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國君海通官宣合併 為新國九條以來頭部券商合併首例
2024-09-06 記者 羅逸姝 北京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網

  9月5日深夜,國泰君安、海通證券雙雙發布《關於籌劃重大資産重組的停牌公告》,稱兩家公司正在籌劃由國泰君安吸收合併海通證券併發行股票募集配套資金。兩家公司於9月6日(星期五)開市起開始停牌。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擬合併,是新“國九條”實施以來頭部券商合併重組的首單,也是中國資本市場史上規模最大的A+H雙邊市場吸收合併和上市券商A+H最大的整合案例。

  “官宣”吸收合併

  本次“國君+海通”合併的方式與以往有所差別,並非像此前“國信+萬和”“國聯+民生”等案例為發行A股股份並購買股權,而是採取了換股吸收的模式。公告顯示,本次重組的交易方式為國泰君安通過向海通證券全體A股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向海通證券全體H股換股股東發行H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併海通證券,同時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

  其他吸收合併相關細節則尚未披露。公告稱,截至目前,本次重組的具體合作方案以雙方進一步簽署的交易文件為準。本次重組尚需履行必要的內部決策程序,並需經有權監管機構批准後方可正式實施,能否實施尚存在不確定性。

  兩家公司也均&&,停牌期間,公司將積極推進各項工作,並根據事項進展情況,嚴格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和要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待相關事項確定後,公司將及時發布相關公告並申請公司股票復牌。請廣大投資者關注後續公告,並注意投資風險。

  合併後體量將居行業前列

  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同屬上海國資旗下金融機構。天眼查數據顯示,上海國有資産經營有限公司持股國泰君安21.35%,為第一大股東。而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則持股海通證券6.6%的股份,同樣為其大股東之一;上海國盛(集團)有限公司為上海市國資委100%控股企業。

  兩家機構均為證券行業的頭部企業,業務具備一定體量。日前結束披露的2024年半年報顯示,上半年國泰君安共實現營業收入170.70億元,實現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凈利潤50.16億元,分別位列行業第四、第三。海通證券上半年營業收入為88.65億元,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9.53億元,分別位列行業第十、第十七。

  值得注意的是,若以2023年年報數據推算,國泰君安與海通證券合併後的總資産、凈資産將分別達到1.68萬億元和3302億元,均將超越行業龍頭中信證券,位居行業第一。此外,兩家券商在業務結構、數字科技、合規風控、科創金融、國際布局等方面也各具特色。在業內人士看來,合併後,雙方將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形成更強的綜合實力。

  證券行業並購重組打開空間

  今年4月,國務院發布的新“國九條”明確提出,支持頭部機構通過並購重組、組織創新等方式提升核心競爭力,鼓勵中小機構差異化發展、特色化經營。

  自新“國九條”實施以來,證券行業的並購重組步伐明顯加快,尤其是中小券商的整合進程顯著提速,此前已有國聯+民生、浙商+國都、西部+國融、平安+方正、太平洋+華創、國信+萬和等多個案例正在推進。然而,頭部券商的合併在此之前一直停留在傳聞階段。

  在機構人士看來,本輪國泰君安+海通證券的合併,是行業首個頭部機構的合併案例,未來行業並購重組空間或進一步打開。

  中信證券認為,國君(國泰君安)海通(海通證券)並購為本輪周期首單頭部機構並購案例,也是行業首單上市券商並購案例,響應了國家打造一流投資銀行、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的宏觀方向,長期有望顯著改變行業競爭格局,並為證券行業後續並購重組打開空間。興業證券研報也&&,市場和政策雙重作用下,券商正在經歷壓力測試。當前券商板塊當前處於磨底階段,看好並購重組主線交易機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