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銀行當地時間10月7日於華盛頓發布的最新一期《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經濟半年報》稱,2024年該地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增長保持了韌性,繼續領跑世界其他地區,但增速低於疫情之前。
據世界銀行預測,東亞與太平洋地區(EAP)2024年增長率為4.8%,2025年將放緩至4.4%。
除中國以外的地區由於國內消費增加、商品出口復蘇和旅游業反彈,預計2024年和2025年分別增長4.7%和4.9%。預計印度尼西亞2024年和2025年的增長率將達到或超過疫情前水平,而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和越南仍將低於疫情前水平。隨着旅游業復蘇,太平洋島國預計今明兩年分別增長3.5%和3.4%。此外,區內大部分國家的投資增長仍然疲軟。
世界銀行東亞與太平洋地區副行長曼努埃拉·V·菲羅&&:“東亞與太平洋地區的國家仍是世界經濟增長的引擎,但增長速度正在放緩。為了在中期保持強勁增長,地區各國必須積極主動地推動經濟現代化並實行改革,適應不斷變化的貿易模式和技術變革。”
報告稱,2018年至2021年間,越南向美國出口的企業銷售額增長比向其他國家出口的企業高出近25%。然而新的證據表明,隨着新的更嚴格進口貨物原産地規則和出口限制措施的實施,這類經濟體今後可能越來越多地只能扮演“單向連接點”的角色。
報告認為,全球不確定性可能對東亞與太平洋經濟體産生負面影響。除了地緣政治不確定性之外,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加劇也可能導致該地區的工業産出和股票價格分別下降高達0.5%和1%。
報告的“特別聚焦”部分分析了地區各國應如何利用新技術來繼續為民眾創造就業機會。工業機器人、人工智能(AI)和數字&&等新技術正對地區的勞動力市場産生影響。在東盟五國,2018年至2022年間,由於採用機器人産生了生産率提高、生産規模擴大以及對互補性技能的需求上升等效應,從而創造了約200萬個正規部門高技能就業崗位(佔此類崗位總數的4.3%);但與此同時,機器人也取代了約140萬正規部門低技能崗位(佔此類崗位總數的3.3%)。鋻於該地區的就業是由體力勞動崗位主導,因此受人工智能威脅的就業崗位所佔份額低於發達經濟體。但另一方面,該地區在利用人工智能帶來的生産率改進方面也不如發達經濟體有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