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新工具落地滿月 上市公司積極增持回購
2024-11-19 記者 吳黎華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落地一個月來,上市公司積極響應,發布新的增持回購計劃,計劃利用專項貸款總額近300億元,通過這一工具有效地提振了市場信心。數據還顯示,伴隨着股票回購制度的持續完善和監管部門的積極支持,A股市場的整體回購規模顯著提升。

  上市公司積極使用新工具

  為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關於“建立增強資本市場內在穩定性長效機制”的決策部署,進一步維護資本市場穩定運行,提振市場信心,10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聯合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有關事宜的通知》,設立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激勵引導金融機構向符合條件的上市公司和主要股東提供貸款,支持其回購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

  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這一支持資本市場的新工具落地一個月以來,上市公司積極響應,發布新的增持回購計劃,累計貸款總額近300億元。數據顯示,截至11月16日,滬市共披露利用專項貸款進行增持回購公告78份。其中回購公告53份,貸款總額78.69億元;增持公告25份,貸款總額84.05億元。回購增持貸款新政落地後,中遠海控、中天科技、兆易創新、恒生電子等行業龍頭率先響應,賽輪輪胎、太平鳥、均勝電子、通化東寶等民營企業也加碼開展增持回購。與此同時,深市59家公司披露獲回購專項貸款總額134.61億元,11家公司公告取得增持貸款總額43.71億元,69家公司共計取得178.32億元專項貸款支持。這些上市公司主要集中在設備製造業、計算機、化工、醫藥、汽車等行業。

  例如,長春高新11月16日公告,擬使用自有資金及金融機構股票回購專項貸款資金回購股票,擬回購資金總額不低於3億元、不超過5億元,全部用於後續實施公司及子公司核心團隊股權激勵或員工持股計劃。公司已經取得了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長春分行出具的《貸款承諾函》,同意為公司實施股票回購提供專項貸款項目提供金額人民幣3.5億元、業務期限1年的貸款支持。

  東方盛虹11月13日公告,公司控股股東盛虹科技及其一致行動人盛虹石化、盛虹蘇州計劃自公告披露日起6個月內,通過深交所以集中競價交易方式增持公司A股股份,本次合計增持金額不低於20億元,不超過40億元。增持計劃的資金安排為自有資金和專項貸款相結合的方式。根據公告,3家銀行為東方盛虹本次增持提供貸款支持,分別為建設銀行、農業銀行和中國銀行的支行或分行,合計提供貸款金額達到28億元。

  京東方A也於11月13日公告稱,收到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市分行出具的《貸款承諾函》,工商銀行北京市分行承諾為公司提供7億元且不高於回購交易價款70%的專項貸款資金用於公司股份回購。該筆貸款期限為1年,已完成銀行審查審批程序。此前的10月30日,京東方A公告擬回購股份不超過10億元。

潘悅 製圖

  A股回購規模創歷史新高

  股份回購作為資本市場的一項基礎性制度安排,具有優化資本結構、維護公司投資價值、健全投資者回報機制等方面的功能作用。去年底,證監會修訂發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2024年以來,包括此次設立的股票回購增持再貸款工具在內,資本市場涉及上市公司股份回購的制度規則進一步完善,A股市場的整體回購規模顯著提升。

  11月15日,證監會發布《上市公司監管指引第10號——市值管理》(簡稱《指引》),對主要指數成份股公司制定市值管理制度、長期破凈公司披露估值提升計劃等作出專門要求。《指引》明確,鼓勵董事會結合上市公司的股權結構和業務經營需要,推動在公司章程或者其他內部文件中明確股份回購的機制安排。鼓勵有條件的上市公司根據回購計劃安排,做好前期資金規劃和儲備。鼓勵上市公司將回購股份依法登出。

  此前,新“國九條”指出,要推動上市公司提升投資價值,制定上市公司市值管理指引。研究將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納入企業內外部考核評價體系。引導上市公司回購股份後依法登出。證監會發布的《關於加強上市公司監管的意見(試行)》則提出,提升股份回購效果和監管約束力,推動優質上市公司積極開展股份回購,引導更多公司回購登出,並要求未增持或回購的破凈公司在定期報告中説明改善公司投資價值的相關舉措。

  華福證券研究顯示,截至10月30日,今年A股上市公司回購規模高達2721億元,創歷史新高,佔A股流通市值比重0.4%,相比去年同樣大幅提升。從一級行業看,今年來醫藥生物、電力設備、電子、基礎化工和計算機等行業回購絕對規模居前,已回購規模分別為377億元、357億元、336億元、189億元和179億元。從佔行業流通市值比重看,鋼鐵、輕工製造、建築材料、美容護理和電氣設備行業回購佔比居前,分別為1.5%、1.0%、0.9%、0.8%和0.8%。

  該機構進一步稱,從歷史經驗來看,上市公司大規模回購有助於顯著提振市場信心。2018年以來A股上市公司回購活躍度明顯提升,期間2018年至2019年、2021年、2022年、2023年底至2024年共出現過四次回購熱潮,對於A股行情的改善均有重要意義。

  機構積極看待後市

  近一段時間以來,伴隨着中國經濟宏觀基本面向好預期強化,以及一系列支持資本市場的增量政策工具的落地,機構持續看好中國資産。

  高盛認為,當前對A股的政策支持是明確的,從長遠來看,這將有利於A股的供求關係。並且三季度業績好於預期,盈利修正趨勢已趨於穩定。目前,高盛預測2024年和2025年MSCI中國指數的每股收益增長率均為12%。瑞銀證券則&&,三季度或為今明兩年的盈利底部,A股市場盈利有望在明年上半年呈明顯復蘇態勢,並逐季提升。近期A股市場的融資餘額持續走高,反映出市場情緒的逐步回暖。

  海通證券認為,今年9月下旬時,從估值、破凈率、風險溢價、股債收益比等指標來看,A股已經處在大的底部區域。在近期一系列積極政策&&的背景下,市場信心得到明顯提振,A股也迎來快速修復。該機構&&,中長期視角下,A股市場情緒仍處在歷史中低位置:從估值來看,全部A股PE為18.8倍、處於2005年以來從低到高49%分位,PB為1.60倍、處14%分位;從大類資産比價指標來看,A股風險溢價率為3.4%、處於2005年以來從高到低22%分位,A股股債收益比為1.04、處於2005年以來從高到低2%分位,可見當前股市仍具有較高的性價比。該機構認為,2025年A股資金面有望進一步改善,增量或源於居民及長線機構配置力量壯大。

  中信證券則&&,展望2025年,國內的信用周期、宏觀價格、A股盈利都將迎來周期上行的新起點,A股的投融資生態、投資者生態、産品生態也站上了全新的起點;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資金接力入場將是行情的主驅動,ETF將成為重要的配置工具,市場風格主導將由個人投資者逐步切換至機構投資者。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