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田滄海,有甚萬古?”
“有有有!”
“是什麼,是什麼呀!”
“是天下,天下也!”
……
日前,第七個“昆山市顧炎武日”活動以昆劇《顧炎武》的《問陵》選段拉開序幕。這部因振奮青年心智而廣受好評的青年版原創昆劇,由昆山當代昆劇院和江蘇省演藝集團共同打造,至今已經演出了六個年頭。以戲曲形式演繹的顧炎武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別樣振聾發聵。
經濟總量超5000億元、連續19年位居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榜首的昆山同樣承擔着振興戲曲的責任。為了讓古老的崑曲“活”起來,昆山在人才培養、觀眾培育、&&搭建、城市發展等方面探索推進一系列改革舉措,讓傳統戲曲“有人演、有人看、有未來”。
旅客在服務區觀看崑曲表演。記者 李博 攝
因人成戲——集聚各類人才
6月間,北京恭王府大戲樓,今年的“良辰美景·恭王府非遺演出季”上,來自蘇州昆山“小昆班”的孩子們與昆山當代昆劇院的專業演員共同登&,演出了《牡丹亭·春香鬧學》等劇目,收穫觀眾一片叫好之聲。
人們的叫好,不僅為精彩的表演,更為“人類口頭遺産和非物質遺産代表作”崑曲的傳承。昆山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金磊説,每年“恭王府非遺演出季”長幼鹹集,顯示了昆山崑曲人才的活力。
崑曲學習要從小開始,業內人士把這稱為戲曲的“童子功”。“小昆班”得益於昆山32年的堅持。今年登上恭王府大戲樓舞&的昆山市石牌中心小學校“小昆班”,常年有約80名學員。孩子們的訓練抓得很緊,不僅每週進行兩次課後訓練,周末和寒暑假還有集訓。
“小昆班”源自昆山人對崑曲的執着。1992年4月2日,在昆劇傳習所成立七十周年紀念會上,全國首家“小昆班”在昆山市第一中心小學掛牌。目前,昆山已有“小昆班”20余個,累計培養5000余名崑曲小學員。
在“小昆班”的創作排練節目中,不僅有《游園》《琵琶記》《花木蘭》等傳統摺子戲,也有《海力布》《都市裏的狼》等課本劇和新編童話音樂劇,還有崑曲集錦《姹紫嫣紅》等。
小昆班學員正在進行基本功訓練。記者 李博 攝
2018年開始,昆山第一中心小學、石牌小學、新鎮小學、信義小學等4個“小昆班”還將崑曲身段動作與現代韻律操融為一體推出昆韻操,在課間大力推廣,進一步拉近了學生和崑曲的距離。
“小昆班”為崑曲專業人才選拔打下了堅實基礎,先後有百餘名“小昆班”學員被選拔進入專業院校深造。2019年開始,昆山與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校合作,定向委託培養專業崑曲人才39名,學制6年,畢業後經考核到昆山當代昆劇院工作。同時,昆山連續12年舉辦“小梅花全國少兒戲曲大賽昆山選拔賽”,從中選出的優秀選手代表昆山參加中國少兒戲曲小梅花薈萃大賽,已有約150名小昆班學員摘金奪銀。
植樹成林,不僅要育好苗圃,也要培養骨幹。昆山市委宣傳部副部長巫繼東介紹,以昆山當代昆劇院為陣地,昆山按照“高層次宣傳文化人才計劃”,先後引進由騰騰、張爭耀等青年骨幹演員,委託專業院校定向培養,開展青年演員拜名師活動,建立了優秀戲曲人才招聘和培養機制,形成了多層次的崑曲人才體系。昆山還爭取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基地落戶,讓戲曲教學、創作、研究和人才培養有了更大空間。
以城入戲——浸入城市發展
學校裏,上課鈴聲是崑曲,廣播操有身形步法;公交車上,活潑的崑曲卡通形象伴人們穿行大街小巷;産業中,崑曲元素融入咖啡包裝成為文創IP……崑曲已經深入昆山人的日常生活,昆山也以城市為載體為崑曲打造新的生態空間。
白天在高科技園區裏進行緊張的科研、生産、商務等活動,傍晚在街邊的小劇場裏聽一曲崑曲;如果是拖家帶口,也可以在夕陽西下的大漁灣大草坪上搭起帳篷,一旁的音樂噴泉會帶來交織着水韻的崑曲律動……這是作為昆山人與眾不同的生活節奏。
人們隨時隨地能感受到崑曲,因為各類展示舞&不斷拓展。目前,昆山已經建成20多家“江南·崑曲小劇場”,還打造了梁辰魚崑曲劇場、崑曲文化中心、崑曲茶社等崑曲場館和陣地。
沿着蘇州與上海相連的軌道交通11號線,旅客能打卡周邊的崑曲文化空間——崑曲文化中心、戲曲百戲博物館、正儀歷史文化街區、小桃源城市文化會客廳、崑曲小鎮等串珠成鏈,一系列崑曲文化地標匯聚成了姹紫嫣紅的崑曲文化長廊。
讓城市擁抱崑曲,昆山將崑曲納入城市發展規劃,這在全國都十分少見。2018年,《昆山市崑曲發展規劃(2018-2022)》發布,昆山市開始實施“崑曲發展”基礎建設六大工程、23項工作,逐步打造多部門協同、多産業融合、城鄉一體發展的崑曲保護工作機制。
2023年,在較高質量完成崑曲發展五年規劃的基礎上,昆山又制定&&《昆山市崑曲品牌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明確6大工程18項重點任務,建立健全多業融合、文教結合、部門協同、城鄉一體發展體制機制。
有了制度保障,資金支持也得到強化。據統計,2018年以來,昆山市級財政累計安排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資金6.5億元,其中1.77億元專門用於崑曲保護傳承。同時,昆山還爭取了省級以上財政補助超1000萬元。為實現資金的長久可持續,昆山還建立了崑曲發展基金會。基金會支持崑曲理論研究創作、崑曲人才扶持、崑曲藝術普及、對外交流等,從更多維度助推崑曲傳承發展。
昆山當代昆劇院是昆山為復興崑曲而傾力打造的專業院團。穿梭在演出大廳和展陳空間,劇院黨支部書記瞿琪霞向記者介紹這個年輕的劇院快速發展的歷程:作為全國第八個昆劇專業院團,昆山當代昆劇院自2015年成立以來,圍繞“名團名劇名家”,着眼“出人齣戲出精品”,打造了“我們有戲”“良辰雅集”“崑曲回家”“昆芽兒”四大院團品牌。
如今,這裡常年舉辦戲曲演出、名家講演、文化沙龍等活動,已累計完成演出、導賞2500余場,接待海內外參訪團隊700余批次,服務群眾超2000萬人次,成為江南文化和昆山城市的重要展示窗口。
以城護戲,更以城入戲。以昆山當代昆劇院為主陣地,昆山集聚社會資源,推進崑曲精品創作,累計創作《顧炎武》《浣紗記》《西廂記》《崢嶸》《梧桐雨》《描朱記》《浮生六記》七部大戲,傳承《牡丹亭》《桃花扇》《販馬記》《玉簪記》《爛柯山》《紅娘》六部大戲和100余出經典摺子戲。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創作排練昆劇《顧炎武》,昆山將“顧炎武”和“崑曲”兩張當地文化“金名片”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讓城市精神有了一種古典與現代交織的文化表達。
戲與時新——突出現代表達
美美與共是昆山人的追求,也是崑曲等傳統戲曲的活化之道。從詞曲、唱腔到服飾、身段,崑曲無一不雅、無處不美,但往往讓非專業人士應接不暇、難以快速融入。昆山不斷嘗試以各種方式,讓普通觀眾能更直接地感受崑曲之美。
在昆山當代昆劇院崑曲文化中心,《虎囊彈·山門》一段最精華部分的“十八羅漢”被單獨抽出呈現:捧卷托腮的“思考羅漢”、捧腹抖肚的“大肚羅漢”、以腳撐天的“擎天羅漢”……崑曲演員只是在&上擺出造型,台下已掌聲如潮。這類把經典拆解、做“減法”式的導賞品鑒演出,已成為昆山培養崑曲新觀眾的系列品牌活動。
江蘇省昆山市第二中學學生在表演(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王須中 攝)
劇目與時俱進,演員迭代傳承,觀眾接連不斷,戲曲就有了更新發展的活力,可以依託新的載體隨時精彩呈現。“一桌二椅”是中國戲曲表演的經典程式之一,成為江蘇不少劇場、餐廳、交通樞紐的布景。在昆山,人們打開手機App對準這類布景,就能欣賞知名演員表演的經典劇目,AR影像與現實場景融為一體,讓崑曲加速融入新媒體時代。
“昆山文化雲”線上&&提供崑曲普及、戲曲展示等多種服務,“昆山崑曲”公眾號等&&發布崑曲視頻,“雅韻昆山”等新媒體電台推出錄製品牌活動和原創崑曲大戲……數字賦能讓崑曲文化在昆山不斷推陳出新。昆山推出“杜麗娘”“扈三娘”等崑曲藝術數字藏品,開發《忘川風華錄》之“崑曲之鄉如夢臨川”主題手游,還率先讓昆劇開山之作《浣紗記》實現了舞&藝術戶外5G全息直播首秀。
數字化是崑曲活化傳承的新方式。目前,昆山已經形成超6500分鐘的崑曲數字檔案資源。崑曲傳承“拾遺計劃”已挖掘、整理、復排近30年來未登&演出的摺子戲,整理近300GB(千兆字節)的數字檔案。
隨着文旅的火熱,以崑曲為IP的文旅融合,成為激發崑曲文化活力的有效方式。昆山推進巴城鎮“崑曲小鎮”、千燈鎮“崑曲特色區塊”建設;在商業街區、留暉公園等文旅街區、口袋公園植入崑曲特色元素;將小桃源、崑曲學社、綽墩遺址、玉山草堂等傳統文化空間串聯起來,策劃了崑曲研學游路線,推出了13條覆蓋蘇州、揚州、無錫等江蘇知名旅游城市地的“觀演賞景”崑曲主題旅游線路。
作為對外開放前沿區域,昆山也通過對外交流合作實現崑曲的破圈傳播,通過搶抓臨滬對&等機遇,推動崑曲藝術“走出去”。人們在上海虹橋機場和浦東機場,能看到“大美崑曲·大好昆山”“崑曲源頭”等主題展廳,崑曲元素為這些開放樞紐增添了文藝色彩。而在對&文化交流中,昆山與台灣昆劇團廣泛開展崑曲研究、劇目編創、交流演出、人才培養等合作,助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更加廣泛地激蕩傳播。
知名崑曲表演藝術家周志剛,對崑曲的現代化傳播形式和越來越廣的傳播範圍心生感慨。他説,崑曲是一門藝術、一門手藝,就像捏泥人一樣,不同時代的崑曲藝術家、傳播者通過各種手段和方式,將崑曲的形態與精神“捏”合在一起,才有了傳統與現代結合、不斷與時俱進的崑曲。
文以戲傳——續寫文化新篇
600多年前的元代,在昆山巴城,江南文人雅士在此創造了持續甚久的文化盛會“玉山雅集”,與東晉的“蘭亭雅集”、北宋的“西園雅集”成為馳名中國歷史的三大雅集。號稱“百戲之師”的崑曲就誕生於玉山雅集之上。
綿延至今,崑曲戲裏戲外都是故事,上演着看似偶爾卻實則必然的一幕幕經典。
1956年,新編昆劇《十五貫》在北京演出獲得肯定,讓長期不景氣的崑曲、瀕臨倒閉的昆劇團一下炙手可熱。此後,多地恢復或建立昆劇表演團體。《十五貫》一出戲救活了崑曲一個劇種,讓昆山得以存續一縷典雅的傳統文化血脈。
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文化多樣性在戲曲藝術的豐富種類上得到直觀地展現。2017年公布的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顯示,截至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戲曲劇種,10278個戲曲團體。其中分佈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達300個,這些地方劇種雖然傳播範圍不廣,但往往是一地傳統文化、歷史文脈的重要傳承載體。然而,這些文化載體也面臨生存危機。
2018年,中國戲曲以一種嶄新的方式集中亮相——在昆山承辦的戲曲百戲(昆山)盛典上,全國348個戲曲劇種實現了歷史性的“大團圓”。各劇種在昆山展演交流、取長補短,共同打造新劇目、培養傳承人、轉化新産業。
如今,各個劇種歷年在昆山演出時捐贈的數千件道具、服裝等物品,已匯聚陳列在陽澄湖畔的戲曲百戲博物館,那裏早已成為中國戲曲的一座“大觀園”。
從“一出戲救活一個劇種”到“一個盛典挽救一批瀕危劇種”,作為崑曲發源地的昆山匯眾智、集眾力,扛起了中華戲曲文化傳承創新的責任擔當。
昆山堅定文化自信,持續守正創新,傾力保護好崑曲文化、傳承好崑曲藝術、發展好崑曲事業,不斷擦亮崑曲這張文化“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