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第二主業連續多年虧損 正海磁材擬“壯士斷腕”
2024-10-21 記者 李超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十年前,正海磁材(300224.SZ)通過並購切入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領域,並將其視為第二增長曲線;十年後,公司卻因該業務深陷虧損泥潭而欲“壯士斷腕”。近日,正海磁材發布公告稱,因控股子公司上海大郡動力控制技術有限公司(簡稱“上海大郡”)經營的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近年連續虧損,對公司整體經營狀況産生較大負面影響,公司擬對該業務進行經營優化及業務收縮。

  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公告顯示,上海大郡成立於2005年,註冊資本5822.8765萬元,是國內較早專注於新能源汽車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的研發、生産及銷售的公司,營業範圍包括汽車電子、電力電子、電機控制、機電一體化系列産品的技術開發、技術轉讓,並提供相關的技術諮詢和技術服務等。

  2015年4月,正海磁材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相結合的方式,以3.92億元的總價完成了對上海大郡81.5321%股權的收購,公司對上海大郡持股比例增至88.6750%,上海大郡成為公司的控股子公司並納入公司合併報表範圍。

  在此之前,正海磁材主營業務收入主要來自於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的銷售。此次收購完成後,公司進入電機驅動系統領域,開啟了“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的雙主營業務發展模式。

  其後,2017年3月,正海磁材收購少數股東熊平持有的上海大郡2.3558%的股權。2018年6月,因上海大郡未完成2017年業績承諾,公司又以零對價取得上海大郡原股東明絢新能源技術(上海)有限公司所持上海大郡剩餘6.9692%股權。至此,正海磁材持有上海大郡98%的股權。

  正海磁材在公告中稱,近年來,隨着國家新能源汽車産業政策的逐步調整和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新能源第三方電機驅動系統企業面臨着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整車廠“垂直一體化”加快,大多數車企已具備驅動系統自配能力,並憑藉技術積累和持續創新,逐漸實現自給自足;另一方面,整車廠價格戰愈演愈烈,整個供應鏈面臨更加嚴峻的考驗。受重要戰略客戶業務調整和市場競爭加劇等因素影響,公司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空間縮小且呈持續壓縮趨勢,業務持續發展面臨嚴峻挑戰。自2020年以來,該業務連續虧損且營業收入佔比已長期低於2%,對公司的整體經營發展造成了較大拖累,公司雖多方尋求解決方案但未取得實質性成效。

  為優化公司産業結構,提高經營運行效率,綜合考慮公司未來産業發展規劃及該業務目前實際運營情況,正海磁材擬對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進行經營優化及業務收縮,並授權公司管理層確定該業務經營優化及業務收縮策略及具體方案。

  公開資料顯示,正海磁材是全球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行業的龍頭企業之一,也是工信部認定的新能源汽車用高性能燒結釹鐵硼永磁體全國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公司成立於2000年,於2011年在深交所上市。

  兩大主營業務業績表現相反

  事實上,早在十年前的2014年10月,正海磁材就已發布收購預案,正式啟動了對上海大郡的並購行動。

  彼時,正海磁材對上海大郡100%股權的評估值為4.71億元,增值率高達417.50%。當時收購公告披露的合併利潤表數據顯示,上海大郡2012年、2013年及2014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分別為2450.21萬元、5589.85萬元、4445.81萬元,凈利潤分別為-1959.17萬元、-1089.03萬元、-916.97萬元。在上海大郡連年虧損且客戶集中度頗高的情況下,業績承諾方承諾上海大郡在2015年至2017年的扣非後凈利潤分別不低於2000萬元、3500萬元和5000萬元。

  正海磁材當時曾&&,隨着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電機驅動系統未來將成為公司業務的重要組成部分,使得業務結構進一步優化,有助於豐富公司盈利增長點、增強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持續性和穩定性。

  2015年和2016年,上海大郡完成業績承諾,分別實現扣非後凈利潤3306.83萬元、3997.44萬元。然而好景不長,在業績承諾期的最後一年即2017年度,上海大郡業績變臉,扣非後凈利潤大幅虧損6670.42萬元。

  不止如此,2018年至2023年以及2024年上半年,上海大郡一直處於虧損之中,凈利潤分別為-4029.21萬元、-10526.03萬元、-9315.20萬元、-3665.15萬元、-6159.98萬元、-3727.80萬元和-3358.63萬元。

  上海大郡的連年虧損,對正海磁材的業績也産生了明顯影響。以2018年度為例,正海磁材當年實現營業收入16.80億元,同比增長40.89%,但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卻暴跌180.28%,虧損8156.07萬元,而虧損的主要原因就是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盈利能力大幅下滑,公司對上海大郡計提商譽減值準備1.48億元、無形資産減值準備1685.14萬元。這也是正海磁材2011年上市以來首次年報虧損。

  不過,與第二增長曲線連續“負增長”相反,正海磁材另一大主營業務——高性能釹鐵硼永磁材料業務的表現則相對亮眼。

  財務資料顯示,正海磁材該項業務的營業收入自2018年超過10億元之後就一路攀升,在2022年度達到歷史峰值的62.28億元,2023年度雖然受上游原材料價格大幅下跌影響,導致營收下滑至57.7億元,但仍處於歷史高位。由於該項業務的迅猛發展,雖然公司經營遭受新能源汽車電機驅動系統業務的拖累,但盈利能力仍保持增長。自2018年首虧後,2019年至2023年度,正海磁材的歸母凈利潤分別為0.93億元、1.33億元、2.65億元、4.04億元和4.48億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