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融資成本是貨幣政策應有之義
2015-06-29    作者:劉振冬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如果説10多年前國有銀行改革時,政策有必要維持較高的利差和利率水平,以修復金融系統的資産負債表,那麼在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完成、財務狀況良好、金融系統相對穩健的今天,面對經濟的下行壓力,調低利率、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和收窄利差,也是貨幣政策的應有之義,這不僅有利於降低中國經濟的整體負債率,也有利於優化國家和私人部門的資産負債表,有利於經濟的整體復蘇。
  6月27日晚間,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以進一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同時,有針對性地對金融機構實施定向降準,以進一步支持實體經濟發展,促進結構調整。
  筆者認為,在流動性條件相對充裕的條件下,未來政策的重心將側重於利率目標,以切實降低利率水平,流動性管理將更側重於優化供給結構,適度寬鬆傾向的政策將更加強調定向,絕非大水漫灌。
  觀察當前的經濟形勢,物價水平回升的力度有限,弱通脹條件仍將持續一段時間。與此同時,經過此前連續兩次的“定向+全面”方式的降準,金融體系流動性充裕,商業銀行超額儲備增加,進一步全面降準的必要性和意義不大。更為重要的是,在總需求整體不足的情況下,已經出現了資金滯留於金融體系的情況,貨幣市場短端利率下行對中長端債券利率的傳導有限,包括銀行信貸資金在內的社會融資成本整體居高不下。這種局面之下,流動性管理必須強調定向。
  從長周期角度觀察,降息周期可能還要持續一年至兩年的時間。在經濟發展內在動力缺失的形勢下,價格水平仍在低位運行的情況下,穩健貨幣政策的取向應該適度寬鬆。畢竟,降息能夠有效減輕企業財務負擔,幫助企業恢復盈利,在降低私營部門杠桿的同時,也能夠刺激企業的自主投資需求。站在更寬泛的視角,在世界各國10年期國債利率進入“零時代”甚至負利率的情況下,隨着我國人口紅利的消失,長端利率的下行“萬事俱備,只待政策”。
  同時,考慮到穩健貨幣政策和積極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考慮到未來的地方債務置換,以及財政資金加大基建投資力度的要求,在貨幣政策的價格工具方面,未來還有進一步行動的可能和空間。
  此外,除了選擇定向降準,還有很多結構性工具可用,在盤活存量的同時,引導資金投向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可能的政策選擇包括,取消超額存款準備金利息、對商業銀行抵押再貸款+擴大抵押品範圍、扭曲操作收短放長、對四大資産管理公司再貸款+收購銀行不良資産、注資政策性銀行+定向放貸。
  決策層還將繼續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着力完善基準利率的形成機制,以及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機制,從而確保政策目標有效傳導。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貨幣政策助力“穩增長”基調未變
靠互聯網金融降低融資成本不太現實
有助於進一步降低融資成本
委託貸款新規將降低融資成本
降低融資成本不能只靠降息
 
頻道精選:
【思想】不能讓假的食品追溯碼大行其道 2013-06-14
【讀書】那個歷史瞬間留給我們無盡的反思 2015-06-25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中美共譜深化務實合作的樂章 2015-06-26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