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一橋飛架融通粵港澳大灣區
2024-08-06 記者 李曉玲 深圳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當今世界上綜合建設難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集“橋、島、隧、水下互通”於一體的深中通道,7月30日通車“滿月”,累計車流量總數已超300萬車次。為珠江東西兩岸進入“半小時生活圈”,實現了歷史性“跨越”,為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支點、高質量發展的示範地、中國式現代化的引領地提供了更好的服務保障。

  通過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深中通道這條被譽為“灣區動脈”的跨海通道,一躍成為粵港澳大灣區連接前海、南沙和橫琴三大國家級對外開放合作共贏載體&&的最優路徑,將聯通珠三角“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功能組團,有利於佔全國1/9經濟總量的粵港澳大灣區實現融灣一體化,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上,又邁進了一大步。

  開通即頂流 日均車流超十萬次

  據深中通道管理中心數據,“通車即飽和”的深中通道開通“滿月”,車流量總數已超300萬車次,單小時最高峰超過了8000車次。品美食、走親戚、尋商機、拓合作,深中通道持續催旺珠江東西兩岸人氣、商氣和煙火氣。深中通道也一躍成為日均車流量超10萬車次的“超級通道”,遠遠突破了“日通行車流量將超過8萬輛次”的專家預測,成為全國車流量最大的橋梁。

  位於粵港澳大灣區幾何中心的深中通道,全長24公里如伶仃洋上穿雲跨海的“游龍”,直接連接了深圳、東莞、惠州與珠海、中山、江門這兩個珠三角最大的城市群落。此前,深圳到中山需要繞行虎門大橋,行車距離為127公里,需要兩個多小時才能到達。深中通道開通後,兩地間行車只需要20多分鐘,不僅節省了時間,減少了交通擁堵,兩地還同步進入了“半小時生活圈”,也使得粵港澳大灣區主要城市間真正形成了“一小時生活圈”。

  深中通道打通了灣區動脈,珠江兩岸互聯互通,促進了要素資源的便捷高效流通,深圳向西拓展的通道徹底打開,深圳和中山“雙向奔赴”的腳步越來越快。位於灣區互聯互通關鍵節點的深圳市寶安區是深中通道進入“深莞惠”組團的第一站。作為深圳西部連接大灣區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寶安區已經形成了全國唯一的“空港、海港、高鐵、高速、普路、地鐵”六位一體的樞紐型大交通體系。在深中通道深圳側南北走向近50公里的海岸線上,海洋新城、國際會展中心、九圍國際總部區等大型配套基礎設施依次展開,深圳機場、大鏟灣碼頭等海陸空樞紐緊密相連,寶安區成為名副其實的灣區核心。

  2023年12月,《深圳市總部經濟集聚區布局規劃》對外公布了40個總部經濟集聚區,其中深中通道門戶區先進製造與低空經濟總部經濟集聚區、機場東臨空經濟總部經濟集聚區都分佈在寶安區。深圳市委常委、前海合作區黨工委書記、寶安區委書記王守睿&&,強大完備的産業鏈是寶安區匯聚全球優質生産要素的“強磁石”,寶安區將借由深中通道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推動深圳産業腹地向珠江西岸縱深拓展,加快聯通國內市場,“鏈”入全球産業體系和布局。

  深中通道門戶區往北,便是機場東臨空經濟總部經濟集聚區所在地。作為深圳打造世界級臨空經濟帶的關鍵節點,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正在規劃建成年航空旅客量8000萬人次、貨郵吞吐量450萬噸的世界級空港。2023年航空客貨運寶安國際機場排名均在國內名列前茅。隨着機場東樞紐等重大基礎設施加速建設,寶安臨空經濟區各類發展要素持續集聚,發展時機日趨成熟。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深圳分院交通所所長李春海認為,依託深中通道、深大城際、港深西鐵北延等重大交通設施,寶安區將以“鏈結灣區、連通全球”的超級流量中樞,構建面向珠江西岸的“樞紐-總部-研發-智造”産業新體系,增強深圳核心引擎功能。

  “向東發展,與深圳匯合”也是中山市政府近幾年城市規劃的重點。就在深中通道出口旁,66平方公里的深中深度合作區早已成立,包括馬鞍島全島和附近三個基地。深圳前海正在大力發展的人工智能、低空經濟、海洋産業等,都可以為傳統製造業賦能,幫助中山、江門這些城市提升改造傳統製造業,加快推進其新型工業化進程。

  深圳的前海合作區、寶安區、東莞濱海灣新區和中山市翠亨新區同處深中通道沿線沿岸,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經濟相融,歷來經濟交流、人員往來頻繁,有着天然的“區域一體化”基礎。深中通道開通,打開了四區區域協同合作的前景和空間。前不久,深中通道沿線沿岸四區共同簽訂了區域黨建共建協議,發布了第一批黨建共建合作項目。各方將通過建立實施聯席會議、黨建活動輪值、區域政策協同、數據共享與信息互動等機制,圍繞黨建共抓、幹部人才共育、産業共興、招商共謀、服務共融,攜手打造灣區黨建朋友圈、同心同向力量圈、協同發展産業圈、聯合招商生態圈、共建共享服務圈,並以此為基礎構建融灣發展的新&&。

6月29日靜待通車的深中通道深中大橋。記者 劉大偉 攝

6月27日,華燈初上時的深中通道(無人機照片)。記者 毛思倩 攝

  一橋飛架前海、南沙、橫琴

  作為“深莞惠”與“珠中江”兩大區域之間的唯一公路直連通道,深中通道實現了廣州南沙與深圳前海的首次陸路聯通,也讓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這三大國家級開放&&自貿片區“串聯”起來,通過三區進一步互聯互通,輻射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聯動發展,有利於提升整個粵港澳大灣區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依託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前海自貿區擴區後,由原來的14.92平方公里擴展到120.56平方公里,將深圳寶安區和南山區部分區域納入,範圍擴大到深圳所屬的整個珠江東岸,也恰好覆蓋了深中通道深圳側最先進入的門戶區域。深中通道的開通,“特區中的特區”前海先發受益。前海不僅就此連通了中山翠亨,還與廣州南沙和東莞濱海灣新區有了緊密的物理接壤,在珠江口“黃金內灣”中的區位優勢最為明顯,且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將在整個區域的聯動發展中扮演高端産業集聚區的角色。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兼前海分院院長曲建認為,隨着深中通道開通,輻射帶動西岸和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將成為前海未來的重要職責與使命。前海位於“黃金內灣”核心區域,區位優勢、産業優勢和政策優勢明顯,要加速推動前海成為支撐深圳發揮灣區核心引擎作用,成為“黃金內灣”建設的“橋頭堡”和“示範地”。

  去年發布的《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提到,前海要暢通深港跨境交通體系,建設更加暢達連通大灣區內地城市的交通網絡。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認為,深中通道開通後,廣州南沙、珠海橫琴等重大國家發展戰略&&,將以前海為開放樞紐,通過前海的制度創新和産業發展,與港澳乃至世界實現更好銜接。

  深圳前海位列我國自貿試驗區制度創新指數榜首。截至目前,前海已累計推出835項制度創新成果,88項在全國推廣,制度創新指數蟬聯全國自貿片區第一。其中,針對境外高端緊缺人才15%的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最開始就是在前海試點,然後推廣到大灣區內地9市,之後橫琴、南沙、河套等合作&&又結合自身人才需求,做了相應調整、優化和超越。郭萬達認為,正是在各個自貿片區的相互參考和借鑒中,我國對外開放力度才得以變得更大,改革創新更深化。國家級&&要起到改革創新的先行先試作用,深中通道的開通將更加便利這些創新成果複製應用到更多特色&&上。前海更應發揮自身制度創新效應,讓其發展經驗、營商環境在大灣區區域協調發展中發揮出更好的示範引領作用。

  深中通道不僅連接了深圳、中山兩地,還通過萬頃沙支線與廣州南沙連接。深中通道通車後,廣州南沙至中山城區的行車時間縮短到15分鐘以內,至深圳的行車時間也縮短到20分鐘以內。從廣州南沙出發的跨市公交線路也“呼之欲出”。近期,廣州南沙區政府透露,目前已初步確定南沙-深圳前海、南沙-深圳寶安機場的跨市公交線路,並將爭取盡快落地、開通運營。

  廣州南沙定位為大型製造業區域。廣州市社科院區域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蔣麗認為,南沙是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擁有“雙15%”稅收優惠政策、雄厚的汽車製造業和船舶製造業、科教金融業、物流旅游商貿業基礎和良好的城市基礎設施。廣州南沙聚集了超千家人工智能和生命健康企業,一大批“獨角獸”企業迅速成長,正在打造廣深産業融合示範區。把握深中通道通車機遇,如何讓産品更加便利地在區域間流通,是南沙需要承擔的責任。

  而珠海橫琴的“澳門&&+國際資源+橫琴空間+成果共享”模式,也吸引了越來越多海內外企業前來投資……可以説,深中通道加速了人員、資金、物資和數據等生産要素的便捷高效流通,也讓三大國家級&&在科技創新上各展所長、協同分工;在高端研發設計、服務和製造領域錯位發展;實現産業鏈、創新鏈和服務鏈的相互融合配合,形成了運營完善的産業生態體系和科技創新高度。

  作為我國第一家香港與內地合夥聯營的律師事務所,近年來,華商林李黎(前海)聯營律師事務所的業務逐漸拓展至中山、珠海、茂名等地。深中通道開通後,該律所深受其益。律所管理合夥人丁華文&&,近期,深圳、中山兩地律所開展了多種形式的拜訪與交流,未來還將密切溝通,推進互設辦公室或分所,通過律所與律所之間的重組合併等,逐步實現更多灣區城市法律服務業的深度融合。

  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區域發展規劃研究所所長時鯤説,前海金融服務、法律服務、設計服務等優勢産業帶來的服務鏈和創新鏈將通過深中通道得到延伸,並與珠江西岸的製造鏈實現更好對接,既能推動實現區域經濟一體化,還能助力大灣區構建更具國際競爭力的供應鏈網絡體系。

  盤活粵港澳大灣區

  區域融合發展中,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完善尤為關鍵,特別是大灣區這樣受到大江大海阻隔的超級都市群,交通互聯互通對於促進區域內部的協調發展至關重要。從國際一流灣區的發展經驗看,以跨海大橋和跨海通道為代表的基礎設施一體化、網絡化成為帶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動能。一系列跨區域、跨江海的基礎設施建設,可以顯著提升大灣區內的交通便捷度和效率,推動各城市間的深度融合。

  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亦是如此,不但推動了粵港澳大灣區向協同化發展上邁進了一大步,加快了灣區産業和創新所需要的要素與人員流動速度,還大大強化了大灣區整體的競爭優勢,使之成為我國高質量發展中持續領跑的排頭兵。除了基礎設施的“硬聯通”,深中通道還將盤活大灣區資源,促進區域內生産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帶來大灣區各城市跨境政策和制度的創新及協同、産業鏈和供應鏈對接、人才流動與教育合作、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等各方面的便利。   一直以來,珠江口交通不暢制約着珠西、珠東協同發展,造成兩岸經濟發展不均衡。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末,西岸城市的GDP總和僅為東岸城市的1/5,世界500強企業總部主要集中在大灣區東岸城市。交通發展作為現代化城區發展的開路先鋒,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深中通道貫通不僅有利於深圳中山“雙城”聯動,更加速構建了“多城聯動”格局。在物理空間上,深中通道連接了深圳、中山、廣州三地和珠江口東西兩岸;而通過與周邊高速路網的進一步銜接,這一超級工程將顯著加快城市融合、資源要素流動,由此輻射帶動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聯動發展。

  華南城市研究會副會長陳榮彪認為,深中通道這種跨越式的交通大提升大大提高了兩岸人流物流的連接效率,同時也為産業協同合作和更多維度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空間。深中通道開通後,不僅有利於推動産業鏈條在珠江兩岸優化布局和合理分工,促進創新要素高效集聚和流通,還能實現機場等重大交通基建和旅游、文化等公共服務資源的跨江共享,讓“深中通道+”的想象空間更加廣闊。可以説,深中通道的開通,帶來的不僅是産業發展前景,更是沿線市民的美好生活。

  “硬連通”加速,“軟聯通”隨之提效。深中通道通車後,深圳一流的營商環境、政府運營模式、服務理念,在交流與合作中傳遞;更多政務事項的跨城通辦、灣區通辦也被提上工作日程,制度創新成果的覆蓋範圍也不斷擴大。在中山翠亨新區馬鞍島,政務服務中心可辦理的通辦事項中,深圳佔233項,為深中兩地的企業、人才和居民提供了極大便利。中山國際人才港服務中心副主任周佳曼&&已與深圳前海人才港、寶安區人才港在人才服務、培育和引進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深圳、中山可以共享兩地的人才服務&&,中山國際人才港可以作為深圳人才港的中山基地,為深圳人才服務。

  推動珠江東西兩岸城市群融合發展,是廣東進一步拓展經濟縱深,充分挖掘城市、空間潛力的舉措。截至2022年,廣州、深圳、珠江口西岸三大都市圈常住人口超8000萬人,佔廣東五大都市圈總量的約75%。深中通道的建成通車,將直接或間接讓超七成都市圈居民從中受益。深中通道開通後,大灣區城市間“公交化”趨勢明顯,僅深中間開通的公交車,每天客流量都超萬人,成為聯通大灣區城市群的重要交通紐帶。深圳前海同步開通了兩條深中跨市定制公交專線,從前海夢工場北區出發,直達中山博覽中心和中山國際人才港。大前海範圍內的優質商圈也為中山、江門等珠江西岸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多元的旅游休閒娛樂消費選擇。

  交通要道的通車往往伴隨着人流量的快速增長,各地如何利用深中通道帶來的機遇,加強在科技創新、産業發展、文化旅游、人才交流等方面的合作,接住這“潑天的流量”呢?文旅成為“破題”關鍵。中山、江門等地適時推出非遺文化、嶺南田園、粵食美味等特色文旅路線,迎來了經深中通道而來的龐大客群。深中通道開通後的首個周末,孫中山故居紀念館(含楊殷故居展示區、辛亥革命公園)接待游客量達16.85萬人次,與上一個周末相比大增9倍多。其中,孫中山故居紀念館7月6日觀眾量達8.4萬人次,創歷年單日接待游客量的最高紀錄。深中通道連接區的深圳寶安區與中山翠亨新區也加強文旅領域合作對接,推出“一程多站”精品旅游線路,重點推介甲岸村、崖口村等“尋味之旅”,共同開發文旅項目,塑造區域品牌。不少旅行社推出的深中通道周邊游等旅游項目,訂單已翻幾倍,甚至“整個7月沒有休息過一天,都是滿負荷狀態,有時候還要互借旅游大巴”。

  從交通的互聯互通,到産業、文化的交融互通,珠江兩岸都市圈在經濟不斷融合的同時,城市之間的軟對接也不斷完善。珠江西岸的江門是知名僑鄉,有遍佈世界的530多萬江門籍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每年辦理涉外社會法律公共服務事項多達3萬多件。深圳國際仲裁院成立的江門中心,辦案數量已超558宗,標的額近70億元。江門和祖籍江門的海內外華僑華人,可以在“家門口”享受到高效便捷的仲裁服務;更多僑資、外資企業也能夠享受到更專業和國際化的企業仲裁服務,可以放心投資江門。“用世界的規則,做世界的生意。”深圳國際仲裁院院長劉曉春&&,要以世界一流的國際仲裁專業資源服務“深圳研發+江門製造”的深江經濟合作,將僑務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凝聚起更多建設新僑都的力量。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