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上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高頻詞盤點:減負、簡政、惠民生!
2018-06-29 作者: 記者 林遠 孫韶華 來源: 經濟參考網

  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決定國家工作的重大問題,安排部署重大任務,釋放國家重磅政策信號,一直備受政府部門、市場、媒體和老百姓的關注。上半年的政策部署,也往往會成為下半年落實的重點,想知道哪些是上半年國常會頻頻點題的領域?2018經濟下半場中,哪些政策乾貨又將陸續落地??且看上半年國務院常務會議高頻詞盤點。

  從2018年1月3日到2018年6月27日,今年上半年國務院常務會一共召開了22次。其中,減負、簡政、民生,成為上半年國常會的“高頻詞”。

  減負

  今年1月3日,首次國常會就點題“減負”,就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作出部署,包括進一步清理取消經營服務性收費和行業協會商會收費,大力推動降電價等舉措。

  此後的幾次國常會又分別就深化增值稅改革措施,進一步減少涉企收費,再推出7項減稅措施,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等作出了部署安排。

  6月12日拍攝的魏縣政務服務中心大廳內封存的公章。

  近年來,河北省魏縣簡化行政審批環節,提高服務效能。借力“互聯網+”,實現納稅人辦稅電子化、網絡化、智能化,優化了市場營商環境。新華社記者 王曉 攝

  大致算下來,至少有6次國常會涉及“減負”。

  1月3日

  部署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持續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

  對企業開辦、納稅、施工許可、水電氣報裝、不動産登記等事項大幅精簡審批、壓縮辦理時間。

  進一步清理取消經營服務性收費和行業協會商會收費,降低通關環節費用。

  大力推動降電價。

  3月28日

  確定深化增值稅改革的措施,進一步減輕市場主體稅負。

  將製造業等行業增值稅稅率從17%降至16%,將交通運輸、建築、基礎電信服務等行業及農産品等貨物的增值稅稅率從11%降至10%,預計全年可減稅2400億元。

  將工業企業和商業企業小規模納稅人的年銷售額標準由50萬元和80萬元上調至500萬元,並在一定期限內允許已登記為一般納稅人的企業轉登記為小規模納稅人,讓更多企業享受按較低徵收率計稅的優惠。

  對裝備製造等先進製造業、研發等現代服務業符合條件的企業和電網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予以一次性退還。

  4月4日

  決定進一步減少涉企收費,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將階段性降低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單位繳費比例、失業保險及工傷保險費率政策期限延長至2019年4月30日。符合條件的地區可從今年5月1日起再下調工傷保險費率20%或50%。將階段性降低企業住房公積金繳存比例政策期限延長至2020年4月30日。鼓勵企業在降成本、增效益基礎上讓職工得實惠。

  將重大水利工程建設基金徵收標準在去年已降低25%的基礎上,從7月1日起按原標準再降低25%。從4月1日起,停徵首次申領居民身份證工本費。8月1日起停徵專利登記費等收費,延長專利年費減繳期限。

  將企業繳納的殘疾人就業保障金標準上限從不超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3倍降至不超過2倍。政府要繼續做好保障殘疾人就業工作。

  清理規範物流、能源等收費。確保一般工商業電價平均降低10%,降價效果要組織第三方評估。加快合併貨運車輛年檢年審,推動降低港口、高速公路、天然氣輸配等收費。

  4月18日

  決定再推出7項減稅措施,支持創業創新和小微企業發展。

  5月16日

  確定進一步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的措施。

  從2018年5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對物流企業承租的大宗商品倉儲設施用地減半徵收城鎮土地使用稅。同時,從今年7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對挂車減半徵收車輛購置稅。

  實現貨車年審、年檢和尾氣排放檢驗“三檢合一”。簡並貨運車輛認證許可,對未改變關鍵結構參數的車型實行備案管理。取消4.5噸及以下普通貨運從業資格證和車輛營運證。對貨運車輛推行跨省異地檢驗。制定貨車加裝尾板國家標準,完善管理。

  推動取消高速公路省界收費站。簡化物流企業分支機構設立手續。

  6月27日

  部署調整運輸結構提高運輸效率,降低實體經濟物流成本。

  循序漸進、突出重點,優化交通運輸結構,更好發揮鐵路在大宗物資運輸、長距離運輸中的骨幹作用。

  加快發展多式聯運。健全標準體系。推進城市生産生活物資公鐵聯運。發展鐵路集裝箱運輸,推進海鐵聯運、鐵水聯運。開展全程冷鏈運輸等試點,積極發展電商快遞班列。

  推動船、車、班列、港口、場站、貨物等信息開放共享,實現到達交付、通關查驗、轉賬結算等“一站式”線上服務。推進公路貨運車輛標準化,促進公路貨運行業創新發展。

  進一步清理運輸環節經營服務性收費,有關部門要開展督查,着力解決“亂收費、亂罰款”等問題,規範鐵路貨運收費,取締不合理收費,糾正偏高收費,降低物流費用。

  引導和規範交通運輸領域“互聯網+”新業態公平競爭、健康發展,防範和消除安全隱患。

  簡政

  “簡政”也成為上半年國常會的高頻詞。擴大“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企業開辦時間壓減一半以上,部署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全面清理各類證明事項等,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消除群眾和企業辦事煩惱。

  大致算下來,至少4次國常會涉及“簡政”。

  1月17日

  決定擴大“證照分離”改革試點事項探索形成可複製經驗,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

  由上海市進一步在浦東新區對商事制度、醫療、投資、建設工程、交通運輸、商務、農業、質量技術監督、文化、旅游等10個領域47項審批事項進行改革試點,推進“照後減證”。

  5月2日

  採取措施將企業開辦時間和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減一半以上,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

  推行企業登記全程電子化,除特別規定外對企業名稱不再實行預先核準。

  將公章刻製備案納入“多證合一”事項,申請人可自選公章製作單位。

  對已領取加載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營業執照的企業不再單獨進行稅務登記、不再單獨核發社保登記證,壓縮發票申領和參保登記時間。

  今年各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副省級城市和省會城市要將企業開辦時間壓縮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多個工作日減至8.5個工作日,其他地方也要積極壓減企業開辦時間,明年上半年在全國實現上述目標。

  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瀋陽、大連、南京、廈門、武漢、廣州、深圳、成都、貴陽、渭南、延安和浙江省等16個地區開展試點,改革精簡房屋建築、城市基礎設施等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全過程和所有類型審批事項,推動流程優化和標準化。

  精簡審批。取消施工合同、建築節能設計審查備案等事項,將消防、人防等設計併入施工圖設計文件審查。環境影響、節能等評價不再作為項目審批或核準條件,由政府統一組織區域評估。

  分類管理。簡化社會投資的中小型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對社會投資的房屋建築工程,建設單位可自主決定發包方式。

  推行聯合勘驗、測繪、審圖等,規劃、國土、市政公用等單位限時聯合驗收。實行“一張藍圖”明確項目建設條件、“一個系統”受理審批督辦、“一個窗口”提供綜合服務、“一張表單”整合申報材料、“一套機制”規範審批運行。今年在試點地區實現工程建設項目審批時間壓縮一半以上,由目前平均200多個工作日減至120個工作日,明年上半年在全國實現這一目標,推動政府職能轉向減審批、強監管、優服務,促進市場公平競爭。

  5月16日

  部署推進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和企業群眾辦事“只進一扇門”“最多跑一次”。

  決定在全國推開外資企業設立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口辦理”。

  要整合構建國家、省、市三級互聯的網上政務服務&&,除法律規定或涉密等外,政務服務均應納入&&辦理。堅持聯網通辦是原則、孤網是例外,政務服務上網是原則、不上網是例外,原則上不再批准單個部門建設孤立信息系統。

  實行辦事要件標準化。公布必須到現場辦理事項的“最多跑一次”目錄,推行“前&綜合受理、後&分類審批、統一窗口出件”。原則上不再保留各地政府部門自設的服務大廳。

  簡化辦事環節,能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重復提交,並完善相關制度。加快電子證照推廣互認。

  建立統一數據共享交換&&,對未按要求改造對接政務信息系統的,不審批新項目、不撥付運維經費。

  強化數據共享安全保障,依法加強隱私等信息保護。到2019年底,使網上可辦的省級、市縣級政務服務事項分別不低於90%、70%。

  從6月30日起,在全國推行外資商務備案與工商登記“一套表格、一口辦理”,做到“無紙化”、“零見面”、“零收費”,大幅壓減辦理時間。推動銀行、海關、稅務、外匯等外資企業信息實時共享、聯動管理。

  6月6日

  決定全面清理各類證明事項,更多消除群眾和企業辦事煩惱。

  對國務院部門規章和規範性文件等設定的證明事項,可直接取消的要立即停止執行,並抓緊修改或廢止規章、文件。年底前先行取消申請施工許可證時需提交的資金到位證明等一批證明事項。

  對法律法規有規定,但可通過法定證照、書面告知承諾、政府部門間核查等涵蓋或替代的證明事項,要提請修法,依託信息共享和信用體系予以取消。

  對各地自行設定的證明事項,除地方性法規規定外,最晚應於年底前取消。

  各地區各部門要及時公布取消和保留的證明事項清單,對確需保留的要逐項列明設定依據、辦理指南等。清單之外,政府部門、公用事業單位和服務機構不得索要證明。

  民生

  民生無小事,從流量漫游費,到抗癌藥和創新藥進口,再到鄉村教師工資水平,乳品質量安全,這些民生問題也是國務院心繫的大事。

  1月17日

  確定進一步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措施,激活農村資源要素促進鄉村振興。

  返鄉下鄉創業人員可在創業地享受與當地勞動者同等的創業扶持政策。

  將首次創業、正常經營1年以上的返鄉創業農民工納入一次性創業補貼支持範圍。

  對回遷或購置生産設備的返鄉下鄉創業企業,有條件的地方可給予一定補貼。

  4月4日

  聽取寬帶網絡提速降費工作匯報,推動數字經濟發展和信息消費。

  確定支持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創新措施,更大力度吸引人才。

  7月1日起取消流量“漫游”費,確保今年流量資費降幅30%以上,推動家庭寬帶降價30%、中小企業專線降價10%—15%,進一步降低國際及港澳&漫游資費。加快高速寬帶城鄉全覆蓋,今年提前實現98%行政村通光纖,重點支持邊遠地區等第四代移動通信基站建設,推動飛機上互聯網接入業務,支持在酒店、機場、車站等擴大免費上網範圍。

  進一步簡化落戶、子女入學等證明和辦理手續。落實留學回國人員創業優惠政策,支持知識産權抵押貸款等創業融資。推進商標註冊便利化,優化企業出口資質申請流程,支持科技成果轉化應用。建立普惠式公共服務體系,全方位支持留學回國人員初創企業發展。

  4月12日

  確定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措施,緩解看病就醫難題、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決定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並鼓勵創新藥進口,順應民生期盼使患者更多受益。

  加快二級以上醫院普遍提供預約診療、檢驗檢查結果查詢等線上服務。允許醫療機構開展部分常見病、慢性病復診等互聯網醫療服務。

  推進遠程醫療覆蓋全國所有醫聯體和縣級醫院,推動東部優質醫療資源對接中西部需求。支持高速寬帶網絡覆蓋城鄉醫療機構,建立互聯網專線保障遠程醫療需要。

  探索醫療機構處方與藥品零售信息共享。推行醫保智能審核和“一站式”結算。健全“互聯網+醫療健康”標準體系,加快信息互通共享,強化醫療質量監管和信息安全防護。

  從2018年5月1日起,將包括抗癌藥在內的所有普通藥品、具有抗癌作用的生物鹼類藥品及有實際進口的中成藥進口關稅降至零,使我國實際進口的全部抗癌藥實現零關稅。較大幅度降低抗癌藥生産、進口環節增值稅稅負。

  抓緊研究綜合措施,採取政府集中採購、將進口創新藥特別是急需的抗癌藥及時納入醫保報銷目錄等方式,並研究利用跨境電商渠道,多措並舉消除流通環節各種不合理加價,讓群眾切實感受到急需抗癌藥的價格有明顯降低。

  加快創新藥進口上市。將臨床試驗申請由批准制改為到期默認制,對進口化學藥改為憑企業檢驗結果通關,不再逐批強制檢驗。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對創新化學藥設置最高6年的數據保護期,保護期內不批准同品種上市。對在中國與境外同步申請上市的創新藥給予最長5年的專利保護期。

  5月23日

  確定加大困難地區和薄弱環節教育投入,推進多渠道增加托幼和學前教育資源供給。

  採取措施加快推進奶業振興保障乳品質量安全。

  2018—2020年中央財政新增安排70億元,重點支持“三區三州”教育脫貧攻堅。中央預算內投資加大支持貧困縣、民族自治縣等改善教育設施。

  今年中央財政新增130億元,通過轉移支付重點用於中西部、貧困地區和農村義務教育、職業教育等。

  新增1萬名“特崗計劃”教師名額,重點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

  逐步全面實現義務教育教師平均工資水平不低於當地公務員平均工資水平,規範教師編制管理。落實鄉村教師生活補助政策,加強艱苦邊遠貧困地區鄉村教師培訓。

  大力引進和繁育良種奶牛,建設國家核心育種場。加強優質飼草料生産。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建設優質奶源基地。

  強化質量安全監管,修訂提高生鮮乳、滅菌乳等國家標準,建立全過程質量追溯體系。力爭3年內顯著提升國産嬰幼兒配方乳粉的品質、競爭力和美譽度。

  強化金融保險、奶畜養殖用地等支持,為奶業振興創造條件。

  5月30日

  決定較大範圍下調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更好滿足群眾多樣化消費需求。

  部署建立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制度 給他們更多幫扶和關愛。

  會議指出,進一步降低日用消費品進口關稅,有利於擴大開放、滿足群眾需求,倒逼産品提質、産業升級。會議決定,從今年7月1日起,將服裝鞋帽、廚房和體育健身用品等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15.9%降至7.1%;將洗衣機、冰箱等家用電器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20.5%降至8%;將養殖類、捕撈類水産品和礦泉水等加工食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從15.2%降至6.9%;將洗滌用品和護膚、美發等化粧品及部分醫藥健康類産品進口關稅平均稅率由8.4%降至2.9%。有關部門要落實降稅措施,防止中間環節加價獲利,讓廣大消費者受惠,促進國內産業競爭力提升。

  從今年10月1日起,對符合條件的0—6歲視力、聽力、言語、肢體、智力等殘疾兒童和孤獨症兒童,包括經濟困難家庭、福利機構收養的殘疾兒童和殘疾孤兒等,提供手術、輔助器具配置和康復訓練等救助。救助經費納入縣級以上地方政府預算,中央財政給予適當補助。到2020年基本實現殘疾兒童應救盡救。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獲取授權

數字智慧長三角正在崛起

數字智慧長三角正在崛起

從“互聯網”到“智聯網”,數據互動和共享正不斷深化,一個長三角智慧矩陣正呼之欲出。

·商業航天風口漸近 民營企業“掘金”太空

泰達航母:旅游國企創新求變

泰達航母:旅游國企創新求變

在競爭趨於白熱化的國內主題公園市場,泰達航母如何做到年均超20%的增長?

·國資委首次發布央企工業文化遺産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