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9月24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深化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市場改革的意見》(以下稱“並購六條”)以來,A股並購重組活躍度明顯提升。據Wind數據統計,“並購六條”發布以來,截至11月15日,已有110多家上市公司披露了重大重組事件或其進展情況。其中,半導體領域成為熱門板塊,産業並購、跨界並購事件頻頻發生。
對此,多位業內人士近日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時&&,當前並購重組市場迎來全新機遇,建議監管層&&並購重組相關落地細則,進一步提升並購重組中的“含科量、含市場量、含法量”,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為進一步回應市場訴求,助力上市公司更好地理解政策導向、把握監管理念,滬深交易所均發布了相關政策、案例資料,引導上市公司和中介機構合規籌劃推進並購重組。
半導體領域掀起並購熱潮
9月以來,兆易創新、希荻微、光智科技、富樂德等多家企業披露的並購重組計劃均涉及半導體領域,其中不乏跨界並購案例。雙成藥業、至正股份、光智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選擇跨界並購半導體資産,擬打造第二增長曲線。
近日,國內存儲芯片設計龍頭兆易創新發布公告稱,公司擬與合肥石溪兆易創智創業投資基金合夥企業(有限合夥)等共同以現金方式收購蘇州賽芯電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蘇州賽芯”)全體股東合計持有的蘇州賽芯70%的股份。
10月17日,泛半導體(半導體、顯示面板等)領域設備精密洗凈服務提供商富樂德披露,公司擬發行股份、可轉換公司債券購買江蘇富樂華半導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100%股權,並擬募集配套資金。
跨界半導體領域的並購案例也層出不窮。例如,雙成藥業擬以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的方式購買寧波奧拉半導體股份有限公司100%股份,並配套募集資金。
此外,生物醫藥領域並購重組事件不斷。10月以來,新諾威、科源制藥、康緣藥業等多家公司披露並購重組事件或進展情況。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記者&&,半導體和生物醫藥領域並購頻發的主要驅動因素包括行業環境、産業性質和政策扶持。從行業內部看,半導體和生物醫藥行業都面臨着快速發展的市場環境。整合資源、提升企業競爭力已成為行業共識,而並購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手段。同時,“並購六條”等政策文件的發布,優化了並購環境,使得企業在資本運作上更具靈活性和主動性。
“半導體和生物醫藥領域是典型的資金人才密集型行業,長期虧損是常態,獨立上市很難。上市公司有轉型需要,有融資便利條件,‘並購六條’又放開了跨界收購未盈利企業的限制,雙方一拍即合,並購契合度很高。”中國國際經濟諮詢有限公司資深專家張磊對記者&&。
某私募機構首席市場官韓廣瀟認為,半導體和生物醫藥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未來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政策上,國家支持行業做大做強,通過鼓勵並購,聚集技術、資金、資源等優勢,提升創新能力,培養出具有強大競爭力的企業和完善産業鏈是一條必經之路。半導體和生物醫藥企業通過開展産業鏈上下游的並購整合,提升産業協同能力,有利於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發展壯大。
政策支持力度不斷增強
今年以來,國務院、證監會陸續&&了一系列鼓勵上市公司並購重組的支持政策,就如何推動科技型企業高效實施並購重組指明了方向。2024年2月,證監會召開上市公司並購重組座談會,提出五項舉措,從估值容忍度、並購重組方向、監管要求等方面解決市場痛點。隨後相繼&&的新“國九條”“科技企業16條”“創投17條”“科創8條”等,鼓勵企業間産業整合、做大做優做強。
中金公司研報分析認為,2024年以來的新一輪政策呈現三個特點:其一,進一步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並購重組的支持力度。其二,並購重組進一步“脫虛向實”,由“套利並購”逐漸回歸到“産業並購”。其三,推動並購重組成為暢通A股退市渠道、完善市場生態的重要手段。
田利輝&&,從近期的並購重組案例來看,“産業並購”是一個主要趨勢。從政策層面來看,政府一直在鼓勵和支持企業通過並購重組實現産業整合和升級。從市場層面來看,隨着行業競爭的加劇和市場環境的變化,企業需要通過並購來快速獲取技術和市場資源,需要通過並購來增強自身競爭力。從企業自身來看,通過並購可以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和規模效應。這種協同效應有助於提升企業的整體競爭力和盈利能力。
中金公司認為,相比2014年至2015年的並購重組繁榮階段,當前並購重組市場呈現出諸多新趨勢,“非典型”、創新型案例頻現,具體表現在上市公司之間換股吸收合併適用簡易審核程序,推動上市公司間吸收合併保持較高活躍度;支持運作規範的上市公司圍繞産業轉型升級、尋求第二增長曲線等需求開展符合商業邏輯的跨行業並購;在IPO節奏放緩背景下,部分終止流程的擬IPO企業轉向並購領域等多個方面。
監管嚴防“偽並購”
“隨着政策支持力度的不斷增強,當前並購重組市場出現新機遇。”田利輝&&,首先是政策扶持,政府通過簡化審批流程、放寬借殼上市標準等措施,降低並購重組的門檻和成本,提高了市場活躍度。其次是産業升級和轉型需求、新興産業的快速發展為並購重組市場提供了廣闊的空間。
對此,部分上市公司仍採取觀望態度。“近期很多公司發布了並購重組預案,但我們還在觀察監管的審核尺度、跨界並購案例最終能否獲批。”A股某電子信息行業公司董秘説,並購重組要平衡多方利益,中間不確定性因素較多,相較於IPO,中介機構的動力有限。長三角某中型私募股權投資機構創始合夥人指出,他們近期在推動在管項目通過並購重組退出,但不少上市公司顧慮頗多,建議監管層&&並購重組相關落地細則,進一步提升並購重組中的“含科量、含市場量、含法量”,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並購熱潮背後,相關風險亦不可小覷,監管部門通過舉辦座談會、編發案例、問詢函等方式嚴防“偽並購”。
11月1日,上交所整理了近年來滬市比較有代表性的30個並購重組案例,以案例彙編形式向上市公司發布,還專門選取了“內幕交易防控不當”“標的公司財務造假”“蹭熱點式重組炒作股價”“盲目跨界標的失控”等4種負面類型12個案例,提醒上市公司在並購重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念、警惕相關風險,體現了監管在鼓勵上市公司規範、有效實施高質量並購重組的同時,始終保持對各類“借重組之名、行套利之實”的不當並購交易高度關注、從嚴監管的鮮明導向。在此之前,深交所也編發《並購重組導刊》,深交所在並購重組相關項目審核過程中,堅持從嚴監管,重點關注收購必要性、估值公允性、産業合規性等問題,督促上市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中介機構充分開展核查工作,努力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
對於構建良好健康的並購生態,張磊認為,需要充分依據註冊制的本義,市場化引導和溝通,事前充分信息披露,事後履約要嚴格監管,建立誠信檔案及打分制,交易所充分履行日常監管職責,對於以股票炒作為目的的“忽悠式”重組嚴加處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