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高原盆地裏的“綠色産業高地”
2024-08-26 記者 王浡 來源:經濟參考報

  “黃河長江發源在崑崙,柴達木井架密如林,油苗遍地似春草,風吹油味遍地香噴噴,這樣富饒的地方哪有啊,我們的柴達木是個聚寶盆……”詩人李季用一首《柴達木小唱》描繪了這個位於世界屋脊上的高原盆地所蘊藏的豐富寶藏。

  柴達木,看似貧瘠荒蕪,實則“寸土寸金”,五光十色的寶藏在這裡交錯重疊,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柴達木盆地的各種價值逐漸被發掘出來。

  “聚寶盆”裏的“聚寶盆”

  位於柴達木盆地“盆底”的察爾汗鹽湖是中國最大的鹽湖,因其豐富的礦藏,被稱為“聚寶盆”裏的“聚寶盆”,自20世紀50年代勘探開發至今,已是中國主要的礦業基地之一。

  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茫崖市文體旅游廣電局的展館內,一張黑白照片挂在展館的顯眼位置,照片上是幾個衣衫破舊、騎馬前行的人,最前面的是一位牧民打扮的老人,這個老人就是給柴達木盆地油氣勘探立下汗馬功勞的哈薩克族老人伊沙·阿吉。

  20世紀50年代初,為緩解我國石油短缺的情況,西北石油管理局決定組織 3個地質隊、一個重磁力隊和一個地震隊,去柴達木盆地西北部的油砂山一帶進行油氣勘探工作。一年後,核實了油砂山、幹柴溝有很厚的含油砂地層出露。

  於是,上級決定組織勘探力量,敲開柴達木盆地的油氣大門。1955年地質局組織了幾百人的勘探隊伍進軍柴達木。大隊人馬出發前,首先由小隊長和一些主要技術幹部組成的先遣隊前往盆地探路,在柴達木“活地圖”伊沙·阿吉的幫助下,先遣隊順利尋找到被原油浸濕的沙丘,柴達木盆地油氣開發的序幕由此拉開。

  從全年石油産量不過幾噸的石油“帳篷城”到現在最高日産達到6890噸的石油基地,柴達木地下的黑色資源被逐漸開發,截至2023年底,青海油田原油産量連續23年保持200萬噸以上“硬穩産”,天然氣實現60億方連續穩産13年,柴達木盆地成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重要“壓艙石”之一。

圖為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光伏(光熱)産業園的光熱電站。 新華社記者 張龍 攝

  不僅有“光”還有“風”

  柴達木的“寶”不僅是有色的礦,還有看不見的“光”。本地人甚至有這樣一個説法:“五色的柴達木裏最值錢的顏色就是陽光的顏色”。

  柴達木盆地海拔高、大氣稀薄、雲層遮蔽率低,年平均日照時數在3500小時以上,太陽能年總輻射量大於6800兆焦/平方米,為全國第二高值區。與此同時,柴達木還擁有近十萬平方公里可用於光伏發電建設的未利用土地,柴達木盆地新能源産業發展潛力巨大,前景燦爛。

  在德令哈市郊,遠遠就能看到一處閃耀的高塔,這是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光熱電站的吸熱塔,上萬面光熱定日鏡如同向日葵般跟着太陽的軌跡緩緩調節角度,將一束束陽光反射至200米高的吸熱塔,光源在吸熱塔頂端的吸熱器匯聚,好似一個耀眼的“小太陽”。

  在光熱電站的不遠處,是連片的光伏電站。成排的光伏板蔓延至戈壁深處,在陽光的照耀下宛如一片藍色的海洋。茫茫戈壁不再荒涼,炙熱的陽光變成電力,從這片荒灘出發,源源不斷地為經濟發展提供能量。

  “我們作為一家發展光伏發電企業,十多年前之所以選擇在海西紮下腳根,就是看中這裡獨特的資源稟賦,現在越來越多的光伏企業選擇來到海西,來到柴達木盆地,為柴達木清潔能源産業發展做出貢獻。”青海中控太陽能發電有限公司技術負責人樊玉華説。

  不僅有“光”還有“風”。柴達木屬狹長型開闊盆地,地形走向又與我國西北地區盛行的風向一致,這裡的年平均風速可達4米/秒,全年風能可用時間在5000小時以上。

  漫漫風沙吹過千年,風蝕出茫茫戈壁,也吹出奇特雅丹,而如今,不知疲倦的疾風吹動一排排巨大的風電機組,風能化身綠能,吹亮了長夜,為青海經濟社會蓬勃發展吹來動能。

  近年來,海西州積極推進光伏發電和風電基地化規模化發展,已經建成第一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清潔能源累計裝機達1930.6萬千瓦,第二個千萬千瓦級基地也蓄勢待發。柴達木沙漠基地列入國家“沙戈荒”風電光伏大基地布局規劃,規劃新增新能源裝機6000萬千瓦。

  截至2023年底,海西州清潔能源裝機規模1880.6萬千瓦,佔全省電力總裝機的34%,其中,新能源裝機1858萬千瓦,佔全省新能源裝機的49%。

  除了清潔發電,清潔能源裝備製造也是近年來柴達木發展的新動能之一。“隆隆”的機器聲響徹廠房,一個剛剛加工好的風電塔筒被吊裝下線。青海華匯新能源有限公司總經理金紅祥看著眼前的産品,心裏盤算着這筆風電塔筒訂單的生産進度。

  年過40的金紅祥是一個地道的浙江人,2011年3月,金紅祥來到柴達木盆地,依託海西豐富的風光資源,發展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扎根青海十多年,金紅祥將原來的小企業發展成了專精特新“小巨人”。如今他有了新的計劃:“我們現在的目標是爭取打通産業鏈,為青海省打造國家清潔能源産業高地盡一份力。”

  像青海華匯一樣扎根在柴達木盆地的新能源裝備製造企業還有很多,他們依託海西資源優勢,開拓出新的産業賽道。2023年,全州規上裝備製造企業實現産值突破10億元,新能源裝備製造産業已經成為助力海西發展的新動能。

  傳統能源逐步變“綠”

  在綠色能源發展的同時,傳統能源也在逐步變“綠”。作為青藏高原唯一一個現代化煉油廠,位於格爾木市城郊的格爾木煉油廠年原油加工能力150萬噸,是確保青海、西藏汽柴油産品供給的重要基地。

  格爾木煉油廠把將生産廢水治理作為經營發展的“綠色答卷”之一,不斷加大廢水治理投入力度,建設污水處理廠和污水回用裝置,對全廠的煉油及化工污水進行全面治理。

  格爾木煉油廠的污水處理系統共有三個處理池,通過多種物理化學手段對生産廢水進行深度處理,目前,格爾木煉油廠的污水處理能力已達國家一級標準,水質達標率為100%。

  水質好了,生態就好了。格爾木煉油廠污水氧化塘周圍已形成上萬畝的濕地。天鵝、野鴨等禽類匯聚於此,繁衍嬉戲,構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

  由“風”生“水”起走向“風”“光”無限,柴達木盆地綠色發展的步伐不會停下,綠色發展的故事也不會講完,近年來,海西州不斷聚焦清潔能源産業高地建設,完善産業體系,越來越多的綠色産業在柴達木盆地扎根生長,黃色的高原盆地之上,一個綠色産業高地正逐步崛起。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