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4常州新能源汽車全球合作夥伴大會暨理想汽車百萬輛下線活動在理想汽車常州智能製造基地舉行。自首款産品下線起,理想汽車歷時58個月,成為中國首家達成百萬輛里程碑的新勢力車企。從3頁PPT創業,到營收破1238億元,理想用時不到10年。
理想汽車,讓理想照進現實。成立於2015年7月的理想汽車,主要業務包括設計、研發、製造和銷售中高端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以增程式特色技術路線實現了電動汽車商業化。2020年和2021年,理想汽車分別在美國納斯達克和香港主板完成雙重上市,2023年實現凈利潤118.1億元,躋身為全球第三家盈利的新能源車企。汽車産業供應鏈長、關聯度高,這家千億級新勢力車企還帶動了千億級産業鏈的發展。
堅持“雙能”驅動、打造“硅基”隊伍、塑造共創文化、專注“鏈”上攻堅、打造自主品牌……“理鏈”生長,正使“理想”蝶變為中國汽車工業智造創新的“大理想”。
新質態:培育“硅基隊伍”深耕精益生産
機械臂上下揮舞,傳功帶精準投送,大到天幕玻璃、座椅,小到門框封條、螺栓,超3000種零部件各歸其位……在理想常州基地,平均每40秒就有一台車開出産線。
作為理想汽車最大的生産重鎮,常州基地於2016年開建,涵蓋衝壓、焊裝、總裝等完整的整車生産流程。理想依託自主打造的“硅基”團隊,推動全供應鏈製造産線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全速發展新質生産力,保障了新車型“上市即上量、上量即高質量”。
“做難而正確的事”,理想汽車自成立伊始,就堅持電能和智能“雙能戰略”——致力於提供更便捷的能源解決方案,增程電動和高壓純電方案並行,堅持自建智能製造基地,自主掌控生産製造,自建供應鏈體系,提升製造質量和效率。為保持創新優勢,去年以來,理想汽車平均每三天投入1億元用於技術研發。
強隊伍先強中樞。2023年7月,理想“智造大腦”Li-MOS系統上線。這套全棧自研的智能製造操作系統,實現了每輛理想汽車從排産到下線的製造過程全周期管理,它像一個永不休息的指揮者,讓産線上的每項工作變得高效有序。“以焊裝車間為例,超600台機器人同步作業,焊接精度可達±0.1毫米,高於傳統豪華車要求一倍以上。”焊裝車間工藝質量經理吳錦文介紹。
由於汽車行業製造過程過於複雜,全棧自研這樣一套製造執行系統,技術門檻高、資源投入大,絕大多數車企望而卻步,多采用全部外採或部分外採的方式。“外採無法快速迭代。”理想汽車智能製造負責人李斌&&,只有自研智能系統,連接整個工藝,質量和效率才會不斷提高。
走進匯川新能源汽車技術(常州)有限公司的雙電機控制器生産線,一塊塊懸挂的屏幕上跳動着各類生産參數,每30秒更新一次,直接傳至理想汽車全棧自研的連山質量監控預警系統——“連山數據智能&&”。
連山&&是一個集納用戶脫敏數據、基地製造數據及部分供應商産線製造過程數據的AI系統,實現從零部件到整車,再到售後服務的全生命周期質量管理。在蘇州匯川聯合動力系統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楊睿誠看來,通過連山&&,理想不僅可以把訂單和市場預測給供應商,還能幫助企業第一時間找準質量偏差、找到解決方案。如果工廠生産偏出一定值,連山&&會自動提醒。
連山&&在售後服務中具備的預測性,改變了以往被動應對問題的方式。“過去,用戶遇到問題才去維修。”理想汽車戰略供應商、蕪湖伯特利汽車安全系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袁永彬介紹,現在,連山系統發現問題苗頭,會在消費者還未察覺任何不適時主動介入,這比傳統車企的售後服務流程快了2周至2個月。
隨着AI應用場景的不斷拓展,理想汽車的硅基工程師隊伍愈發強大,新質生産力不斷帶來爆發式增長。“理想汽車100萬輛下線,是一個重要里程碑。在中國新能源汽車走在全球前列的進程中,理想汽車這樣的新興科技企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張永偉&&。
新理念:塑造共創文化專注“鏈”上攻堅
近日,一批乘客參加了理想L7懸架舒適性試駕——經過高速減速帶時,他們不會有急促的衝擊感;當遇到一些較大的顛簸路面,車身也不會出現多餘的抖動。
由於製造及維保成本較高,空氣懸架技術長期以來配置在國外豪華車上,這一技術主要被國外供應商壟斷。面對這一被動局面,新勢力車企是如何把“高不可攀”的空懸做到“技術平權”的?
時間回溯到2021年。為L系列裝配空氣懸架産品時,理想找了兩家海外頭部供應商,但都不順利。對於整車企業而言,選用沒有量産經驗的供應商,風險很大。因此,理想汽車制定了一個保底方案:找外資供應商的同時,也於2020年選擇了上海保隆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者同步做開發。
在産能爬坡的緊要關頭,理想汽車的研發、採購、質量團隊直接“扎”進了保隆科技的生産線,僅在囊皮的橡膠配方上就開發了幾十種。在測試環節,由於外方供應商未完全按照理想的要求設計産品,相關産品未能通過,而保隆科技依靠性能過硬及快速爬産的優勢,破解了0-1及1-100的難題。
隨着理想汽車批量使用空懸,保隆科技跨越到了大規模量産階段,空氣懸架也下沉到了30萬元級別的車型上。“我們的空懸還戰勝了歐洲當地供應商,獲得豪華車企的歐洲業務定點。”保隆科技董事長張祖秋説。
讓頂配成為標配,空氣懸架是理想汽車和供應商開展共創合作的生動注腳。隨着理想汽車的産能躍升,“理鏈”上的空氣懸架供應商孔輝、激光雷達供應商禾賽、智駕芯片供應商地平線等20余家年輕的合作夥伴逐步成長為行業龍頭。産業鏈條的協同創新不斷推動技術平權,國産化、規模化應用帶動成本持續下降。
理想汽車選擇合作夥伴的三個要求一直被人津津樂道——細分行業小龍頭,技術層面足夠專注;創始人還在公司努力工作,不只看眼前利益;擁有相對健康的資本儲備。“成為行業龍頭,意味着企業擁有過硬的技術積累;創始人躬身入局,必然帶動企業保持銳意進取的狀態。”欣旺達電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威説,理想汽車和供應商打地鋪、同勞動的艱苦奮鬥故事不勝枚舉,在汽車行業這個長鏈條中,他們塑造了共創文化。
“理鏈”的成長,不僅體現在和供應商的並肩奮鬥上,還體現在其近地化戰略上。處於長三角中軸的常州,打造長三角新能源汽車“4小時産業圈”,正與理想汽車相互賦能。作為智能電動車産業鏈的新鏈主,理想汽車充分發揮牽引作用,吸引一批企業就近布局。
在理想汽車的供應體系中,江蘇省內一級供應商有144家,其中位於常州本地的有32家。“位於常州的生産基地直接和間接帶動社會就業超10萬人。”常州市工信局副局長楊軍説。
在“理鏈”上的供應商看來,“相互賦能、策略共創、信任透明、共同成長”的共創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新型合作關係正在形成中。“消費者敢買中國品牌的車,我們就敢大膽使用中國本土供應鏈企業。”理想汽車董事長兼CEO李想&&,理想汽車堅持與本土優質供應商合作,不斷完善供應鏈體系與管理標準,讓“理鏈”快速健康生長。
新賽道:勇攀技術高峰創造“幸福之家”
高速上開啟自適應巡航功能,車輛自動調整車速和變換車道;堵車時打開交通擁堵輔助功能,車輛會自動跟隨車流緩行;面對城區複雜路口的車流和行人,車輛會智能交互……隨着無圖自動駕駛技術全面應用,理想汽車智能駕駛的訓練里程已達25億公里,預計今年年底將突破30億公里。
目前,理想汽車的智駕方案,早已擺脫了對高精地圖的依賴,近日向用戶推送的新一代“端到端+VLM技術”,可依靠一套類人的視覺感知技術,理解複雜的駕駛場景,做到了基於AI大模型控制行駛節奏。“理想汽車積極擁抱智駕前沿技術,充分體現了科技創新者的開放心態。”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博士生導師趙行&&,作為科研工作者,看到智駕技術惠及千萬家庭,這比論文發表更讓人驚喜。
2015年,理想汽車前身“車和家”成立,一直以“創造移動的家,創造幸福的家”為使命。在“理想人”心中,一家人最重要的兩個空間就是車和家,通過新能源和人工智能為家庭打造更安全、更舒適、更便捷的智能電動産品,就成了他們心中的“執念”。
“執着”是袁永彬形容理想汽車的關鍵詞。踏板靈敏度事關制動力,“推桿推力形成曲線”是重要的衡量標準,一般産品允許的誤差為15%,而理想卻要求供應商壓縮到8%以內,這導致伯特利50%的産品一度不合格。“起初我們不理解,但得到車主正反饋後,我們又主動將8%的要求拓展到其他客戶産品。”袁永彬説,呵護“家”,需要傾盡全力。
體現理想汽車“品質控”的地方,不僅有關鍵小零件,更有核心大部件。一直以來,純電動汽車的續航焦慮問題難以破解。在這種情況下,插混增程車應運而生。然而,自它出生起,就因其“逆電動化”而引發討論。“理想汽車要做增程系統,就必須配備雙電機控制器。國外供應商認為純電動是未來趨勢,都不願意做。”楊睿誠説。
以創造“幸福的家”為目標的理想汽車,卻是增程技術的堅定支持者。在大電池+增程器的加持下,增程電動車實現了城市用電、長途發電、露營放電,且具備純電驅安靜、駕乘平順等多重體驗。正如一位車主所感慨的:“大部分家庭只有一台車,既要用它來應對生活的柴米油鹽,也要用它來實現詩和遠方。”
機會來自於技術路線的不同選擇。2016年,在雙電機控制器領域尚無成熟的解決方案時,理想汽車的高管經常乘高鐵肩扛數十斤重的電機,與匯川合作破解産品散熱、協同控制等問題。目前,匯川的雙電控産品已迭代了五次——每開發一代,産品尺寸縮小30%,成本降低20%-30%。為滿足全球市場需求,匯川已在泰國和匈牙利設廠布局。增程式電動車的市場熱度仍在攀升。中汽協統計顯示,2023年,增程車型銷量增長率為173%,純電車型為24.4%。
除了電機,構成新能源車心臟的還有電池。為了給“移動的家”續航,理想汽車與供應商持續開展策略共創。作為拉動新能源汽車高效補能的“牛鼻子”,超快充技術讓“充電像加油一樣快”從理想走向現實。
2023年,理想汽車與寧德時代聯合開發的麒麟5C電池,實現充電12分鐘續航500公里,使充電效率從“2G步入5G時代”。“兩家用了15個月、2000餘人次去開發。”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國內乘用車事業部執行總裁朱威認為,在創新“無人區”取得突破,和理想汽車基於家庭用車的定位提出明確需求、提供落地&&及找準技術路線密切相關,要突破主機廠與供應商的傳統合作模式,採用團隊融合攻關新範式方能攀上技術高峰。
安全“行穩”,方能“致遠”。百萬輛汽車銷售的背後,就是近百萬個家庭的安全,其底層邏輯是理想汽車對質量的極致追求。截至目前,欣旺達已為理想汽車交付了十幾萬個電池包,未出現一例安全事故。近5年來,欣旺達的研發投入已超110億元,為理想汽車投入專職人員超600名,兼職人員超1700名。“電芯事關安全,我們已將單體電芯缺陷率降至十億分之一。”王威説,打造“幸福的家”,首先要保障安全,他們的技術進步,歸功於理想汽車的産品需求。
百萬輛,是重要節點,更是新的起點。正如盧森堡前駐華大使俞博生試駕理想L7後感慨的那樣,理想汽車造出的産品,不像是傳統的SUV(運動型多用途汽車),更像是一款LUV(Live Utility Vehicle多功能生活車)。為了提高服務質量,理想汽車在全國的售後維修中心達436家,覆蓋221個城市,已投入使用超過900座超充站,擁有充電樁4300多個。
“要利用這個時代的三維科技,創造一個移動的幸福之家,這是我們這群人的自我實現。”李想説。 (記者秦華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