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非法代理維權、徵信洗白……肅清金融“反催收”亂象還需多方合力
2024-08-14 來源:中國新聞網

  “只有不還錢,才能不欠錢”,如果你經常&&各大反催收組織的貼吧、論壇、社區等,那對這句話一定不陌生。近年來,隨着消費金融的發展不斷正規化和産業化,以線上信貸分期為代表的金融産品,在突破傳統金融“線下”“抵押”的束縛後,成為面向廣大普通消費群體的金融正規軍;而以助貸等為主的金融科技企業,則進一步擴大了消費金融的服務外延,二者相輔相成,共同組成了時下面向廣大消費群體的普惠金融體系,成為我國金融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不過,這支正規軍在為廣大用戶提供金融便利的同時,也屢遭以反催收等為代表的金融黑灰産攻擊。不僅嚴重擾亂了“好借好還”的金融服務秩序,影響了機構對廣大用戶正常的金融服務,更讓大量不明真相的用戶掉入黑灰産騙局,讓用戶遭遇財産損失的同時,被迫面臨個人信息洩露、徵信黑點等困境,甚至深陷法律風險。

  消費金融大爆發,金融黑灰産日益猖獗

  事物都有兩面性,消費金融同樣如此。目前,消費金融是我國最稀有的金融牌照之一,自2010年1月首批消費金融公司成立以來,至今也只有中銀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北銀消費金融等31家持牌金融機構“正規軍”。2016年後,消費金融迎來黃金發展期,疊加以數禾科技、小贏科技等助貸機構為代表的金融科技公司,在技術、獲客運營、風控等方面助力消費金融發展,整個行業迎來大爆發。尤其是人工智能在金融科技領域的發展和應用,以及移動互聯網時代信息技術的價值凸顯,讓金融科技成為現代金融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在推動傳統金融走向普惠之際,也讓消費金融實現大發展、大繁榮。

  數據顯示,2016年至2019年,消費金融行業規模從1254億快速增長至4723億,年度增長率在30%以上。2020年受疫情等不利因素影響,行業迎來短暫陣痛期,但隨着疫情影響減弱,2021年,行業迎來新突破,餘額規模達到7106億元,增長率高達44%。2022年餘額增長率有所放緩,為17%,但餘額規模仍達到8349億元,整體用戶規模也在不斷擴大。與之相對,金融科技也在隨消費金融的發展實現同步向上,根據賽迪顧問《金融科技發展白皮書》數據顯示,2016-2020年,我國金融科技市場規模增速一直保持在10%左右,2022年,中國金融科技整體市場規模已達5423億元左右。

  據有關部門數據披露,2022年,消費金融公司累計發放線上貸款2.47萬億元,佔全部貸款比例96.17%。從參與機構的用戶規模情況來看,截至2022年末,招聯金融累積註冊用戶已突破2億人,毫無疑問成為了行業龍頭之一;而像數禾科技這類金融科技公司,也在累計激活用戶規模上突破1億。

  不過,在消費金融繁榮發展之際,一大批不法分子看到了雙向收割用戶和機構的“商機”。面對規模持續增長的反催收組織等金融黑灰産,由於相關法律法規尚存空白,對於非法代理投訴等黑灰産行為缺乏明確的法律定義和監管評判細則,各互聯網&&對相關行為的治理也缺乏法規指導,由此,以反催收組織為主的金融黑灰産近年來迅速發展,嚴重擾亂了“好借好還”的正常金融服務秩序,讓受害用戶背上徵信黑點,不僅面臨法律和財産損失風險,更無法在未來繼續享受金融服務,也讓整個金融市場為降低不良率,不得不收緊對更多老百姓的金融服務支持力度。若長此以往,金融普惠的能效將大幅下降,更多有真實金融需求的人也難以再借金融之力,改善個人和家庭生活狀況。

  警惕金融黑灰産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些反催收組織借助互聯網渠道,通過引導或直接代理用戶惡意投訴、惡意逃廢債、謊稱徵信洗白等操作,從用戶手裏賺取高昂佣金或手續費,甚至直接騙取用戶更多錢財,並對金融企業“薅羊毛”、做金融敲詐等。一旦用戶深陷反催收組織的黑灰産陷阱,輕則遭受財物損失,重則還將面臨徵信及法律風險,甚至加重債務負擔。

  在招聯金融看來,非持牌放貸風險得到治理後,很多“黑灰産中介”開始轉向嚴格監管的持牌機構,抓住持牌機構“怕投訴、怕負面輿情”的心理,違法代理投訴。這已嚴重干擾金融機構的正常運營秩序,影響金融機構對正常消費者的服務。

  數禾科技表達了同樣的看法,這些黑灰産抓住用戶金融知識薄弱、還款意願強烈的漏洞,誘導他們站到了秩序的對立面,掉入黑灰産陷阱。黑灰産的盈利來源正是用戶自身,掉入該陷阱後,用戶不僅無法及時償清債務,甚至導致債務加劇。信也科技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相關負責人也&&,從消費者角度,其被教唆逃廢債和被詐騙錢財的情況均有出現,且用戶被騙後難以找到實施詐騙行為的公司,因此也難以索賠。

  行業人士透露,目前,反催收已經“明碼標價”。如諮詢協商還款技巧,其費用保底500元起;延長還款時間(停催)等,則要根據客戶總欠款本金,收取5%-20%不等的代辦諮詢服務費,這筆費用需要用戶提前支付,但用戶參與反催收的行為不僅違法,更不受法律保護,即便債務中介違約,用戶也是上訴無門。

  之所以反催收等金融黑灰産如此猖獗,主要原因還在於該領域存在較大的監管難度,尤其是對“非法代理投訴”等行為的政策法規不夠健全,導致管理難度較高、管理主體不明確、管理依據缺乏,且對於違規人員無明確處罰措施。加上其隱蔽性強、違法成本低、可從用戶和機構兩端套利,讓黑灰産組織規模不斷壯大。然而,最根本的原因還在於借款用戶的僥倖心理,讓不法分子有機可乘。

  因此,要想徹底解決以反催收組織為代表的一系列金融黑灰産,不僅需要加快相關行業監管政策的&&,讓行業有規可依,更重要的還需要廣大用戶提升風險辨別意識,避免上當受騙。在此過程中,金融或助貸機構也應積極參與,通過技術手段提升反催收能力,並加大用戶金融知識及消保知識普及,從源頭上阻斷金融黑灰産傳播鏈條。

  解決金融黑灰産需多方合力

  去年,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公布了一份《關於加強互聯網金融行業協同、維護行業正常秩序的倡議》。作為行業主要參與者之一,數禾科技認為,該《倡議》呼籲互聯網金融參與者通力合作,加強信息共享、阻斷金融黑灰産信息網絡傳播等難題,這為推進行業機構合力打擊金融黑灰産提供了有效建議;並且通過探索打擊金融黑灰産的行業機制,也將為在未來從司法、行業等方面懲治金融黑灰産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價值。奇富科技&&,該《倡議》正式吹響反擊黑灰産的“集結號”。

  事實也的確如此,近年來,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或金融科技公司開始加大對反黑灰産的投入力度。數禾科技、薩摩耶雲等均基於自身技術優勢、數據體量等,通過引入AI大模型等先進技術手段,開發出一套完善的反詐系統,有效提升了黑灰産行為的辨識度。

  根據數禾科技披露的信息顯示,通過對應模型的開發和訓練,該機構可在用戶交易數據中分析並識別出潛在的黑灰産騙局並及時預警,貸後管理人員進行專項跟進和危害提示,成功幫助200余位用戶避開黑灰産騙局。同時,在多地順利推進刑事案件報案,部分案件當場抓獲犯罪嫌疑人。

  除了單兵作戰,各金融機構也組成反黑灰産聯盟,探索合力打擊金融黑灰産。在中原消費金融看來,要想打好與金融黑灰産的反擊戰,除了金融機構的努力外,還需要政府、監管機構等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加強信息共享和聯合懲戒,建立有效的風險管理機制,才能更有力的防範和打擊逃廢債行為,助力營造良好金融市場環境。

  2022年,“打擊金融領域反催黑産聯盟”(AIF聯盟)應運而生,招聯金融、富民銀行、數禾科技等業內多家金融機構紛紛加入。2023年,在多家合力共建之下,全國首個金融黑産打擊系統&&順利上線試運營,江蘇銀行、數禾科技等7家機構成為首批試點單位之一,依託金融科技企業在技術、數據、用戶規模等方面的優勢,全力投身到防範和打擊金融領域黑灰産的工作中。

  金融黑灰産誕生的根本,在於其抓住用戶在借貸行為中的心理漏洞,引誘廣大用戶上當受騙。事實上,老祖宗已經用“好借好還”四個字總結了如何避免黑灰産騙局:“好借”,一方面體現在有金融需求一定要找正規機構,更重要的還體現在用戶本身需理性借貸;“好還”,則體現在借貸過程中,需明確借貸雙方的權責,及時還款,保持良好的自我信用,才能在需要金融服務的時候獲得支持,也不易落入金融黑灰産陷阱。

  當然,在金融反黑産大戰中,也需要監管層不斷完善和細化相關監管細則。今年上半年,中國銀行業協會組織制定了《中國銀行業應對“代理維權”灰産識別標準(徵求意見稿)》和《中國銀行業應對“代理維權”灰産工作指引(徵求意見稿)》,在此基礎上,更需法規形式明確支持政策、管理措施、處罰標準、執法程序等內容,強化對金融黑灰産行為的管理力和約束力。只有在監管、金融服務交易雙方等各方的通力合作下,才能徹底打贏這場反金融黑灰産之戰,讓金融更好地為真正有需求的人服務。

  隨着相關政策法規的不斷完善、各方參與主體的合力反擊,金融黑灰産必將退出歷史舞&,消費金融也將走向更長線的利好發展,作為我國金融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持續為金融普惠發展助力。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