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金融科技的改革浪潮中,數字銀行以其便捷的服務、創新的模式和普惠的理念,正在全球範圍內迅速崛起並成為銀行業不可忽視的存在。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全球持有銀行牌照的數字銀行總數達235家。數字銀行究竟能成長為掀起行業波瀾的“鯊魚”,還是僅扮演激發活力的“鲇魚”角色?業內人士&&,目前來看,數字銀行雖然是傳統銀行業的重要挑戰者,成長為真正的顛覆者尚需時日。
近日,奧緯諮詢攜手微眾銀行發布了《全球數字銀行發展與創新趨勢報告》(簡稱《報告》)。《報告》披露的數據顯示,受科技發展和普惠金融需求帶動,截至2023年,全球持有銀行牌照的數字銀行總數達235家,提供數字化銀行服務的機構超300家。其中,在亞洲及南美洲,由於龐大的人口規模及普惠金融需求,數字銀行發展迅速。
除數量之外,數字銀行在銀行業的佔比也逐漸提升。從息差收入上看,數字銀行的息差收入增速快於傳統銀行。《報告》引述世界銀行和Statista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傳統銀行和數字銀行的息差收入增速分別為6.32%和11.63%。
值得關注的是,數字銀行雖然在全球銀行業中將承擔重要角色已經成為行業共識,但業內人士也坦言,其難以成為對現有行業格局形成根本性改變的“顛覆者”,或將長期保持“鲇魚”姿態。
奧緯諮詢董事合夥人錢行認為,數字銀行的資産負債表很難在短時間內超越甚至接近傳統銀行,當前數字銀行更多是線上對線下模式的補充。
微眾銀行首席財務官王立鵬&&,數字銀行發展仍面臨不少挑戰。“比如説現在生成式AI、大模型技術在很多領域都體現出它的威力。這麼好的工具怎樣在金融領域,特別在普惠金融領域能夠有所發揮,能夠解決現在服務的痛點,還能控制好風險,這是一個挺大的挑戰。” 王立鵬説。
同時,《報告》還指出,因對公業務的數據資源獲取門檻較高等原因,數字銀行對公業務板塊發展一直相對滯後,相關産品幾乎是空白。未來,如何整合全方位的企業數據,強化對公業務風控模型的有效性,仍是數字銀行需要深挖的領域。
業界認為,對於數字銀行本身發展而言,頭部數字銀行已經形成規模效應和良好盈利能力,未來幾年部分領先的數字銀行將進一步在盈利性、市場覆蓋和引領行業標準等方面與其他跟隨者進一步拉開差距。
《報告》調研結果顯示,頭部數字銀行的業務體量、客戶規模等與所處的市場環境高度相關。目前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數字銀行,依然以息差收入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其盈利模式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是依託人口基數較大的市場,以零售客戶為主要收入來源,在達到一定用戶規模後,利用規模效應和技術提升運營效率,實現盈利;另一類是在人口基數較小的市場,聚焦高收益細分市場,專注於某一類型的客戶業務(如中小企業融資)或某一特定場景業務(如汽車金融)。
專家認為,數字銀行需要繼續發揮自身技術優勢,強化創新,在更多領域形成有競爭力的解決方案,解決金融領域仍然存在的難題,才能進一步拓展商業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