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庫布其成全球荒漠化防治樣本
2018-08-02 作者: 記者 高偉/鄂爾多斯報道 來源: 經濟參考報

  庫布其沙漠位于內蒙古鄂爾多斯北部邊緣、黃河南岸,主要分布在杭錦旗、達拉特旗,總面積1.86萬平方公里,是我國第七大沙漠。近年來,庫布其沙漠區域生態環境明顯改善,生態資源逐步恢復,治理面積達6000多平方公里,綠化面積達3200多平方公里,三分之一的沙漠得到治理,實現了由“沙逼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創造了大漠變綠洲的奇跡。

  庫布其沙漠也因此成為世界上唯一被整體治理的沙漠,被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確定為“全球沙漠生態經濟示范區”。其綜合治理模式也受到國際社會的認可,被巴黎氣候大會評為“中國樣本”。

  幾十年持續修復生態

  對庫布其沙患,鄂爾多斯自五十年代便提出“禁止開荒,保護牧場”。進入新世紀以來,提出了“綠色大市、畜牧業強市”的目標。為此,鄂爾多斯出臺了“三區”規劃、禁休輪牧、生態治理獎補機制等政策措施,是林業建設歷史上投資大、速度快、成效好,農牧民得實惠多,發展引人注目的高速發展時期。

  原杭錦旗阿門其日格公社在庫布其沙漠和烏審旗毛烏素沙地的交匯處,是生態最脆弱的地方。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杭錦旗東南部的毛烏素沙地,赤地千裏,牛羊牲畜大量死亡,農牧民全憑國家返銷糧度日,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經過幾代人的摸索,當地人民發現,在惡劣的地理條件下,有一種叫作“檸條”的植物卻可以奇跡般的存活。檸條憑借著發達的根系,從大地的深層中,充分吸取著地下充沛的水分,從而使自己翠綠茂盛。此外,檸條還可以對其他牧草起到保護作用,使一些低矮的牧草少受風沙的侵害。通過在檸條間播種牧草,就形成了牧場。

  不論是牧區也好,農區也好,種好檸條,長出草,發展畜牧業就有了保障。杭錦旗採取國營造林、民營造林、全民義務植樹造林三結合的模式,把“沙進人退、人進沙退”等因地制宜政策定下,進一步推廣。

  鄂爾多斯市委書記牛俊雁介紹説,十八大以來,鄂爾多斯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政策主導力度持續增強,綠色産業不斷壯大。始終堅持生態優先、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的方針和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體的係統思想,推進重點區域的生態修復與治理。

  據統計,庫布其沙漠森林覆蓋率、植被覆蓋度分別由2002年的0.8%、16.2%增加到2016年的15.7%、53%。截至2017年底,全市森林覆蓋率達到26.7%,草原植被覆蓋度穩定在70%以上。

  經過幾十年的艱辛治沙,如今,庫布其沙漠出現了幾百萬畝釐米級厚的土壤跡象,改良出大規模的沙漠土地,初步具備農業耕作條件。生物多樣性得到明顯恢復,陸續出現了天鵝、野兔、胡楊等100多種絕跡多年的野生動植物,2013年沙漠來了七八十只灰鶴,2014年又出現了成群的紅頂鶴。

  從1988年到2016年,庫布其的沙塵暴從每年50次減少到每年1次,降雨量從每年不足100毫米增加到每年456毫米,生物種類也從不足10種增加到530種。

  荒漠治理實現“綠富同興”

  曾經風沙肆虐、寸草不生的荒漠,在多年持續治理下成了綠色輸出地。村民們靠曾經與黃沙爭奪生存空間而種植的沙柳、甘草等林産業實現創收,並協同發展生態養殖、旅遊等其他産業模式。

  成立于1958年的白土梁林場隸屬于達拉特旗林業局,是獨立進行以培育、撫育、經營、利用森林為主的基層組織,白土梁林場位于庫布其沙漠邊緣,建場60年來,始終致力于防風固沙、治沙造林、保護生態和發展森林資源。

  達拉特旗林業局副局長吳向東向《經濟參考報》記者介紹,早年間林場幹部職工在沒電、沒水、沒路、沒房的惡劣艱苦條件下,白手起家,搭工棚、住草房,風餐露宿,大規模治沙造林。“經過幾代人的不懈努力,林場由小到大、由弱到強,逐步發展壯大,並將昔日高大的沙丘變成了一片片綠洲,昔日寸草不生的荒漠變成了鬱鬱蔥蔥的良田”。

  白土梁林場在防風治沙、培育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興辦綠色産業、發展林業經濟等方面積極探索,為改善達旗農牧業生産條件、保障農牧民生産生活,他們還積極探索老化林更新改造模式。充分利用林地資源,採用“林糧、林藥、林草、林果、林蔬”等林下種植模式,發展林下經濟。不僅如此,白土梁林場還積極探索國有森林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引入社會資本,發展森林康養、旅遊觀光、休閒娛樂等新型林業産業,發展林産品深加工建設,實現生態建設産業化、産業發展生態化,最終形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並駕齊驅的可持續發展格局。

  一直生活在沙漠北緣的達拉特旗中和西鎮官井村的高二雲一家,兩代人堅持在沙漠裏植樹造林,如今不僅是當地“種樹大戶”,也依靠沙柳種植實現了致富。高二雲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自打父輩小時候記事開始,村裏村外全是荒沙。“房前屋後都有沙丘,沙丘經常拱上房頂,晚上睡覺還得頂門,不頂門沙就從外面涌進來了,實在是太危險了。”

  2003年開始,在政府政策的支援鼓勵下,官井村掀起了治沙造林熱潮。高二雲一家是村內有名的造林大戶,他們一家的造林面積目前已經達到5000多畝。隨著國家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等生態治理工程項目的實施與推進,官井村全村33萬畝土地累計植樹面積達到19.2萬畝。

  “庫布其模式”走向世界

  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庫布其沙漠治理帶動了産業發展、改善了農牧民生産生活條件、促進了脫貧致富,沙漠的負資産變成了地區經濟發展的綠色資産,黃沙遍野變成了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更多農牧民共用到了沙漠生態改善和綠色經濟發展成果。

  目前,庫布其治沙技術已經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肅、雲南、河北等地成功復制,並向沙特、蒙古等“一帶一路”國家推廣。不僅如此,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為全球荒漠化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推進人類可持續發展貢獻了“中國經驗”。

  牛俊雁介紹説,“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是十九大提出的新型環境治理體係的先行探索,與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組織和民眾廣泛參與的生態環保體係”高度契合,也高度遵循經濟與社會普遍發展規律。

  2017年9月6日,主題為“攜手防治荒漠、共謀人類福祉”的《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三次締約方大會在鄂爾多斯市召開。會議達成《鄂爾多斯宣言》,庫布其作為中國防沙治沙的成功實踐被寫入190多個國家代表共同起草的聯合國宣言,成為全球防治荒漠化典范。

  土地荒漠化已經成為地球的頑疾。特別是“一帶一路”建設涉及的65個國家中,超過60個正遭受著荒漠化、土地退化和幹旱的危害。2017年9月10日,“一帶一路”防治荒漠化合作機制正式啟動。這也意味著,“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將攜起手來,共同化解挑戰和困境,共用荒漠化防治經驗,構建生態安全共同體。基于此,“庫布其沙漠治理模式”成為可借鑒、可復制、可推廣的防治荒漠化模式,並獲得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一張“綠色名片”。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志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部分網絡商城“挂羊頭賣狗肉”涉嫌行騙

部分網絡商城“挂羊頭賣狗肉”涉嫌行騙

以“線上會員攢積分、線下商鋪返現金”為噱頭的虛擬商城,在一些地方大行其道。監管部門發出風險提示,提醒消費者不要相信“天上掉餡餅”。

·多環節存漏洞 “有機”農産品竟然農殘超標

國有資産監管體係建設步伐加速

國有資産監管體係建設步伐加速

針對在經營投資中造成國有資産損失或其他嚴重不良後果的中央企業經營管理有關人員,形成分級分層追責和責任機制,同時對于實行重大決策終身問責。

·瀘州老窖期待與南非企業開展多領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