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佛山巒隱藏在霞蔚中,仿佛月華鑲嵌在碧水中,仿佛雨水暈染了徽州古宅的粉墻黛瓦……平滑如鏡的表面下,這些如夢似幻的紋理正是獨屬於徽州犀皮漆器的美麗和神秘。
8000多年前,中國人便開啟了製作和使用漆器的歷史。用大漆製作器物稱為髹飾,這種古老的工藝兼具了防腐防蛀的功能和華麗的外觀,使得髹飾技藝一度到達“無器不髹”的繁盛之境。唐宋時期,中國漆器相繼傳到日本、朝鮮等國,影響深遠,各種髹飾技法在手藝人的傳承中不斷躋峰造極。從民間日用品發展到藝術品,徽州漆器更是中國漆器“工極至藝”的代表。
徽州漆器至今已走過1000多年歷史。從大放異彩的“宋嵌”螺鈿漆器,到明清兩代雕漆、螺鈿、犀皮漆、描金、雕填、戧金、百寶嵌、漆砂硯等髹飾工藝的爭奇鬥艷,再到如今流光溢彩的犀皮漆器等登上世界藝術品殿堂,徽州漆器在歷史更迭中經歷了幾度失傳,又在一代代手藝人的堅持中幾度尋回。2008年,徽州漆器髹飾技藝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批國家級、省級徽州漆藝傳承人在復原古老工藝中不斷創新,探索如何讓漆器從藝術藏品回歸生活,得以更好地“活態”傳承。
失而復得
屯溪,安徽省黃山市的中心城區,曾經的古徽州重鎮。歷史久遠的黎陽街巷深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甘而可正在工坊內為一件漆盒打埝。
在坯胎上髹厚漆,趁其將幹未幹之時,推出一個一個凸起的小尖的工序叫打埝。埝的本義是用土築成的小堤,打埝的本質就是製作高於器物表面的凸起。打埝之後再層層塗色漆,幹後經打磨拋光,便會呈現出美麗流動的紋理。打埝是做出犀皮漆器獨特紋理的關鍵,也是造就犀皮漆獨特美感的基石。
佈滿刻痕和點漆的木桌上,各種工具、顏料一字排開,漆盒的胎體在甘而可的手中靈活翻轉,稠漆在漆面上堆疊出高低不同、疏密不同的點狀。“打埝就像繪畫,講章法,也有風格。不同的手法,不同的布局,不同的立意,要求的都是胸有成竹。這樣做出來的犀皮漆,才有行雲流水的靈動。”這位69歲的老工匠眼中,打埝或許是製作漆器中最為浪漫的工序,工匠憑藉對藝術的審美和理解,讓漆器的紋理生發着無限可能。
眼前甘而可得心應手的背後,是以犀皮漆為代表的徽州漆藝工匠們數十年的摸索和磨礪。
古徽州地區有着氣候環境作用下豐富的漆樹資源,隨着南宋至明清時期徽州經濟文化的日益繁盛,徽州漆器也隨之興盛。明代徽州漆工黃成總結漆器製作經驗,著成了中國古代唯一流傳至今的漆工專著《髹飾錄》,記載下了中國漆藝史的輝煌。其中所記載的犀皮漆工藝最早出現於三國時期,因其華美而複雜的工藝為皇宮所御用,尋常人一件難求,曾被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盛讚為“漆器之首”。
然而由於朝代更迭、多次戰亂等歷史原因,徽州漆藝幾度失傳,是匠人們的熱愛和從不磨滅的匠心,將徽州漆器從歷史塵埃中尋回現世。
新中國成立後,屯溪成為徽州漆器工藝製作的中心,歷經轉型逐步復原拓展漆器工藝品技藝和種類。1959年,屯溪漆器工藝廠數位漆器工藝美術師赴首都為人民大會堂安徽廳製作屏風刻漆《百子圖》;1978年,俞金海通過查閱大量歷史資料,反復實驗,複製出失傳已久的“漆砂硯”和 “菠蘿漆”兩項技藝;1984年,菠蘿漆砂硯、彩石鑲嵌屏風等先後獲得國家輕工業部“百花獎”。
甘而可也正是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屯溪漆器工藝廠工作時,有感於徽州漆器産業的衰落,開始嘗試着手對徽州傳統漆器重要工藝品種進行恢復。黃成所著的《髹飾錄》中記載“文有片雲、圓花、松鱗諸斑。近有紅面者,以光滑為美”,短短20個字對犀皮漆的描述,打開了甘而可復興犀皮漆技藝的靈感之門。1999年,為了做“最好的漆器”,已經“下海”經商的甘而可關掉了收入頗豐的古董店,投身到傳統漆藝的研究中。
突破傳統、交織律動的豐富紋理是犀皮漆作品的核心價值所在,最後顯現於漆面的花紋,其實是由隱藏在漆面之下的多道色漆凹凸打底磨平而成。由於關於犀皮漆的文獻與實物資料極為稀少,甘而可只能從古籍的只言片語中開始艱難探索。他用兩年時間製作了一套六方漆砂硯,並為其中一方“FangSong德壽殿犀紋漆砂硯”配製犀皮漆硯盒。然而,本該天然靈動的紋理並沒有在硯盒上出現,紅、黃、黑三色相疊的傳統犀皮漆紋樣沉悶單調,可就是這件硯盒成了甘而可研究犀皮漆工藝的起點。
少則數月,多則以年計方能成器,絲毫不能取巧,在這門技藝中,最寶貴的天分是耐性,最高昂的成本是時間。甘而可在艱難而枯燥重復的摸索中,發現了打埝的關鍵。直到2004年,他才成功製作出一個綠色金斑犀皮漆小圓盒,這件復原古代工藝的作品,終於在千年之後,重放犀皮漆器的奪目光彩。
甘而可漆藝工作室展示的漆器。 記者 施亞磊 攝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甘而可正在髹漆。 記者 施亞磊 攝
安徽省黃山市屯溪區一角(無人機照片)。 新華社發(潘成 攝)
融合新生
絢麗的紅金斑犀皮漆六方大瓶、精緻的綠金斑犀皮漆菱花盒、古雅的鹿角砂香爐……工作室展廳裏陳列的漆器作品件件光潤似玉,形體線條曲直有度,紋理如行雲流水般靈動。
做平面形制時,要像玻璃一樣平整;器物蓋和底的子口要開闔自如,盒蓋無須外力壓迫,六七秒間就能緩緩落下;放大鏡下,指甲蓋大小的區域足足有40道紋理,令人驚嘆……
扎根中正儒雅的徽派文化傳統,創作風格崇尚宋元之美,多年來,甘而可恪守徽派傳統漆藝古法原則,以探尋精、雅為創新點,融合更新的技法、材料、美學理念,將犀皮漆、推光漆、漆砂硯等傳統漆工藝不斷推向新高度。2008年,“徽州漆器髹飾”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一度沉寂的犀皮製作工藝當今正成為許多漆器藝人研究探索的對象。”甘而可頗為欣慰地説。
按照傳統的做法,犀皮漆用的是黃、紅、黑三種色漆。“古代的犀皮漆作品,其調入漆中的色料一般限於銀硃、石黃、赭石等礦物色,色澤凝厚,比較沉悶。”為了讓漆面光澤熠動、氣韻生動,甘而可首創了貼金工序,在漆中加入金箔等貴金屬,借助金屬的折光性,在漆面摹擬出自然律動、流淌奔放的紋理。
打磨,幾滴清水,拭去泥漿,第一片美麗的紋理顯現出來,這是犀皮漆製作過程中最攝人心魄的一刻。這是甘而可歷經無數次失敗,才總結出的獨門絕技。“讓人過目不忘的漆器作品,不僅要做工要精美,還要打破定式。”他説。
對打埝技法的創新,傳承手藝的工匠們也在工具和材料的汪洋中不斷尋覓,只為追求更加完美的極致。
“選用老絲瓜絡中肌理豐富的部位,沾稠漆在漆胎上打埝、起花紋,會出現各種奇異形狀,妙不可言。”甘而可對蘸漆起埝這一工序嘗試過無數工具,最終他發現了用絲瓜烙打起來看似隨意且速度極快,層層髹色漆經打磨後大多能呈現行雲流水之紋。
而俞金海老藝人則探索出使用其他打埝方法:在稠漆上撒天然硃砂塊狀或者碎螺鈿起紋、以黑稠漆、黃稠漆、紅稠漆、藍稠漆先後在漆胎上打埝,再刷多道色漆。用這種方法做出的犀皮漆,呈現出色彩明快、粗獷豪放的新風格。
2011年1月,甘而可創作的《紅金斑犀皮漆大圓盒》作品被故宮博物院收藏。在發表收藏感言時,甘而可説:“從今天起,我給自己的藝術生涯畫個‘0’,從‘0’再起步。”
之後的十餘年,甘而可獨立研發漆器髹飾技藝、材料處理技藝十余種,將中國犀皮漆製作技藝毫無保留地推向國際學術舞&。他的作品被中國國家博物館、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等收藏,讓傳統技藝走向當代藝術,更是被業界評價“有着泱泱大國的精氣神”。
同樣在創新中綻放新光彩的,還有從8000多年的漆藝歷史中走出的漆畫藝術。徽州漆器髹飾技藝省級代表性傳承人、安徽省工藝美術大師範福安是當代新安漆畫創作代表性人物,他將傳統的漆器髹飾技藝和西方、現代繪畫技藝創新結合,使用烏雞蛋殼鑲嵌處理等新的漆畫技法來增加藝術表現力,讓徽州古老的漆畫技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2015年,為慶祝中國和丹麥兩國建交65周年和丹麥女王75歲壽誕,范福安受兩國政府的邀請,為丹麥女王及親王創作漆畫肖像,得到高度讚揚並被王室永久收藏。
“傳承並不意味着墨守成規,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和發揮,才能使漆畫這一寶貴的藝術形式更好地傳承下去,並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煥發光彩。”范福安説。
擁抱市場
漆器曾擁有過“無器不髹”的鼎盛時代。戰國時期,因美觀、體輕、隔熱、耐腐等特質,漆器逐漸廣泛應用於裝飾傢具、器皿樂器、喪葬用具等。漆器在漢代的民間製造和使用達到巔峰,種類繁多,幾乎涵蓋了生活的各個方面。但隨着瓷器製造工藝的發展,漆器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日漸被製造成本更加低廉的瓷器代替,唐、五代時期朝着工藝品方向發展。明清時期,漆器由於受到皇室青睞,形成新的工藝高潮,器型紋樣不斷翻新,於細微之處更見精巧。
很長一段時間內,工業化生産的替代品使得傳統手工漆器失去了在日常生活用品市場的競爭力,傳統漆器也因逐漸走向藝術性和觀賞性後變得身價高昂。要讓徽州漆器的傳承發展“活起來”,許多非遺傳承人和政府部門、商業人士正在不斷探索協作,推動技法創新,開發兼具美觀和實用性的漆器産品,拓寬消費市場,多渠道宣傳推廣來提高公眾對漆器工藝的認識和興趣等等。
“稀缺的文化資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經濟價值,非遺的保護傳承應該和經濟價值挂鉤,要鼓勵一部分非遺項目産生自我造血能力,從‘技藝’走向‘經濟’。”在甘而可看來,實現非遺保護傳承與非遺經濟雙向賦能,才讓復興的技藝走得好,走得久。
在屯溪區的鄉愁博物館,屯溪區文化體育旅游局融合發展中心副主任應國華正在為國慶期間即將舉辦“漆彩屯溪 器度不凡——屯溪區徽州漆器髹飾技藝作品展”布展,犀皮漆、漆畫、螺鈿漆、彩繪漆器、漆砂硯、脫胎漆器等系列作品將為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徽州漆器之美。“希望通過展覽充分展示我們徽州漆器工匠們的精湛技藝,也讓更多人看到徽州漆器在當下的傳承發展創新。”應國華説。
能看到也能買到。同在屯溪老街上,黃山靈犀飾品銷售有限公司開設了近300平方米的徽州非遺飾品文創館,由犀皮漆藝術品展示區、犀皮漆髹飾技藝體驗區和非遺文創飾品購物區三部分組成,讓游客不僅能夠通過實物了解傳承千年的漆器藝術和博大精深的徽州文化,還能購買到精美的漆器文創飾品。
“我們歷時7年,投入了300多萬元,在2022年6月成功研發了犀皮漆髹飾技藝批量生産各類産品的新技術。在保留傳統技藝手工製作的基礎上,讓徽州犀皮漆技藝與現代工業加工設備進行融合,實現非遺産業化,從而將這門古老的技藝廣泛運用到珠寶首飾、服裝、化粧品、箱包、傢具、汽車等多領域産品上,産品年産量達到百萬件以上。”靈犀飾品公司技術總監汪寶清説。
同時,針對漆器非遺技藝産業化人才不足的現狀,屯溪區文旅部門也正有計劃、分批次地培養能夠實現傳統工藝創新性轉化的優秀人才,為徽州漆器的發展持續提供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