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河海之要衝,為畿輔之門戶。”渤海之濱的天津自15世紀設城以來,600多年發展歷史與海洋港口緊密相連。
港口既是連接國內外市場的重要樞紐,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對於城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統計數據顯示,在全球35個國際化大都市中,31個是以港興市發展起來的。
依海而生、向海而興。作為中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天津港是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的關鍵節點,近年來在打造世界一流港口、港産城融合發展上取得了顯著成效。2023年6月,天津公布《港産城融合發展行動方案》,明確將通過港産城融合發展,不斷提升天津港服務京津冀協同發展重大國家戰略、服務輻射經濟腹地和為天津吸引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
好風憑藉力,揚帆正當時。以天津港為核心,牽引臨港産業,促進城市發展,一曲港産城融合新發展的三重奏悄然響起……
開放:加速推進一流港口建設
渤海灣畔,海天相接。步入天津港“智慧零碳”碼頭,濛濛細雨中,無人自動化裝卸作業一片繁忙。滿載貨物的巨輪停靠後,青色岸橋抓起一件十幾噸重的集裝箱,穩穩放置在人工智能運輸機器人(ART)上後,再運輸到碼頭堆場內堆放。裝卸、轉運、提箱,一切作業都通過1公里外的智控中心實現遠程自動化操控。
“只需輕點鼠標、操作搖桿,集裝箱就可以精準卸下。”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彪説,通過物聯網、衛星、5G、人工智能等技術連通“人、車、箱、船、機、場”,裝卸作業時間比人工裝卸減少26.2%,遠洋幹線船舶在泊船時效率提升28%。
加快自動化、智能化、綠色低碳建設是港口高質量發展的趨勢之一。今年年初,天津港集團發布全新一代智能化集裝箱碼頭管控系統JTOS,單橋效率提升10%,設備能耗降低8%;外集卡滯場時間降低9%,比傳統碼頭節省人力成本5%。天津港集團副總裁楊傑敏介紹,這款國産的“大腦”和“神經中樞”使智能化集裝箱碼頭運行更高效,讓數字技術為港口生産作業賦能提效。
天津港搶抓數字化轉型機遇,以科技創新與管理變革雙輪驅動,拓展港口新能源新質生産力。在全球首個“智慧零碳”碼頭,2座大型風力發電機葉片緩緩轉動,通過“風光儲荷一體化”系統,源源不斷地將風能轉化為電能。該碼頭實現了100%綠電供應,目前天津港綠電發電能力近1.8億千瓦時。
因港而興、因港而強,如今天津港已與全球1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多個港口保持貿易往來,港口“硬核”優勢正轉化為天津高質量發展的強大支撐。
8月下旬,裝載着200多箱出口鋼材和傢具的“康琦嘉鴻”輪從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鳴笛起航,標誌着天津港正式開通至東南亞地區新航線。據介紹,新航線具有挂港精簡、交貨快捷的特點,從東南亞地區挂靠港口出發直航天津港預計航行時間為6天半,比以前減少了近20%。
數據顯示,今年1至8月,天津港完成貨物吞吐量3.37億噸,同比增長3.54%;集裝箱吞吐量1618.46萬標箱,同比增長3.84%。由海向陸,今年上半年天津口岸發運中歐、中亞班列超過300列,60%以上外貿貨物發往“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持續推動當地對外開放水平不斷提升。
“康琦嘉鴻”輪(前)靠泊在天津港第二集裝箱碼頭(無人機照片)。 記者 趙子碩 攝
聚合:適港産業蓬勃釋放動能
“港”是産業和城市發展的基石,“産”是港口和城市發展的支撐。為從“通道經濟”向“港口經濟”轉型,將“流量入口”轉化為“貿易入口”,天津近年來提出港産城融合發展的新思路。隨着《天津市促進港産城高質量融合發展的政策措施》等政策相繼&&,依託海空國際“雙樞紐”的一大批適港産業蓬勃發展。
走進位於天津自貿試驗區機場片區的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機庫內的維修機位排得滿滿當當,技術人員穿梭其間、十分忙碌。今年夏天,企業第二條空客A321飛機客改貨改裝線在天津海特二期機庫正式啟用,推動企業在飛機改裝領域實力與創新能力實現“新飛躍”。
天津海特飛機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健聰説,去年,企業與德國EFW公司達成合作,簽訂了首批A321-P2F客改貨訂單。首架飛機進場後,企業工程技術人員不斷優化工作流程、共同攻堅克難,在180天內就實現了首架訂單的提前交付。“後續第二架的改裝周期縮短到了150天,目前在執行的第三架預計改裝所需周期將會更短。”
不久前,佔地面積約4萬平方米的企業三期機庫項目也正式開工建設,預計將在2025年3月完工。“三期機庫建成後,我們計劃再拓展3條窄體機生産線,進一步提升企業産能與作業效率。”陳健聰説。
隨着港口與産業加深聯動,網絡貨運行業也在渤海灣畔快速興起。
一邊是發布需求的貨主企業,一邊是註冊“接單”的貨車司機……登上“榮程智運”&&,網絡大數據為貨主與承運人牽線搭橋,貨源、車源信息一目了然。
榮程數科集團總經理高玉科説,集團全面布局了集成大數據、雲計算、北斗導航、物聯網等新技術、新應用的“榮程智運”網絡貨運&&,使物流運輸效率和安全性明顯提升,持續賦能港口、産業和城市的深度融合。
“通過智慧與數字的力量,智運&&不僅使貨物運輸更加暢通,也為更多司機、貨主帶來了智能便利的服務。”高玉科説,截至2024年8月底,&&共擁有合作客戶1935家、運輸路線2801條,車輛註冊會員超24萬輛,累計運量達1.4億噸。
目前,濱海新區形成了以海洋油氣、裝備製造、海洋文旅、航運服務等為代表的海洋産業體系,海洋經濟規模達到3300多億元。
“濱海新區將進一步壯大港口經濟、培育海洋經濟、發展郵輪經濟,發展適港産業和航運服務業,加強海洋科技創新,打造港産城融合發展‘主引擎’。”濱海新區副區長、天津自貿試驗區管委會專職副主任梁益銘説。
提質:更好地服務城市發展
不久前,天津東疆綜合保稅區舉辦了別開生面的水果節。今年國內首批從馬來西亞進口的菠蘿蜜,順利通關抵達活動現場。抵岸後,這批菠蘿蜜被迅速運往京津冀地區10家物美超市,讓周邊居民得以更快“嘗鮮”。
持續打造服務京津冀地區及更廣範圍的“城市冰箱”,是天津發揮港口資源優勢,輻射經濟腹地、吸引要素集聚的縮影。
——為百姓餐桌增“鮮”。成功開通“智利—天津車厘子直航快線”,落地首批馬來西亞鳳梨進口業務,實現進口水果從港口到商超“零距離”直供……天津“城市大冰箱”正直連京津冀地區百姓的餐桌,讓消費者體驗“暢購全球”的便利性。
——交通物流通達天下。快遞運輸時效,是物流企業的生産力和生命線。從船舶上卸運後,一批貨物離開港口,沿京津塘高速駛向位於天津港保稅區的順豐天津全自動中轉樞紐。數十萬票貨物將經過分揀、識別、掃描、傳輸等環節,通過航空、鐵路、公路等運輸方式,流向千家萬戶。順豐速運(天津)有限公司媒體負責人高瑀説:“高速公路將天津周邊的航線資源和京津冀地區的陸運線路有效連接在了一起,高速路網與航空資源給了物流快遞企業更多選擇。”
——郵輪經濟復蘇態勢良好。興盛的港口也引來了更多游客。2023年9月,在交通運輸部等相關部門支持下,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在北方港口中率先復航,當年接待&&境旅客8.5萬人次。隨着郵輪産業加速復蘇,天津國際郵輪母港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子忱介紹,上半年,天津國際郵輪母港已累計接待國際郵輪49航次,&&境郵輪游客16.8萬人次。
“天津將圍繞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綠色港口和北方國際航運核心區的功能定位,深入實施港産城融合發展戰略,加快發展航運經濟、航運金融、海事服務等航運服務業,做大做強海鐵聯運、冷鏈物流、跨境電商等樞紐經濟,積極培育新興業態,推動港口、産業、城市深度融合、整體發展,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作出新貢獻。”天津市濱海新區副區長陳波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