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遼參一直是中國海參的知名品牌,以其獨特品質冠絕全國。記者近期走訪遼參主産區遼寧了解到,雖然海參産量不錯,但價格持續走低,今年已達多年來的最低點,養殖戶收入大受影響。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養殖端惡性競爭加劇,另一方面是市面上各地成品海參打着遼參的旗號魚目混珠,衝擊了遼參的品牌價值。
業內人士認為,應在扶持企業延長産業鏈條、加快制定行業標準、加強源頭育種等方面發力,以保護遼參品牌價值。
海參價格“跌跌不休”
記者來到錦州凌海市建業鄉一處大型海參養殖基地,在養殖戶李智生的水塘前,他對記者説:往年這時1斤5頭的海參能賣六七十元,現在降到27塊錢一斤都不好賣。“養了20多年的海參,從沒見過這麼低的價格。”李智生告訴記者,他承包了百畝海參圈,一年能産出約2萬斤海參,要不是他養殖技術過硬,現在幹一年成本都收不回來。
建業鄉共有480多家海參養殖戶,他們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個百畝的養殖參圈,年均出産1.5萬斤海參,以當前海參價格計算,一年收入不過40萬元,而參苗、人工、飼料、海域使用金等各種成本支出就超過45萬元。當下,不少養殖戶只能“硬挺”,進退兩難。
一位粉絲超過10萬人的遼參行業網絡主播説,目前線上線下的海參銷售都遇到了“寒冬”。幾年前,他的網絡直播單場銷售金額過百萬元是常事,如今,直播一場最多賣幾萬元。
工人在生産車間整理海參産品。資料照片
惡性競爭訴諸“價格戰”
記者在大連瓦房店、營口、錦州凌海等遼參主要産區了解到,海參價格創出歷史最低,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惡性競爭。多位養殖戶告訴記者,10多年前,全國絕大部分海參都是遼寧大連生産的,近年來遼寧之外一些地方購入大連參苗,在當地養參,海參生産已是“遍地開花”。
李智生回憶,近些年外地來買遼寧參苗的人很多,他們大批購進已養殖1年半到2年左右的海參苗,去南方海域吊籠養殖。養殖戶介紹,南方地區水溫高,海參養殖不到半年即可成熟,再從南方運回遼寧貼上“遼參”的標籤,可以賣出和遼參同樣的價格。
——消費減少。遼寧一家海參養殖園負責人告訴記者:“每年春節期間,我們産業園都要製作至少一萬個海參禮盒用於節日市場銷售,今年到目前為止,只賣了幾百個,現在是不管多便宜,‘送禮’沒人要。”
——魚龍混雜。海參産品魚龍混雜,劣幣驅逐良幣,客觀上加速了海參價格下跌。養殖戶説,10多年前剛投資那陣子“閉着眼睛賺錢”,之後大批新養殖戶涌入、極端天氣頻發,加劇了行業波動,行業生態不免遭到破壞。
2018年夏季,遼寧各地出現長時間、大範圍、高強度的高溫悶熱天氣,不少養殖戶絕收,産量大幅下滑。一些不法加工戶和商販就前往其他産區收購海參,運回遼寧冒充大連海參銷售。實際上,如今倣冒“遼參”、以次充好的現象時有發生。近年來互聯網直播帶貨火爆,劣質海參也開始大規模出現在線上&&,因其價格極低,迅速搶佔市場,令行業生態進一步惡化。
遼參何時能有標準
多位養殖戶和業內專家認為,目前關於遼參的産品標準、品牌保護等仍存在空白。應盡快從以下三方面強化標準認定,保護百年遼參品牌價值。
一是扶持企業延長産業鏈條,提高附加值。記者採訪得知,由於本地缺少海參深加工企業,目前遼寧養殖的海參大部分被外地商販收購後再加工成幹海參對外銷售。養殖戶介紹,30斤鮮活海參可製作成1斤幹海參,按照目前鮮活海參收購價計算,30斤海參售價不足1000元,而市面上幹海參銷售價格達到3500至3600元/斤,一些大品牌一斤海參甚至可賣到過萬元。産業鏈條短、缺少深加工能力嚴重影響了遼參的附加值。
“雖然現在海參行情不好,但幹海參保存時間長,存儲佔空間小,如果我們自己有加工能力,完全可以把鮮海參做成幹海參,等市場行情好的時候再上市銷售。”大連瓦房店海參協會會長朱恒偉説。他建議,打造加工企業孵化基地,延長加工産業鏈條,加快産業集聚區建設,通過“延鏈、補鏈、強鏈”實現産業升級。政府有關部門應&&專門産業扶持政策,推動以海參育苗養殖、精深加工、産銷對接、品牌建設為代表的遼寧海産品全産業鏈創新發展。
二是制定行業標準,保障遼參品質,保護品牌價值。李智生等養殖戶&&,作為養了20多年海參的老養殖戶,對市面上的遼參也沒辦法一眼辨別真偽。對於海參線上價格參差不齊、産品質量差異巨大的現狀,受訪業內人士建議相關部門對海參市場嚴格管理,加大對海參以次充好、以假亂真行為的懲處力度。
受訪者建議,可由有關部門主導制定遼參標準,對鹽分含量、蛋白質含量、鐵元素含量、重要營養物質多糖含量等作出明確規定,並給予地理標識認證,增加遼參的品牌價值。可考慮開展有機海參認證,培育有機綠色産業,增加優質海産品供給。
三是加強源頭育種提升品質。朱恒偉建議,海參産業應開展選育和雜交育種工作,努力突破多倍體育種、分子標記輔助育種和基因編輯育種,創制一批高産、抗逆優良品種,建立新品種繁育推廣示範基地,推廣良種,不斷增強遼參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