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近日舉行的第二屆上海互聯網金融博覽會高峰論壇上,“眾籌家”發布《中國眾籌行業報告2015(上)》稱,截至今年6月15日內地共有眾籌平台190家,剔除已下線、轉型及尚未正式上線的平台,平台總數達到165家。 自2011年點名時間、天使匯等首批眾籌網站亮相以來,作為一種新型的互聯網融資模式,2014年11月國務院常務會議提出“開展股權眾籌試點”,同年12月中國證券業協會發布《私募股權眾籌融資管理辦法(試行)》(徵求意見稿),令眾籌步入快速成長期。 除眾籌網、淘寶眾籌等綜合類眾籌平台外,35家專注於某一行業或細分領域項目的垂直類眾籌平台相繼出現。 按照回報模式,目前國內眾籌平台可劃分為權益眾籌、股權眾籌、債券眾籌和公益眾籌四種類型。 其中,債券眾籌主要指以利息作為投資回報的P2P模式,因其在互聯網金融中所佔比例非常龐大,已經獨立於其它眾籌模式成為單獨的互聯網金融概念。 在其餘三種眾籌模式中,權益眾籌項目佔所有眾籌項目的比例達到58.4%,實際融資金額佔眾籌市場總融資額的61.3%,且融資成功率相對較高;股權眾籌融資需求佔比高達逾七成,但實際已融資金額佔比不足三成,顯示現有平台尚未能滿足市場需求;公益眾籌發展迅猛,但融資規模較為有限。 報告&&,中國眾籌行業雖發展迅猛,但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相關法律規範滯後、信用環境不健全、信息披露不完備,以及缺乏完善的眾籌投資風險控制機制等。 對於中國眾籌行業的發展趨勢,報告認為,伴隨行業的快速發展和壯大,更多的項目會選擇以眾籌模式融資,從而令眾籌市場呈現“項目分類專業化”趨勢。基於政府對眾籌模式的認可和重視,越來越多的相關法律法規將頒佈,眾籌行業也有望實現“市場監管規範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