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高端智能産業大規模“西進”
2018-08-27 作者: 來源: 經濟參考報

  編者按 當下,中國制造業正在大規模推進産業結構調整,向高端智造領域高歌猛進。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腹地,川渝地區正在成為推動我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新引擎。與此同時,高科技企業的集體“西進”,使得智能産業的版圖也開始向西部地區延伸。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與實體經濟的深度整合,不僅支撐了川渝地區經濟的持續增長,同時也為全國經濟轉型升級開辟了廣闊空間。

  8月20日,《經濟參考報·高端智造》推出了《長三角創新驅動培育全球先進制造集群》的深度報道,對長江經濟帶的“龍頭”長三角地區如何積極培育全球先進制造集群作了詳細解讀,本期則對川渝地區的産業智能化轉型進行了跟蹤報道。

  重慶:“智能+”啟動經濟新動能

  記者 何宗渝 黃興 趙宇飛 張千千/重慶報道

  可直接在空氣中作畫的3D列印筆,配合超低溫專屬列印耗材,讓“神筆馬良”童話故事成為現實;患者吞入膠囊內鏡機器人後,可拍攝超5萬張消化道的實時圖片供醫生診斷,8小時後隨人體代謝排出體外;連接手機的墻體透視儀,可清晰定位墻體內的管線、異物,讓工程改造和家裝翻新不再苦惱……

  8月23日至25日,首屆中國國際智能産業博覽會(簡稱智博會)在重慶舉行,一大波“黑科技”精彩亮相。事實上,作為中國西部地區的經濟中心,以及國內重要的制造業基地,重慶早就開始謀劃發展數字經濟和智能産業,著力為傳統産業注入“智能因子”。

  推動傳統産業“蝶變”

  以自身雄厚的工業基礎為支撐,重慶正大力實施以智能化為引領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力圖通過“修內功”和“引外力”,推動傳統産業“蝶變”。

  汽車産業是重慶工業的“壓艙石”。受行業增速趨緩、市場競爭加劇影響,今年以來,一些汽車企業的産銷量出現了一定下滑,但重慶汽車産業的“龍頭”企業長安汽車,卻憑借持續多年高強度的研發投入,逐步在智能汽車領域展現出自己的優勢。

  “目前,長安汽車已經積累了100余項智能化技術,60余項智能化功能在量産車型上搭載。”長安汽車智能化研究院智能駕駛所副所長梁鋒華介紹説,未來十年,長安汽車將組建超過2000人的智能化研發團隊,聚焦智能化發展。

  電子制造業是重慶的另一大支柱産業,雖然近年來重慶電子産業規模快速增長,不過産品品質和附加值相對較低,核心技術和部件缺失一直是“痛點”。同時,面對人才匱乏、研發薄弱等短板,引進“外力”成為有效途徑。

  前不久,紫光集團與重慶市政府簽署合作協議,擬投資600億元在重慶建設數字電視晶片、紫光雲服務總部及研發中心、移動智能終端晶片設計、工業4.0智能工廠、積體電路總部基地和高端晶片制造基地等。這不僅是重慶有史以來最大的工業投資項目,也必將為重慶産業轉型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對此,業界人士表示,重慶乃至西部地區傳統産業與新興智能技術的融合創新,有助于推動“工業制造”向“工業智造”邁進,助力傳統産業“蝶變”。

  智能化改造提檔加速

  被譽為“制造業皇冠頂端的明珠”的機器人産業,也成為重慶在“智能化”道路上的重要布局。

  在位于重慶的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海裝風電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裝)的車間,一臺智能機器人正揮舞“手臂”為風電機組的偏航軸承擰緊螺栓。這項看似“簡單”的工序,以往需要2個人花2小時才能擰完100多顆螺栓,現在只需40分鐘即可完成。

  “這臺智能機器人具備自動識別、智能判斷的能力,可用鐳射識別、校準每一枚螺栓的位置,而且擰緊每一顆螺栓的力度都有記錄可查詢。”中國海裝研究院副院長董曄弘説。

  與中國海裝類似,重慶許多企業都嘗到了智能化的“甜頭”。重慶渝豐電線電纜公司近年來持續加大智能化研發投入,研發的網絡神經電纜廣泛應用于新能源汽車乃至核電裝備,在國際市場備受青睞。

  不僅如此,重慶傳統産業的智能化改造也在提檔加速。重慶筆記型電腦、汽車、摩托車等傳統制造業發達,但生産效率相對不高。為推動傳統制造業邁向數字化、智能化,重慶已對200多家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生産效率平均提高33%,産品不良品率平均降低22%。預計今年重慶還將實施100個“機器換人”項目,推動5個智能工廠和50個數字化車間建設。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易小光説,重慶推動智能化與制造業的有機融合,對其未來發展有著不同于其他城市的特殊意義。“一方面可催生很多新産業,另一方面能通過這條路徑促進現有産業轉型升級。”

  智能産業版圖向西部延伸

  據悉,首屆智博會吸引了微軟、谷歌、西門子、甲骨文、阿里巴巴、騰訊、華為等來自世界各國的知名企業參展,並推出了3萬平方米的智慧體驗廣場,模擬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家庭等應用場景。

  事實上,智能元素如此集中地展示,在中國西部地區實屬罕見。之前,這片佔中國國土面積三分之二的廣袤區域,由于開發開放較晚,産業層次較為落後,甚至曾被視為“智能産業的荒漠”。

  近年來,不只是重慶,四川、貴州等西部省份的智能化腳步也在不斷加快。

  四川省推出《“互聯網+四川制造”實施方案》,計劃到2020年,培育10個全國領先、行業主導的互聯網工業平臺;培育100家以上“互聯網+”協同制造標桿企業,建成1000家以上智能工廠(車間)。

  貴州省則推出以大數據為引領的“十三五”電子資訊産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20年,智能終端産品制造産值要達到1000億元,積體電路産值達到250億元,軟件和資訊服務業收入500億元。

  與此同時,高科技企業也開始集體“西進”。

  今年1月,阿里巴巴與重慶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中西部區域總部落戶重慶,並將利用雲計算、人工智慧等前沿技術打造“智能重慶”,提升重慶在交通出行、農業技術、制造業轉型等多個方面的智能化水準。

  此前,另外兩家互聯網巨頭騰訊、百度也來到這片此前較少涉足的地區,依托自身的數據資源、雲計算大數據能力,與重慶市圍繞智能産業發展、無人駕駛共用汽車等領域展開合作。

  不僅如此,三大互聯網巨頭還同時落戶成都、西安、貴陽等西部城市,推動“互聯網+”與當地各行各業的融合發展,促進當地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智能産業的發展。

  “如今,中國智能産業的版圖正在向西部地區延伸。”易小光説,智博會長期落戶重慶,將為中國西部地區帶來更多的智能元素,為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四川:搶佔數字經濟發展制高點

  記者 袁波 陳健/成都報道

  地處長江上游的四川,是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也是長江經濟帶和絲綢之路經濟帶聯動發展的戰略紐帶。近年來,圍繞智能制造、軍民融合等重點方向,四川省突破了一批核心關鍵技術,並大力推進新一代人工智慧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開始積極搶佔數字經濟發展的制高點。

  構建“5+1”産業體係

  8月23日, 四川省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四川省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實施方案》,提出力爭到2020年,在人工智慧基礎研究、關鍵技術、重點産品、行業示范應用和産業發展等方面取得重要進展,人工智慧核心産業規模超500億元,帶動相關産業規模3000億元以上,促進四川人工智慧産業進入全國先進行列。

  為此,四川省將實施核心技術攻關工程,組織實施新一代人工智慧重大科技專項,建立開放協同的人工智慧科技創新體係,圍繞人工智慧基礎理論、關鍵共性技術和核心軟硬體技術開展攻關,力爭在自動推理、機器學習、大數據智能等為代表的基礎研究和關鍵技術領域取得重要突破和進展。

  而在此前,四川已決定著力構建以電子資訊、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産業和數字經濟為主體的“5+1”現代産業體係,推動四川高品質發展。

  四川省經信委主任陳新有説,構建具有四川特色優勢的“5+1”現代産業體係,是四川推動高品質發展的重要部署。其中,“5”就是電子資訊、裝備制造、食品飲料、先進材料、能源化工5個萬億級支柱産業,這是四川現代産業體係的主體支撐;“1”就是數字經濟。

  “四川這些産業的基礎雄厚、優勢突出、規模較大。”陳新有説,以電子資訊産業為例,最有可能率先突破萬億元大關,四川將重點聚焦新型顯示、積體電路、網絡安全等重點領域,培育5G、智能穿戴設備等一批發展潛力巨大的産業,加快建設全球重要的電子資訊産業基地。

  四川是我國裝備制造業大省。四川將重點抓好航空與燃機、軌道交通、節能環保裝備、智能制造等高端領域,著力推動汽車産業提檔升級,加快建設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端裝備制造基地。

  陳新有表示,數字經濟具有很強的滲透性和融合性,是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催化劑”和“加速器”,具有新動能導入、新優勢培育的強大功能。目前,四川數字經濟規模已經超過1萬億元,並且保持高速增長態勢,四川將進一步推動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融合發展。

  下一步,四川將加強産業前沿關鍵技術攻關,尤其是加強國外“卡脖子”相關技術突破。到2022年,預計四川5個萬億級産業的總規模將超過6.2萬億元,數字經濟規模將突破2萬億元。

  調整産業結構與發展方式

  作為長江經濟帶的戰略腹地和重要增長極,四川省正在積極調整産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長江之頭的第一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宜賓臨港經濟技術開發區堅持高標準起步,目前積極布局軌道交通、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車、新材料和通用航空等五大新興制造業,已引進138家智能終端企業,預計年內投産企業可達80家、産值達450億元,全面達産後手機年産量將達2.2億部、智能終端産品年産量達3.3億部,産值超過2000億元。

  《四川省長江經濟帶發展實施規劃》對強化長江上游生態屏障、著力構建綜合立體交通走廊等多個方面作出了係統安排。依托長江“黃金水道”的獨特作用,四川第一大港瀘州港目前已建成6個3000噸級直立框架式泊位,堆場面積近40萬平方米,在長江上游港口中率先實現集裝箱鐵水聯運“無縫銜接”。

  瀘州市經信委副主任梅勇説,探索綠色發展新模式,對資源環境依賴較重的産業要逐步“退出去”,對資源環境較友好的新興産業則要大力“引進來”。近年來,瀘州推進産業轉型升級,航空航太、智能終端、大數據等新興産業從無到有,第三産業佔GDP比重提高到35.2%。

  此外,成都也有大動作。7月10日,《成都市高品質現代化産業體係建設改革攻堅計劃》正式公布,提出將加快構建先進制造業、新興服務業和新經濟為支撐的現代化開放型産業體係,提出要以電子資訊、裝備制造、醫藥健康、新型材料和綠色食品五大産業為重點,到2020年,建成電子資訊萬億級産業,培育裝備制造、醫藥健康萬億級産業。

  “推動高品質發展是落實新發展理念的首要任務。現代化産業體係是經濟高品質發展的核心支撐和關鍵所在。”成都市發展改革委主任楊羽表示。

  放眼全省,《中共四川省委關于全面推動高品質發展的決定》日前發布,明確對內形成“一幹多支、五區協同”區域協調發展格局,對外形成“四向拓展、全域開放”立體全面開放格局,奠定經濟強省堅實基礎。四川將重點支援成都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壯大區域發展重要支點,高水準建設中國(四川)自由貿易試驗區,解決生態環境突出問題。

  推動長江經濟帶省域聯動

  四川也是推進長江經濟帶與絲綢之路經濟帶聯動發展的重要依托,與沿邊省份在産業結構、技術優勢、資源優勢和交通網絡布局上,具有明顯的互補性和聯合發展的巨大潛力。從四川的實際來看,發揮成渝城市群“雙引擎”帶動作用和支撐作用,有助于推進資源整合與一體化發展。

  今年6月7日,《重慶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在重慶簽署。根據行動計劃,未來五年,川渝兩地將從推動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推動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推動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推動區域創新能力提升、推動産業協作共興等9個方面深化合作,共築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努力把成渝城市群建成創新發展、綠色發展示范區和引領帶動西部地區開放開發核心增長極。

  其中,生態環境聯防聯控聯治是深化合作的重中之重。加強跨界河流聯防聯控聯治,重點將探索建立河流監測資訊共用機制,開展流域污染治理省際合作試點等。協同保護秦巴山區、三峽庫區生態,兩地將重點強化長江、嘉陵江、渠江等江河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建設等。

  産業協作共興方面,兩地著重延續和創新。繼續深化川渝汽車、摩托車産業合作的同時,兩地將協同推進電子資訊産業核心器件、積體電路、信息安全、新型顯示等領域關鍵技術攻關與高端産品制造應用,共同建設西部人工智慧産業高地。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盛毅表示,成都和重慶合作前景廣闊,在汽車、裝備制造、醫藥、白酒等都有望培育成世界級産業集群。

  值得一提的是,四川還與雲南、貴州、重慶等省市共同商議建立長江經濟帶環保産業協同發展合作機制,實現公平開放透明的環保産業市場一體化,共同推進長江經濟帶環保産業的發展和繁榮。其中,四川和貴州、雲南出資2億元設立赤水河流域水環境橫向補償資金,保護長江生態環境。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景區各自為政難成合力 三峽遊吃老本直“掉粉”

景區各自為政難成合力 三峽遊吃老本直“掉粉”

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三峽遊産品單一、文化內涵缺乏、無序競爭突出、行政分割導致整體規劃滯後,整體發展難以跟上消費升級的新變化。

·企業“過橋”貸款存“落水”隱憂

央企重組布局漸浮水面

央企重組布局漸浮水面

今年央企領導層的調整力度和密度都是空前的。截至目前,今年已有至少42家央企進行了176位領導人員職位調整。

·地方國企混改擴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