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一碗好米飯的追尋——黑龍江稻米産業豐收一線觀察
2024-10-16 記者 孫曉宇 黑龍江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自10月上旬起,在全國産糧第一大省黑龍江,水稻已開始大面積收穫。有人形象地説,全國每九碗飯中,就有一碗來自黑龍江。秋收時節,記者走進黑龍江省“中國優質稻米之鄉”五常市、“石板大米”産地寧安市、三江平原腹地寶清縣三個代表性水稻産區,感受一碗好大米的耕耘歷程。

  在“中國優質稻米之鄉”種出優質稻米

  黑龍江省五常市被譽為“中國優質稻米之鄉”,這裡水稻種植面積達250余萬畝,年産優質大米約14億斤。秋日的田野上,金黃色的水稻一望無際,與忙碌的農人和轟鳴的收割機共同構成了一幅豐收畫卷。

  “一餐五常米,渾忘酒肉香。”説起五常大米的好,龍鳳玉地家庭農場理事長石碩打開了“話匣子”。今年他種植了1200多畝“稻花香”水稻,隨着收割機的轟鳴,一年的辛勞終於換來了滿倉碩果。

  “秸稈是個寶,在我們的有機水稻種植過程中得到了廣泛應用。”石碩告訴記者,今年他們在水稻育苗時採用了秸稈育苗基質,並在插秧過程中同步使用覆膜機鋪設秸稈纖維地膜,通過遮光有效抑制雜草生長,減少了農藥使用。同時,他們還施用了微生物有機肥,使水稻秧苗更加健壯,抗病能力顯著增強。

  在五常市的黑龍江省秸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科技的力量讓秸稈獲得了新生,被加工成纖維紙漿、降解地膜等産品。

  “我們生産育秧基質、微生物有機肥、有機地膜等多個産品,為水稻綠色有機種植全流程提供全套解決方案。”公司總經理王宏説,今年他們的産品在水稻主要種植區域得到廣泛應用,他們與農機廠商合作,攻克有機地膜覆膜過程中的技術難點,將這項技術推廣給更多的水稻種植戶。

  五常市民樂朝鮮族鄉,是五常大米的核心産區之一,紅揚有機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於殿紅説,今年他們種植了1.3萬畝水稻,十月初開始收穫,目前,水稻收割已經接近尾聲。

  合作社有社員100余戶,為將1.3萬畝水稻種好,農民們傾注了心血和汗水。“我們提供種植技術指導,為農戶提供種子、有機肥等投入品,採用人工插秧、人工除草、人工收割、自然晾曬,保證大米的品質。”於殿紅説。

  “今年雖然前期氣溫比較低,但七八月份氣溫升高、光照不錯,秋季氣象條件有利於‘稻花香二號’水稻灌漿,種出的大米口感也很好。”於殿紅説,今年水稻畝産超過了1000斤。

  “新米已經在電商&&等銷售渠道上市,加工車間正加班加點生産以滿足市場需求。”站在機械轟鳴的合作社大米分裝車間,於殿紅説,希望與千家萬戶共享五常大米的軟糯與香甜。

  在石板上種大米的“新農人”

  “我帶你們看看什麼是長在石板上的水稻。”説着,在寧安市渤海鎮江西村,寧安市石板稻米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瞿永偉走到剛剛收穫完成的稻田中,用鐵鍬下探約30厘米,可觸及地下的石板。

  “這片石板地是火山噴發的岩漿在地表冷凝形成的,岩石經過風化和腐殖質沉積後,形成了覆蓋在石板表面的腐殖土。”寧安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孫新功説,石板白天吸收大量的熱,種植區域的積溫得以提高一個低溫帶,大米充實度高,口感更佳。

  寧安市擁有世界珍稀的石板田8.5萬畝,為在稀缺的石板田中種出優質大米,37歲的瞿永偉可沒少花心思。“2020年我返鄉種田,既然是‘新農人’,就要拿出新的種植模式。”瞿永偉説,他們用品牌農業重塑水稻的生産流程,以更好的聯農帶農機制助力鄉親們增收致富。

  “今年我們流轉了響水村、江西村等共計1.1萬畝土地。”瞿永偉説,他們通過打造稻米品牌、建設營銷網絡讓好米賣上好價,在保證農戶土地流轉收益的基礎上,提供額外分紅。

  “我們統一農藥化肥等投入品,推行綠色種植,使用生物肥料對化肥進行減量替代。”瞿永偉説,他們與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研究中心等科研院所合作,尋求良種和種植技術上的支持。

  江西村是朝鮮族村落,瞿永偉帶領村民修建了朝鮮族特色房屋,開設了農家樂。“我們推行農文旅融合,讓更多青少年來這裡研學,來品嘗好吃的大米,同時了解我們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和稻作文化。”瞿永偉説。

  科技助力三江平原稻米飄香

  位於三江平原腹地的寶清縣是國家級産糧大縣,這裡地處第二、第三積溫帶,也是水稻的主要種植區域,十分具有代表性。去年9月落戶寶清縣的中國水稻研究所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立足於此,解決北方水稻種植過程中的共性難題。

  在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實驗田內,科研人員趙振東和同事們正忙着收穫水稻,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這都是我們培育的實驗材料,雜交育種需要經過七八年的時間才能培育出理想的品種。”趙振東説,他們過段時間會帶着這些實驗材料前往海南南繁基地加代繁殖,以縮短育種周期。

  不遠處的實驗室內,科研人員於涵正在忙着操作DNA擴增設備,進行分子鑒定。“通過分子鑒定技術,再結合作物的田間表現,我們能更早發現優良性狀,加速育種進程。”於涵説。

  與此同時,北方水稻研究中心的稻作技術已經惠及黑龍江乃至全國的水稻種植戶。在位於寶清縣南元村的一片稻田,荒原狼水稻種植合作社理事長宋喜超今年種植的水稻也獲得了豐收。“我們自10月11日開始收穫水稻,預計還有一週就能收穫完成。”宋喜超説。

  “今年我們在育苗時,就使用了中國水稻研究中心研發的植物生長調節劑,可以起到生根、壯苗、防病和抗寒的作用。”宋喜超説,儘管插秧後氣溫偏低,通過開展精細化田間管理,水稻追回了長勢。

  北方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曹立勇説,目前他們培育出了1個水稻品種,20多個水稻品種正在進行區域試驗,還研發了“寒地水稻秸稈全量原位還田緩釋多效綜合技術”,通過施用複合微生物菌肥等措施,使秸稈70至90天在田間分解,減肥減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推廣面積已接近40萬畝,多舉措推動黑龍江省稻米産業提檔升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