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通訊社主管

首頁 >> 正文

“水火風光儲”多元化發展 國能廣西迸發新能量
2024-08-05 記者 黃浩銘 來源:經濟參考報

  近年來,國家能源集團廣西電力有限公司(下稱“國能廣西”)持續夯實電力保供基礎,大力開發新能源,穩步推進儲能項目建設,全面打造“水火風光儲”多元化、清潔化發展格局,推動轉型升級,加速綠色發展,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堅強有力的能源保障。

  當好能源保供“壓艙石”

  盛夏,走進國能廣投北海發電有限公司(下稱“國能北海”)電廠一期項目的集中控制室,溫度、壓力、轉速等參數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通過這些參數,工作人員可以隨時了解汽輪機的運行狀態。

  “目前公司有兩台100萬千瓦的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每台機組一小時可以發電約100萬度。”國能北海運行部值長趙卓介紹,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能夠實現二次循環再熱,設計供電煤耗262.89克每千瓦時,發電效率達到國際燃煤機組先進水平。

  2023年,國能北海發電量91.55億千瓦時,利用小時數5175.18小時,並通過跨區域電網輸送至廣東、海南,有效緩解了區域電力緊張的局面。

  在位於廣西橫州市的國能南寧發電有限公司(下稱“國能南寧”),擁有兩台66萬千瓦國産超臨界燃煤發電供熱機組,自投産以來,已累計完成發電量超629.12億千瓦時,成為支撐南寧的大型骨幹電源。

  “通過使用鍋爐AI大數據燃燒優化系統,進行精準建模,獲得綜合最優的控制策略,可提升鍋爐效率0.3%至0.5%,增強系統的能源利用效率。”國能南寧運行技術人員馬艷明説。

  國能柳州發電有限公司(下稱“國能柳州”)則依託現有兩台35萬千瓦熱電聯産單系列機組,為柳州市工業發展提供重要能源支撐。

  從熱電聯産單系列機組到超超臨界二次再熱機組,從35萬千瓦到1000萬千瓦,國能廣西不斷提升裝備水平,提高發電效率,保證電力穩定生産。

  “電力保障供應是我們的責任,特別是電力短缺的時候,成本很高,我們會努力保障社會的用電需求。”國能廣西生産管理部工作人員説。

  爭做綠色發展“排頭兵”

  在梧州市藤縣,一座座白色“大風車”聳入雲霄,一片片光伏板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它們源源不斷地將太陽能、風能轉化為清潔能源,輸送到工廠、居民區、醫院等。國能廣西正在藤縣打造百萬千瓦級能源基地。

  “項目總裝機容量規劃160萬千瓦,風電規劃110萬千瓦,光伏50萬千瓦。”藤縣東黎項目經理唐小林介紹,全部投産後,預計年發電量27億千瓦時,為當地帶來21萬千瓦時清潔能源,可以節約標煤約86萬噸,減少碳排放210萬噸。

  國能永福發電有限公司(下稱“國能永福”)則依託“傳統火電+新能源”聯營,扭轉公司發展困境,實現轉型發展。公司利用灰場、屋頂、車棚等閒置地佈置光伏板,通過地面集中式、水面漂浮式、屋頂等多種光伏形式,採用分散佈置就地集中並網的形式與永福電廠整合送出電力。國能永福堡裏風電場於今年年初投産發電。

  “目前,‘風光火’多能互補電源項目已實現並網發電,儲能項目計劃今年8月開工建設,建成後總裝機規模將超過120萬千瓦。”國能永福黨委書記、董事長胡祖培介紹,通過“傳統火電+新能源”的多種能源資源整合,有效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賦能綠色發展。

  “水光互補”作為清潔能源産業領域的一項關鍵技術,在水力發電與光伏發電的優劣勢平衡中相互補位。

  旺村水電站水光互補項目將光伏發電與水電站相結合,利用壩區的閒置建築空地,規劃出一片佔地面積約155畝的“綠色海洋”,實現光伏與水電站整合送出實現“水光互補”。“與同等規模的火電相比,該項目每年可節約標煤約0.3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88.2噸。”項目相關負責人説。

  近年來,國能廣西大力發展風電、水電和光伏項目,在廣西沿海和山地建設了多座風電場和光伏電站,開發並運營了多座水電站,年發電量顯著增長。

  國能南寧結合自身優勢主動作為,2018年開展白泥替代石灰石脫硫研究,實現白泥100%替代石灰石用於煙氣脫硫,累計綜合利用固廢白泥74.4萬噸,實現變廢為寶。

  “我們將強化轉型發展,不斷開創綠色發展新局面,力爭今年年底新能源投産突破200萬千瓦,‘十四五末’裝機總規模突破1000萬千瓦。”國能廣西總經理方剛説。

  此外,火電廠安裝先進的脫硫、脫硝和除塵設備;水電站注重生態環境保護;風電和光伏電站建設過程中,嚴格執行環評要求,注重保護當地生態,同步助力國能廣西大步向“綠”發展。

  勇當科技創新“先行者”

  在國能南寧的安全體驗區,模擬觸電體驗、VR安全科普、模擬滅火器體驗、安全防護用品操作展示等設備一應俱全。“通過高科技的賦能,可以讓施工現場感知更透徹,加強安全風險防範,有效提升員工安全風險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該公司安全環保監察部門李彬科説。

  國能北海建立了智慧工地管理&&,將數字化、5G移動通信、物聯網、三維等技術應用於工程建設以及項目管理全過程,實現全廠5G覆蓋、塔機監控、AI違章抓拍、AI廣播聯動等120多項功能。“智慧工地管理&&對工地現場的‘人、機、料、法、環’各要素全方位、實時、智能的監控、管理和信息共享,規範現場作業行為,變被動‘監督’為主動‘監控’。”該公司工程技術部信息主管韓奎説,2023年12月至今,累計抓拍到2000多起違章,並及時完成了整改,有效防範工地安全事故發生。

  國能柳州兩台機組2016年下半年投産以來,截至目前連續2800多天實現安全生産。該公司運行部主任何玉峰説,公司成立創新創效工作室,加強多項專利研究和應用,利用科技化手段,嚴格落實兩個清單、安全生産的雙控機制,定期開展風險隱患的管控和隱患的排查治理,成立11個專業組,定期開展安全穩定運行評估和各類應急演練,提高應急處置能力。其中#2機組連續安全穩定運行573天,《輔機單列供熱機組長周期並網運行超570天》獲2024年全國電力行業設備管理創新成果一等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未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經濟參考報》社有限責任公司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備1803954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