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海南農墾:66年老國企改革謀新生
拆藩籬 卸包袱 強産業
2018-10-15 作者: 記者 羅江 李志勇 陳碧琪 海口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這輪改革前,我對自己的身份定位感到迷茫,不知道算是政府人員還是企業員工。”海南農墾西培農場公司高管譚意香説。

  2015年底,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揭幕,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成立,原海南省農墾總局的實體地位被取消。這家擁有60余年歷史的老國企從政社企混合實體向完全市場主體轉變。

在海南農墾三亞南濱農場落地的國家南繁生物育種專區。資料照片

  近三年來,海南農墾基本完成墾區集團化、農場企業化、社會管理職能屬地化等關鍵領域改革,連續三次在農業農村部組織的量化考核中排名第一。改革紅利充分釋放,2017年,海南農墾實現總營收225億元,總利潤4.62億元,較改革前的2015年大幅增盈約17億元。

  從“政企不分”到“轉身下海” 幹部摘“官帽”扛指標

  自1952年成立以來,海南農墾就肩負著保障國家重要戰略資源橡膠的使命。在計劃經濟時代,海南農墾對當地GDP貢獻率一度超過30%。然而,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政企社不分的體制機制藩籬日益凸顯,坐擁全省五分之一土地、九分之一人口的海南農墾陷入長期虧損。

  下屬場處級單位一度多達150多個,處級、科級幹部數千名……長期以來,政企不分的海南農墾體制機制弊病凸顯,發展舉步維艱。2008年,海南農墾邁出實質性改革步伐,但實現農墾總局和農墾集團“兩塊牌子、兩套人馬”後,“兩張皮”相互掣肘,資源難以整合。

  “行政化的管理下,農場自主經營權被總局收得緊緊地,從上項目到招人才都被嚴格限制。農場場長相當于處級幹部,部門負責人相當于科級幹部。幹部由上級任命、對上級負責,在企業盈利方面的責任反而弱化,缺乏在市場‘游泳’的能力。”海南農墾一名退休幹部坦言。

  2015年底,新一輪改革啟動,原海南省農墾總局的實體地位被取消,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成立。海南省委副書記、深化海南農墾管理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組長李軍介紹,至此,海南農墾單位性質從政社企混合實體向完全市場主體轉變;管理體制從行政隸屬向以資本為紐帶的母子公司轉變;運作機制從行政指令向法人治理轉變。

海南省農墾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部大樓。資料照片

  農場企業化同步推進,38家農場轉企改制成立27家農場企業和4家産業集團,成為自主經營的獨立市場主體,政府管理職能隨之剝離。以東昌農場為例,農場機關17個科室整合為6個公司職能部門,實現瘦身健骨。

  “20多家涉及旅遊和地産的下屬企業重組為海墾實業集團,解決了企業機構臃腫等問題。”海墾實業集團副總裁盧致洲介紹,過去20多家公司僅管理層就有400多人,整合重組的實業集團只剩80多個,整合後每年管理運營費用減少1500萬元。

  “官帽”沒了,農場幹部轉身“下海”。針對農場公司制定的25大項、數百小項考核指標緊緊圍繞盈利目標,肩扛指標的經營人員有了“等不起”的緊迫感。部分農場幹部感慨:擔子重了、方向明瞭,天天盯著指標幹。“一張報紙一包煙,悠閒優哉過一天”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現代企業制度下,“幹多幹少一個樣”的局面被扭轉。農場場長變身二級企業董事長,憑業績領薪酬,績效從零元到50萬元不等。改革後,紅明農場公司董事長王波月收入翻了一番,突破1萬元,去年因帶領公司扭虧為盈,還拿到6萬元績效獎。“打破大鍋飯大家熱情高漲,見面不再聊級別,比的是誰家經營效益好。”

  海南農墾控股集團人力資源部副部長李健説,改革後騰出數百個管理崗位大方引才,人才選拔不再論資排輩,企業高管帶目標、帶措施競聘上崗。

  2016年以來,海南農墾前所未有地在全國范圍內開展3次大規模公開招聘,聘用包括二級企業總裁、中層管理人員在內的170余人。通過公開競聘,東昌農場公司選拔出全墾區最年輕的“80後”總經理麥全法。他憑著“腦子活、點子多、敢想敢幹”贏得職工信任,就任當年力推改革,使農場減虧743萬元。

  從“什麼都管”到“卸下包袱” 農場輕裝上陣

  走進海南農墾西聯農場場部,倣佛回到上世紀80年代的小城鎮,昔日“農場辦社會”的印記隨處可見:水廠、電廠、幼兒園、醫院、派出所等“五臟俱全”。

  這是海南農墾長期背負沉重社會負擔的一個縮影:大大小小100多項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職能“一肩挑”,公安、醫療、教育、環衛等機構一應俱全。“社企不分”一度導致許多國有農場資金運轉困難、負債率高企。

  什麼都管卻什麼都管不好,幹部勞心費力,群眾滿心怨氣。西聯農場公司董事長何傳經介紹,2005年海南天然橡膠産業集團(下稱“海膠集團”)成立後,剝離了農場12萬畝橡膠優質資産,農場盈利乏力還得背負社會包袱。小到計劃生育、大到小城鎮建設,都得農場出錢出人幹。2014年社會管理支出3500多萬元,資金缺口500多萬元。

  隨著社會職能屬地化改革的推進,海南農墾辦社會職能向地方轉移。墾區直屬醫院和農場醫療衛生機構、公安及從事協警工作的保安人員、水庫安全、住房公積金以及農場所屬公辦學前教育機構全數移交地方管理。

  近3萬名在職和退休人員移交後,人員工資、養老金等大幅增長,與地方基本持平。1.9萬名教師工資收入提高一倍以上,墾區納入屬地醫療保險,住院醫療費報銷從原農場統籌的封頂1.2萬元提高到25萬元。

  原南濱農場退休幹部鄭有幹對此深有感觸:因原先農場未足額繳納社保甚至斷保,退休後他每月到手退休金只有300多元。移交後,退休金上漲到3000多元。僅在原南濱農場,像他這樣的退休幹部就有200多人。

  海南還因地制宜創造性地設“居”,政府通過委託授權或購買服務方式承接原農場上百項社會職能。目前海南已全面完成農場設“居”工作,83個“居”共接收原農場從事社會職能工作人員近3000人。

  農業農村部農墾局副局長彭劍良説,“居”的設置有效解決了制約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中存在的編制、人員、經費等問題,減輕企業負擔、節約行政成本、方便墾區群眾。

  八一總場公司董事長羅永華介紹,儋州市在該公司轄區內設了9個“居”,原八一總場承擔的60多種163小項社會職能一並移交,2017年公司管理費用同比減少1778萬元。輕裝上陣的八一總場去年扭虧3211萬元,實現凈利潤1035萬元。“虧損大戶一躍成為盈利標兵,卸掉包袱的農場終于像個企業了!”

  烏石農場公司職工張勤美説:“過去辦事得到農場機關一個個科室簽字蓋章,要是人不在還得耽誤。設‘居’後辦事更方便了,直接提供一站式服務。”屯昌縣設立5個“居”後,農場受理事項、辦結事項增幅較此前同期分別超過100%、200%,辦結率從60%提高至99.4%。

  今年7月,在全國農墾國有農場辦社會職能改革等工作2018年度年中期量化考核中,海南農墾居榜首。農業農村部評價“海南農墾改革為全國樹立了一個標桿”。

  從“家底不清”到管理有序 激活土地價值

  1041萬畝土地是海南農墾最寶貴的生産資料,也是各方利益爭奪的焦點。屯昌縣委書記田志強給出了一組數據:屯昌縣內墾區土地面積佔比約40%,但2016年墾區GDP佔全縣比重卻不足10%。這説明農場土地資源價值未充分釋放,“捧著金飯碗”過窮日子。

  海南農墾各農場分散在全省各個市縣,與地方農村犬牙交錯。未確權地、爭議地、被佔地等“三類地”問題突出。僅原紅明農場就與周邊168個村莊存在8000多畝土地的權屬糾紛。海南省上一輪農村土地確權後,墾區仍有150萬畝土地未確權。

  摸清土地家底,成為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的重要任務。海南農墾聯合國土、農業部門推進墾區“三類地”確權和調處,根據土地使用歷史和現狀確定土地權屬,調處一宗、登記一宗、發證一宗。

  “針對相鄰土地權利人拒絕履行指界簽章手續,有關部門採取強制性措施。靠近村莊土地的邊緣地如果是村民長期使用,同時存在村莊地少人多情況,農場也酌情讓利,維護場地關係。”東興農場公司經營管理部部長謝明説。

  目前,海南農墾土地權籍調查面積999.32萬畝,佔土地總面積的96%,登記發證面積990.48萬畝,登記發證率95.12%,位居全國墾區前列。收回私墾私佔土地約60萬畝,其中30萬畝農業用地將作為生活保障田,優先用于安置約4.4萬名無地少地困難職工。

  大量“賬外地”被收回,嶺門農場公司所有在崗無地職工每人獲得安置10畝基本田。職工曾祥全通過“土地換就業”下崗後種起聖女果,年純收入突破20萬元。“守著一年幾千元的社保補貼,不如免地租種水果實惠。”

  租金過低、租期過長、面積過大的“三過”現象是農場土地經營管理的另一大頑疾。海南農墾控股集團農場事務部部長王綏文介紹,過去有的農場土地租金每年每畝最低只有一二十元,租期長的達到70年,甚至無限期。職工承包地多寡不均,原紅明農場有個職工承包了1800畝土地,有的職工只能租到兩三畝。

  在全面深化農墾改革中,全國僅有5個墾區選擇改革完善職工承包租賃經營管理制度試點,堪稱改革中的“硬骨頭”。2016年7月起,海南農墾控股集團分兩批在所有農場推廣農用地清理規范工作,建立階梯地價、換補簽承包合同。

  規范清理後土地收入大幅提升,2016年,半數以上農場僅憑租金收益就扭虧為盈。“農場有一處1012畝的荔枝園因面積過大,根據新規要換簽合同。”紅明農場公司董事長王波説,這塊土地實行每畝205元至410元共5級階梯地價,換簽協議後增加收入約21萬元。公司通過換補簽合同,每年土地租金增加462萬元。

  土地規范清理有力維護了國有土地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企業和職工的利益。墾區農用地地價由前三年平均每畝每年67元提高到135元,漲幅達101%。從今年開始,可實現土地租金年收入2.2億元,較前三年平均收入增加1.46億元,增幅達213%。

  沉睡的資源被盤活,藍洋農場公司利用清理收回的1300畝土地,成功“聯姻”兩家外來企業合作開發項目,預計增加土地收益150萬元以上。東昌農場公司3555畝農用地資本化方案獲批後,公司由資不抵債變成正資産,具備了融資發展産業的能力。

  “我們將具有開發價值的農用地通過量化資産登記入賬,從而將企業的資源形態轉變為資産形態。”海南農墾控股集團總經理王業僑説,“這樣不僅解決了企業資産量不明的問題,也為企業發展産業、進行項目招商提供産權清晰的土地資源,增強了企業融資能力,優化了企業的資産結構。”

  從“一膠獨大”到“八八”戰略 多元産業藍圖初繪

  因膠而生,因膠而興。自誕生之日起,海南農墾的命運就與橡膠緊密相連。幾代農墾人經過30年艱苦創業,實現了北緯17度以北大面積植膠的奇跡,突破了西方對我國的戰略資源封鎖,建成中國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産基地。

  長期以來,橡膠産業營收佔總營收約90%,海南農墾多年來一直未走出“砍了再種,種了再砍”的怪圈。天然橡膠價格連年低迷,海南農墾橡膠生産成本長期倒挂,每生産1噸幹膠一度要倒賠五六千元,“一膠獨大”獨木難支。

  海膠集團中建分公司的膠工雷金翔告訴記者:“價格最低時6兩1杯的膠水只能賣到0.75元,還不如1瓶礦泉水值錢。”

  因膠而困,因膠而變。橡膠主業不能丟,唯有“內穩外拓”兼顧保供給、謀發展。作為海南農墾的“長子”,海膠集團近年來淘汰落後膠園,高標準推進200萬畝核心膠園建設;調整橡膠加工布局,將87家橡膠加工廠整合為13家加工分公司實現集約化、規模化生産,目前加工年産能已超32萬噸,橡膠加工成本同比下降7.96%。

  海膠集團有關負責人介紹,集團還在雲南成立子公司和加工廠,實現對12萬噸橡膠資源的控制;將橡膠産業重心向橡膠高産區轉移,到自然條件更好、産量更高、土地和勞動力更便宜的寮國、緬甸等國家種植橡膠,轉移産能。

  該集團還以資本、技術為紐帶,進行橡膠園、加工廠及乳膠企業合作並購,目前已通過全資、控股、參股等形式參與10余家境外公司經營。從今年起,海南農墾天然橡膠控制量每年超過240萬噸,成為全球植膠面積最大的企業。

  “一膠獨大”困境正在破解,海南農墾同時推進資源整合,布局特色産業。在海南農墾,胡椒、芒果、茶業等具有獨特優勢的産業處于規模小、經營分散、産業鏈短的狀態。

  在新一輪海南農墾改革中,海南提出海南農墾産業發展“八八”戰略,重點發展天然橡膠、南繁育種、熱帶水果等八大産業,加快建設桂林洋國家熱帶農業公園、南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園等八大園區,用3年至5年時間發展成為熱帶農業王牌産業的主力軍,熱帶特色農業的排頭兵。

  根據市場和産業發展需求,海南農墾大刀闊斧地資産重組。海南農墾控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楊思濤介紹,三年來,整合重組産業相近、行業相關、主業相同的企業,陸續成立果業、茶業、胡椒、畜牧、實業等專業化公司,形成“專業化運營、集團化管控、一體化運作”的營運格局,實現從單一、分散生産經營環節向全産業鏈、價值鏈經營。

  “白馬嶺茶廠過去做低端的紅碎茶,主要供應島內的茶店,每年大量賣不出去的茶業低價處理得論麻袋賣。重組前年年講控制虧損,不敢想盈利。”海南農墾茶業集團白馬嶺茶廠廠長范思斌説,2016年茶業集團成立後,整合了墾區2萬多畝茶業生産基地,年産茶葉500余噸,同年實現凈利潤657萬元,同比增長超12倍。

  2005年以來,隨著海膠集團的成立和上市,各農場一度面臨産業“空心化”。海南農墾控股集團總經理王業僑介紹,在此輪農場轉企改制過程中,産業稟賦和基礎較好的農場單獨改制成公司;與園區建設相結合,將農場改制成園區建設主體運營公司;與産業集團發展相結合,按産業集團需要推進農場改制並劃歸産業集團管理。

  各農場圍繞資源稟賦和産業特點,謀劃熱帶特色種養項目、共用農莊、生態旅遊等特色項目,整合資源,做專做強。紅明農場利用規模優勢打響“紅明紅”荔枝品牌,2017年公司實現總産值8億元,荔枝上下遊全産業鏈産值就達5.1億元。今年,該公司打造了海南農墾首個共用農莊,5月進入荔枝採摘季後,每逢周末農場周邊酒店客房爆滿,餐館生意火爆,釋放了“一業興百業旺”的效應。

  2017年,海南農墾下屬農場公司首次全部盈利,2016年虧損嚴重的八一、南金、烏石農場公司凈利潤分別增長190%、120%、120%,成為海南省鄉村振興戰略的先行軍。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長三角競跑“智能制造”提質增效

長三角競跑“智能制造”提質增效

記者近日走訪長三角部分制造業企業發現,很多企業開展了“智能制造”,推動效率品質提升,帶動平均收入水準增加,促進用工結構改變,不斷增強整體競爭力。

·企業“砸錢”長租公寓 不計成本搶先機

兩大展會齊現中企力量

兩大展會齊現中企力量

首屆進博會奏響了中國進一步擴大開放、促進互利共贏的時代強音,第十二屆珠海航展則以“陸海空天電”全領域大國重器的集體亮相驚艷世界。

·一紙廣告刮起生産資料改革“春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