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增綠就是增優勢——大興安嶺築牢最北生態屏障
2024-08-26 來源:新華社

  嶺積千秋雪,花飛六月霜。沉睡千年的莽莽大興安嶺,曾是難以涉足的高寒禁區。

  60年前,嘹亮的“伐木號子”叫醒了林海雪原,大興安嶺成為國家重要的木材生産基地。

  10年前,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讓森林靜了、綠了,大興安嶺現已成為我國北疆重要生態屏障。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森林是集水庫、糧庫、錢庫、碳庫於一身的大寶庫。要樹立增綠就是增優勢、護林就是護財富的理念,在保護的前提下讓老百姓通過發展林下經濟增加收入。

  從1964年開發建設,到2014年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再到如今林下經濟和旅游業並舉,大興安嶺正加速把生態優勢變為發展優勢,在高質量發展、可持續振興路上闊步前行。

  生態優先 從“一木獨大”到多業並舉

  “住帳篷房,睡小桿床,吃紅高粱,喝‘三省湯’(省油、鹽、菜)”,一句順口溜還原了1964年大興安嶺開發建設初期的真實情景。為了支援國家建設,大興安嶺的開發建設者突破萬難,累計生産優質木材1.26億立方米。

  鐵道兵第九師四十五團一營退伍軍人周汝山感慨,在他們的埋頭苦幹下,加格達奇至塔河段的鐵路很快就通了車,良材流轉各地,化作萬千廣廈,有力支援國家建設。

  但由於長期高強度採伐,這片林區森林資源大幅減少,一度陷入“資源危機、經濟危困”的境地。2014年,大興安嶺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林區生態由此出現轉機。

  停伐後怎麼辦?林區人給出了答案。

  “特産藍莓幹、沙棘汁、偃松仁,進來瞧一瞧啦……”走在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的街頭,一個個漿堅果商戶的高聲吆喝讓人應接不暇。在縣城邊上,一家名為大興安嶺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的企業格外醒目,多個大型廠房在此規整分佈。

  “小時候就吃着藍莓和松子等野生漿堅果長大的。”益康公司董事長喻在林告訴記者,大興安嶺森林裏的“好東西”不少,早些年由於地處偏遠,有些資源沒能利用好,“現在政府大力支持我們建廠、搞深加工,交通物流等基礎設施也不斷完善,家鄉的特産賣向了全國。”

  在黑龍江省塔河縣大興安嶺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工人在篩選野生蔓越莓(2023年3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大興安嶺地區農業農村局局長王力勇説,大興安嶺共分佈野生經濟植物資源達49種,他們最大程度整合用好生態産品資源,林産品加工廠、北藥種植園在大興安嶺遍地開花,發展模式也從“一木獨大”向以森林食品、藥材加工等為主導的綠色生態産業體系轉變。近兩年來,生態旅游更是在全國爆火出圈。

  黑龍江省塔河縣大興安嶺益康野生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展出的林産品(2024年7月31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這裡氣候格外涼爽,最北的地理位置也很有意義。”初次來到大興安嶺地區漠河市的上海游客陳麗感慨,她和家人一路過來,途中的森林和界江風景無不令人讚嘆,當地一些關聯“最北”的景點和文創産品也別具匠心,“既避了暑,還‘找了北’,明年還想來。”

  夏有涼風冬有雪,捧出綠色就醉人。近年來,北極珍品匯、龍江第一灣等各類旅游景點如雨後春筍般在大興安嶺涌現。“今年入夏以來景區天天爆滿。”大興安嶺圖強林業局生態旅游發展公司總經理安石春説,除了打造新景點,他們還不斷完善餐飲、住宿等旅游配套産業,景區年收入從開始的幾萬元提升至千萬元。

  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村,游客乘坐馬拉爬犁(2023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 張濤 攝

  據統計,2024年上半年,大興安嶺地區共接待游客218.92萬人次,旅游花費19.79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5.57%、88.48%。大興安嶺地區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楊影&&,大興安嶺地區下一步將持續提升服務質效,深化文旅融合,構建全域全季旅游發展新格局。

  全力守護 築牢北疆生態屏障

  “獨自守在塔尖,瞭望著眼前一座座青山,為了國家森林資源,守好每分每秒時間……”一首由大興安嶺集團呼中林業局瞭望員柯明偉自創的歌曲,將林區群眾十年如一日地悉心守護最北生態屏障的護林工作娓娓道來。

  柯明偉的工作地點在位於大興安嶺腹地海拔1404米的04號瞭望塔上。“通常每半個小時用望遠鏡瞭望一次。”柯明偉説,如果處於防火緊要期,乾燥和大風天氣增多,為了能及時發現火情,每隔十幾分鐘,甚至幾分鐘就會瞭望一次。

  “對林子肯定有感情,但時間長了難免會寂寞。”在過去十幾年的守塔歲月裏,為了消解孤獨,柯明偉將對工作的熱愛和對親人的思念化作一句句歌詞、一段段旋律,在層巒疊翠間唱出護林人的堅守與堅韌。

  大興安嶺集團呼中林業局瞭望員柯明偉一邊眺望蒼翠的大興安嶺,一邊彈唱(2024年7月30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造林與護林並重,做到未雨綢繆、防患於未然,決不能讓幾十年、幾百年、上千年之功毀於一旦。

  為了確保發生火情後,能“打在早、滅在小”,每年進入防火期,大興安嶺各地都會組織撲火隊員進行集訓。“除了每日體能訓練,還會不定時進行撲火演練,鍛煉實戰能力。”漠河市漠河林場黨委書記徐柏林説,通過不懈努力,當地已連續多年實現“人為火不發生,雷擊火不過夜”。

  2014年全面“禁伐”以來,大興安嶺通過停、管、撫、造等各項措施,讓森林得以休養生息。

  大興安嶺地區南甕河濕地(2022年6月20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一手抓護林,一手抓育林。撫育對於林區生態的恢復也尤為關鍵。“春季我們會將培育好的優質樹苗帶上山進行補植補造,冬季則要耐着極寒深入林間進行中幼林撫育。”徐柏林告訴記者,撫育是利用森林休眠期,集中清理病倒枯死木,從而增強森林透光性,促進林木生長。

  十年前,從塔上遠眺,是明晃晃的城鎮和稀稀拉拉的樹林,如今再看,建築已被繁茂的樹木遮蔽,目之所及,儘是綠意。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公司總經濟師胡守慶説,自2014年停伐以來,活立木總蓄積、森林面積、森林覆蓋率實現“三增長”,分別達到6.44億立方米、688.52萬公頃、86.26%。

  鬱鬱蔥蔥的興安林海(2024年7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據介紹,大興安嶺森林和濕地生態系統年服務功能總價值已達7975.03億元。中國最北森林屏障得以重築,野生動物也紛紛重返家園。憨憨的狍子在路邊和游客對視、成群的綠頭鴨在河水中嬉戲……莽莽林海煥發出勃勃生機。

  富民強邊 堅持林下經濟和旅游業兩業並舉

  “高高的興安嶺,一片大森林,森林裏住着勇敢的鄂倫春,一呀一匹獵馬,一呀一桿槍,翻山越嶺打獵巡邏護呀護山林……”一首鄂倫春小調帶我們穿越至世居於大興安嶺的少數民族鄂倫春族幾十年前的生活場景。

  隨着大興安嶺生態持續恢復和産業轉型發展,有着大興安嶺“最後獵人”之稱的鄂倫春族也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幫助下,走出深山,實現了從居無定所到安居樂業。

  在黑龍江省漠河市北極鎮拍攝的北極村周邊一處漠河林場作業點(2023年12月24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石楓 攝

  走進大興安嶺地區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在森林的懷抱中,一座座五顏六色的小屋整齊排列。“剛下山時,住的是用圓木蓋成的‘木刻楞’房子;後來,政府為我們蓋了磚瓦房、樓房和特色新居。”鄂倫春族老人孟淑卿説,她生在傳統的游動性住所“撮羅子”裏,她的女兒在“木刻楞”房子裏出生,到外孫出生時,全家都已經住進了磚瓦房。

  漫步白銀納鄂倫春族鄉,規整的水泥路面上不時行駛過幾輛來旅游的自駕房車。“聽説前面有鄂倫春民俗博物館,我們特地來看看。”跟着游客一道,剛走進博物館,身着鄂倫春族服飾的大姐孟彩紅便熱情地迎了上來:“歡迎來到民俗博物館參觀,感受我們鄂倫春族民族的文化和技藝。”

  孟彩紅是鄂倫春傳統樺樹皮手工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博物館運營後她主動來這裡為游客介紹情況,展示手藝。“我想讓我們民族的文化、技藝能夠被更多同胞看到、學到、用到。”孟彩紅説,她一有空閒,就帶着村裏婦女學習製作民族手工藝品,帶動更多村民靠自己的雙手增收。

  在位於黑龍江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的鄂倫春民俗博物館內,鄂倫春傳統樺樹皮手工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孟彩紅在製作手工藝品(2024年8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鄂倫春文化也為鄉親們開闢了一條致富新路。”白銀納鄂倫春族鄉副鄉長方娜説,近兩年,鄉里圍繞鄂倫春族文化創新宣傳策劃,打造了一個又一個文旅熱點,吸引不少游客來此參觀、打卡,新修繕的博物館不僅為村民提供了就業崗位,還提供了創業機遇。

  位於黑龍江呼瑪縣白銀納鄂倫春族鄉的鄂倫春民俗博物館(2024年8月1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凱鑫 攝

  “從前,一年到頭都見不到一個外地人,近十年來,生態變好了,文化豐富了,游客也變多了。”白銀納鄂倫春族鄉一民宿老闆感慨,從前他靠伐木養家糊口,停伐後原本只能靠採山貨維持生計,後來伴隨鄉里交通條件逐漸向好,政府鼓勵支持,他便開起了民宿,“現在旺季時經常滿房,我想著來年再新建幾間。”

  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隨着“生態家底”越來越厚,“致富路子”也越走越寬,勤勞質樸的林區人,正在富民強邊的大道上闊步前行。

  文字記者:王春雨、徐凱鑫、張玥

  視頻記者:王春雨、徐凱鑫、張玥、戴錦鎔、張啟明、吳悠

  海報設計:馬發展

  統籌:王黎、林革、曹江濤、邱世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