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河生態經濟帶第5次省際聯席會議和城市合作市長會商會在江蘇省鹽城市盛大召開。本次會議以“打造淮河黃金水道、推動沿淮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匯聚了沿淮五省29個市(縣)的代表,共同探討生態環境保護、水運高質量發展和綠色低碳發展等重要議題,旨在共商合作、共謀未來。作為主辦城市,鹽城以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優勢,在淮河生態經濟帶中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近年來,鹽城着力打造“淮河出海門戶城市”靚麗名片,聚力提升“黃金水道”經濟效應,擘畫綠色發展新圖景,在生態保護、基礎設施、産業轉型等多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鹽城港濱海港區。 (受訪單位供圖)
做大生態家底 厚植綠色底蘊
鹽城,這座兼具濕地、海洋、森林三大生態系統的城市,擁有“世界自然遺産”“國際濕地城市”兩張金字招牌。在建設水清天藍地綠的淮河生態經濟帶的過程中,鹽城始終將生態保護作為首要任務,持續推進綠色生態廊道建設,提升生態環境質量,並探索濱海濕地保護的新模式。通過積極開展海岸線生態恢復工程,加強沿海灘塗濕地和內陸湖蕩濕地生態修復,全市自然岸線保有量達到165.4公里,全年修復濕地3.6萬畝,新建濕地保護小區33個,新增受保護濕地7.4萬畝。通過創新提出“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進行濕地修復,先後成功實施條子泥“720高潮位棲息地”、大豐建川鳥類友好種養殖區生態修復項目、全國首個海岸帶遺産地生態修復項目,鹽城黃海濕地遺産地生態修復案例入選“生物多樣性100+全球特別推薦案例”,為全球濕地保護與修復提供了中國樣本。
升級黃金水道 打造出海門戶
地處長三角一體化、淮河生態經濟帶、江蘇沿海發展等多重國家戰略黃金交匯點,鹽城着眼交通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和功能提升,統籌推進港口、航道、公路、鐵路等重大項目建設,構建沿淮綜合交通運輸廊,為發揮淮河黃金水道效應、打造淮河出海門戶提供有力支撐和堅強保障。
港口建設方面,圍繞打造中國東部沿海重要物流節點、長三角北翼綜合性航運中心、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的發展定位,按照“一體化布局、差異化發展”目標,統籌推進四大港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航道與航線建設方面,“一縱五橫”幹線航道網基本形成,發揮沿海港口腹地中轉優勢,深化海河聯運,拓展水上航線覆蓋,推進與淮河生態經濟帶上游港口合作,為淮河沿線城市提供便捷出海通道,擴大淮河出海門戶影響力。立體交通網絡方面,完善貨運樞紐集疏運功能,建設能力匹配的鐵路、公路連接線,加強不同運輸方式間無縫化銜接和一體化組織,形成淮河沿岸高效順暢的公鐵水聯運體系。
推進綠色轉型 勇當“碳路先鋒”
鹽城是全國首批、江蘇唯一的碳達峰試點城市,是江蘇省委、省政府支持的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建設城市。依託富集的“風光”資源,積極推進資源的系統化、規模化、集中化開發,成為長三角地區首個“千萬千瓦新能源發電城市”,並致力於推動“風光氫儲”一體融合發展。
工業發展方面,鹽城以新能源、新能源汽車及核心零部件等“5+2”戰略性新興産業和晶硅光伏、風電裝備、動力及儲能電池等23條重點産業鏈建設為抓手,全力推進産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站在“萬億工業之城”的新起點,今年鹽城的“5+2”戰略性新興産業規模將全部突破千億。為高水平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鹽城圍繞能源清潔化、産業綠色化、設施低碳化、管理智慧化、認證國際化,試點建設零碳産業園,積極布局海上“能源島”,探索具有鹽城特色的零碳産業園建設路徑,開啟零碳發展全新未來。
下一步,鹽城將以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範區為統領,以淮河生態經濟帶出海門戶城市建設為抓手,進一步加強與沿淮城市合作,將鹽城打造成淮河流域生態文明建設樣板和中東部合作發展先行區,彰顯鹽城更大擔當。以承辦淮河生態經濟帶城市合作第5次市長會商會為契機,在生態、農業、航運等重點領域,深化與淮河流域城市互動合作,為淮河生態經濟帶積極貢獻鹽城智慧、鹽城方案和鹽城力量,全力打造淮河出海門戶城市靚麗名片。
鹽城,這座淮河生態經濟帶的璀璨明珠,正以其獨特的魅力和堅定的步伐,為打造淮河黃金水道貢獻着鹽城力量,書寫着綠色發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