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發揮“千億縣”示範帶動作用 因地制宜發展縣域經濟
2024-10-30 作者:黃徵學 潘彪 文揚 來源:經濟參考報

  縣域是我國行政管理的基本單元,是發展經濟、保障民生、維護穩定的重要基礎。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明確要求,壯大縣域富民産業。近年來,一些縣域依託區位優勢、資源稟賦、要素條件等,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形成一批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2023年,全國有57個縣(含縣級市、旗,下同)經濟規模超千億元,成為縣域經濟的領跑者。同時,一大批經濟總量在500億元至1000億元的縣也蓄勢待發,具備成為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重要引擎的基礎。建議推廣“千億縣”的發展經驗,加快育産業、搭&&、促融合、優環境、強合作,因地制宜提升縣域發展“五大”支撐力量,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帶動全國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千億縣發展的整體特徵

  全國千億縣以1%的國土面積創造了7.4%的經濟總量,整體呈現人均水平高、特色産業強、區域分佈集中三大特徵。

江蘇昆山連續20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榜首。圖為昆山城區。新華社記者 李博 攝

  第一,人口密度大、人均水平高,經濟實力較強。2023年,千億縣常住人口平均規模為108.3萬人,是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的2.2倍;縣均面積約為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的39.1%,人口密度約為全國縣域平均水平的6.9倍。全國千億縣地區生産總值(GDP)合計9.3萬億元,人均GDP 15.1萬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7倍,49個縣人均水平超過同期世界銀行高收入國家標準。

  第二,主導産業突出、特色優勢明顯,産業發展水平領先。千億縣依託本地資源稟賦、要素條件和區位優勢,逐步建立主導産業突出、特色鮮明的産業體系。如,晉江市的紡織服裝、慈溪市的家電、丹陽市的眼鏡、長沙縣的工程機械、溫嶺市的水泵、仙桃市的非織造布等産業,在全國和全球都佔據重要地位。

  第三,主要集中在城市群地區,區域分佈不均衡。91.2%的千億縣(52個)位於城市群範圍內,其中,長三角城市群28個,粵閩浙沿海城市群8個,長江中游城市群、山東半島城市群各5個。分區域看,東部44個、中部7個、西部6個;南方45個、北方12個。分省看,分佈在14個省份,其中,江蘇21個、浙江11個、福建6個。

  千億縣發展的主要經驗

  普遍立足比較優勢探索適宜路徑,主要通過“育産業、搭&&、促融合、優環境”發展各具特色的縣域經濟。

  首先是育産業,壯大特色優勢産業夯實發展根基。千億縣普遍以工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23年,千億縣第二産業佔比達52.1%,比全國平均水平高13.8個百分點,11個縣第二産業增加值規模超千億元。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22年度、2023年度100家中小企業特色産業集群名單中,分別有5家、8家位於千億縣。

  其次是搭&&,設立功能&&拓展發展空間。千億縣積極搭建各類功能平合,集中優勢資源,強化政策支持,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載體。截至2023年,全國千億縣實現省級及以上園區全覆蓋,其中,33個縣擁有國家級經開區、高新區、綜合保稅區等&&,24個縣建有省級經開區、高新區、産業集聚區等&&。

  再次是促融合,以城鄉融合促進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千億縣聚焦建設宜居宜業之城,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增強産業和人口集聚能力,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帶動農民群眾就近就業增收。2023年,千億縣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8.5%,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3個百分點,21個縣的城鎮化率超過70%。千億縣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全國農村平均水平高出1萬元以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顯著低於全國。

  最後是優環境,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服務經營主體。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發布的2023年城市營商環境創新縣(市)顯示,17個千億縣入選,佔入選縣域的42.5%。良好的營商環境為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截至2023年底,千億縣共培育367家A股上市企業,縣均6.4家,其中,江陰市、張家港市、昆山市分別有35家、32家、31家上市企業。

  因地制宜謀發展 打造更多經濟強縣

  接下來,應重點聚焦經濟規模在500億至1000億元的縣域,打造更多農業強縣、工業大縣、旅游名縣,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一是優化資源配置增強特色産業發展動力。深化擴權賦能強縣改革,推動經濟社會管理權限與人口和經濟規模相適應,增強縣域資源配置能力。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增加一般性轉移支付,提升市縣財力同事權相匹配程度。用好專項債、超長期特別國債等政策工具,支持縣域産業配套設施建設。統籌推進大行下沉和中小銀行能力提升,引導縣域金融機構將吸收的存款主要用於當地發展。推廣江陰、昆山等地經驗做法,加強縣域龍頭企業上市培育輔導,打造縣域上市企業“集團軍”。

  二是完善園區&&功能釋放發展潛力。對標國家級開發區標準,“以創促建”提升園區能級,對綜合效益提升顯著的園區給予一定激勵。深化園區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園區建設和運營新模式,支持園區引入戰略投資者和專業化運營商,推廣“大園帶小園”“園區+基地”等合作共建模式,支持“一區多園”拓展産業發展空間。鼓勵有條件的縣域依託經開區或高新區,疊加海關特殊監管區、物流樞紐等方面政策,推動自由貿易試驗區、臨空經濟區等的服務功能向縣域延伸,打造外貿轉型升級基地。

  三是推進産城融合提升綜合承載能力。引導人口和産業向縣城集中,加大對人口凈流入縣城補短板支持力度,推動“人産城”融合發展。提級擴能縣城産業配套、市政公用、公共服務和環境基礎設施,按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公共服務資源,支持有條件的縣城打造15分鐘生活圈。支持縣域生産性和生活性服務業發展,培育更多全國縣域商業“領跑縣”,豐富電商物流、文旅、康養、醫美等新業態,穩定擴大就業崗位,帶動城鄉居民就近就業增收。

  四是改善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以降低交易成本為核心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部分重點行業和領域向民營企業放開競爭性業務,同等支持各類經營主體健康發展,打造縣域投資興業熱土。對標營商環境創新縣,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着力打造辦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競爭力強、生態宜居的營商環境。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建設,推進高頻事項一窗受理、就近能辦、同城通辦、異地可辦。

  五是加強協調聯動形成發展合力。統籌城市群和都市圈核心城市與周邊縣域重大生産力布局,打造協同融合的産業圈、生活圈、通勤圈,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格局。依託核心城市生産組織功能和資源配置功能,探索設立雙向“飛地”,打造工業大縣、旅游名縣、商業強縣。加強對農産品主産區、重點生態功能區和邊境地區縣域支持幫扶,採取共建園區、産業轉移、人才和資金援助等多種形式,集聚更多産業、資金和人氣,提升重要功能區的保障能力。支持不同類型縣域深化合作,探索城市化地區縣和農産品主産區縣基於糧食調入調出規模開展利益補償。

  (作者單位: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