發展到目前的200多種樣式,通過網絡銷售&&銷往全國各大旅游城市,並出口東南亞地區。”廣西龍勁牛角技術開發有限公司有關負責人説。

  目前,武陵鎮年産銷牛角工藝品較投産前翻一倍達100萬件,産值2000多萬元,累計帶動73戶73人,其中脫貧戶(監測戶)34戶34人,增收264多萬元,增加村集體經濟年收入超過30萬元。

  讓“文化”變“産業” 讓“土貨”變“潮貨”

  2010年,賓陽織錦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經過多年傳承發展,賓陽織錦發展形成了傳、研、産、銷一體化經營模式,輻射帶動其他行業就業5萬人次以上。

  近年來,賓陽縣大力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傳承工作,努力尋找傳統文化和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在有效推動非遺傳承保護的同時,讓非遺在新時代煥發出蓬勃生機,助力鄉村振興。當地投入銜接資金246.59萬元建成賓陽縣思隴鎮壯錦工藝品創作生産基地項目,在傳統技藝的基礎上,引進先進機器設備,提升設計和生産能力,助推壯錦非遺文化的傳承創新;輻射帶動周邊群眾60人就業,其中殘疾人就業18人,增加村集體經濟收益6萬元。

  今年9月26日,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譚湘光織錦展示館及非遺傳承基地揭牌成立,標誌着賓陽壯錦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與創新邁上新&階。走進非遺傳承基地,各式各樣的壯錦服飾、壯錦文創工藝品等講述着賓陽壯錦的發展故事。通過線上線下渠道銷售,精美的壯錦壁挂、時尚的壯錦包包、可愛的壯錦公仔、精緻的壯錦扇子、舒適的壯錦抱枕等特色産品,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關注和喜愛。

  清水河畔的鄒圩鎮暖陽高照,位於下窯村的紅陶製品示範基地裏,一間間制陶作坊內不斷傳出清脆且富有節奏的煉泥聲。2016年,鄒圩陶器製作技藝被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近年來,鄒圩鎮多次邀請相關專家到當地進行技術指導,為紅陶技藝注入新鮮血液,還投入銜接資金1400多萬元建成鄒圩鎮紅陶製品示範基地,新建8條龍窯和一個紅陶製品展銷中心。

  通過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積極參加各種展銷活動,並通過社交&&大力宣傳鄒圩紅陶,吸引了一批企業上門合作,産品得到質的提升。訂單的持續穩定增長,讓下窯村群眾看到了希望,許多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紛紛返鄉加入制陶隊伍。全村年産值超過200萬元,輻射帶動周邊群眾就業53人,其中脫貧戶(監測戶)人口22人。

  賓陽縣委書記梁展凡介紹,下一步,賓陽將科學發展特色優勢産業,持續增強産業聯農助農能力,幫助特色産品拓市場擴銷路。同時,不斷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讓越來越多的歷史文化資源“活”起來,為鄉村全面振興持續賦能。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