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醫養結合”:看上去很美
2015-07-03    作者: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團醫院濱湖醫院老年科內,兩人間的病房裏獨立衞生間、懸挂式電視機、落地玻璃窗、紅色儲物櫃等一應俱全,床頭分佈着各種功能的白色插頭和按鈕,老人和家屬可隨時通過按鈕呼叫,今年84歲的張建廷和老伴都住在這裡。
  “在別的地方,病看好了就得出院,不舒服了再來住院,有的老同事就一直輾轉各大醫院。我們年紀大了,不想在各個醫院來回跑,也折騰不起,就想有個既能看病、又能養老的地方。”張建廷説。
  張建廷所在的濱湖醫院老年科於2010年正式運行,該科設立“托護養老”和“醫保住院”兩種管理路徑。“醫”,即入院老人需要疾病診療,進入“老年科住院病人”信息系統,按照“醫保住院”管理路徑進行住院管理。“養”,即為“托老”模式,進入“老年護理院”信息系統,享受專業照顧、病情觀察、心理護理、健康教育和康復指導,不納入醫保報銷。“醫”“養”互換時僅切換信息和管理路徑,改變床頭標識,無須搬移床位。
  遼寧省大連市目前也在探索醫養結合新模式。大連市中山區桂林養護院一樓是社區衞生服務中心,二樓、五樓是養護院。“養護院共有115張床位,現在已經住滿了。”院長周淑媛説,老人在這裡連同吃飯、床位、生活護理等每個月需3000多元。如果需要治療,可辦理家庭病床,用醫保卡支付,最長時間兩個月。樓下的社區衞生服務中心裏,有七八個全科醫生,B超、X光、心電圖等設備相對齊全。
  一些地方還在探索機構養老內設醫療機構的醫養結合新模式。目前,上海市660多家養老機構,內設醫療機構的130余家,提出內設醫療機構納入醫保聯網結算申請要求的103家,已全部納入醫保。
  儘管醫養結合受到社會各界歡迎,有的甚至“一位難求”,但目前運行仍面臨不少成長中的“煩惱”。首先是身份難界定。“醫養結合過程中最大的困惑在於沒有相應的政策和標準,不知道應該怎麼發展。”合肥市第一人民集團醫院濱湖醫院老年科主任陳雪羚説。其次是市場供需脫節。大連金石灘醫院副院長戴經躍説,醫養結合是系統工程,國家探索這條路是要解決就醫難、養老難問題,所以醫養結合非常急迫。但現實情況是,大量高端醫療機構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大醫院人滿為患,而大量的二級醫院、社區醫院被閒置。目前,許多慢性病、退行性疾病患者需要康復治療,但市場需求與供給脫節,服務設施不足,全科醫生不足。再次是標準難統一。醫養結合監管主體涉及民政、醫保、衞生等多個部門,一位基層民政部門負責人説,以評估標準為例,民政與衞生部門各有一套護理等級分級制度,衞生部門的標準以身體健康水平為基準判斷進護理院,民政的標準以生活照護水平為基準判斷進養老院,對不同水平的老人進入不同的輪候區,這就造成了同一名老人,按不同的體系評估後,進入不同的機構享受的待遇是不同的。
  業內人士呼籲,國家能明確是否提倡、鼓勵醫養結合的發展方向,明確機構的性質、發證單位、運營規章,並予以支持。在護理、醫療、病人准入等方面,國家應&&統一明確、操作性強的標準或評價體系。在所有的醫療網點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將醫療和養老信息打通。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中信信託聯手綠地落子醫養産業
“醫養結合”開啟養老新模式
養老院醫養結合還能“結合”得更好
准入制利於整治中醫養生亂象
北京市公立醫院改革從“以藥養醫”轉向“以醫養醫”
 
頻道精選:
【思想】“慢牛”的前提 2013-06-14
【讀書】世界貧富根源解析指南 2015-07-01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鬧劇淪為悲劇 希臘債務危局難解 2015-07-03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