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經濟中心"歸屬將淡化
2015-06-22    作者: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分享到:
【字號
  近日,京津兩地先後召開了全市領導幹部會議以及市委常委擴大會議,傳達學習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下稱《綱要》)。

  此前,4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正式審議通過了《綱要》。對此,專家&&,京津先後召開會議傳達學習《綱要》,意味着《綱要》已經下發至省市,預計近期全文將向社會公布。

  據悉,由工信部等制定的京津冀産業轉移指導目錄目前已經定型,或將於近期發布。指導目錄大致有八類重點産業,需要河北、天津來承接,分別是信息技術、裝備製造、商貿物流、教育培訓、健康養老、金融後&、文化創意、體育休閒。

  “重點點名這八大類産業,主要是從緩解人口壓力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考慮,同時,也是與三地産業發展基礎和優勢相結合。”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指出,轉移産業能否落地並發展,主要將取決於該産業對於北京的依賴程度,以及産業轉移後能否與當地的産業形成優勢互補。今後在産業轉移過程中,須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環境問題、人員就業問題以及人才管理問題等。

  與此同時,專家指出,在未來公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方案中,“經濟中心”這個概念很有可能被淡化。也有觀點認為,作為近代“雙峰經濟”一峰的京津,各自擁有專業化的城市功能分工,向“雙峰經濟”的回歸或將成為京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未來。  津冀將承接八大重點産業

  為何會重點點名這八大類産業?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副院長劉剛在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時&&,主要是從緩解人口壓力以及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方面考慮,同時,也是與三地産業發展基礎和優勢相結合。

  劉剛&&,這八大類産業主要是以製造業和商貿物流為主,而這兩類産業屬於勞動密集型産業,與北京未來的城市發展定位不匹配。“北京就業人口增加最多的是金融業與科技研發産業,因此,這兩類産業也在轉移指導目錄之列。”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也表達了類似觀點。

  陳耀&&,八大重點産業的轉移主要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按照京津冀的産業分工形成了産業轉移指導目錄的編制。陳耀強調,産業轉移的重要性:一是有利於京津冀三地按照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合理的分工格局;二是有利於京津冀三地的産業升級和北京的産業轉移;三是能夠實現區域內資源的最優配置;四是有利於帶動河北部分落後地區的經濟發展。

  陳耀指出,根據北京現有的産業格局與産業現狀,須對人口、交通影響比較大的産業進行調整,比如商貿物流産業。根據北京未來的功能定位,一般的製造業都需要向外轉移,比如裝備製造業。

  産業轉移須注意三大問題

  而談及産業轉移,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是,如何確保轉移産業能夠順利落地並發展?

  在劉剛看來,轉移産業能否落地並發展,主要是取決於該産業對於北京的依賴程度,以及産業轉移後能否與當地的産業形成優勢互補。劉剛認為,對北京依賴程度較大的産業,轉移後就會遇到很多困難。反之,對北京沒有過度依賴的産業,轉移後發展起來就會相對容易。産業在轉移的過程中所消耗的成本較大,所以有些産業可能會出現不堪重負等一些問題。  陳耀強調,産業的落地與發展,關鍵取決於承接地的産業發展環境、産業的協調能力,以及技術的發展和人才的配套。

  “北京的一些産業,尤其是電子信息技術産業,對産業的布局和人才的素質要求較高。有一些産業的轉移,如批發市場,要生存發展就必須要有相應的配套物流成本,且選址要接近市場區。布局得太遠,商戶不願意去,專業市場就會發展不起來。”陳耀&&,産業的發展要實行機械化和集團化的要求,形成一個完備的上中下游産業鏈條。並且,産業的關聯企業和服務企業要能夠配套,重要的是人才的提供和産業生存的環境更要與之相匹配。  陳耀進一步指出,産業在轉移過程中,一定會出現許多問題。首先是環境問題。因此應當要求企業具有環保意識,不能在搬遷後對當地的環境産生污染,這就對技術的發展和創新有了一定的要求。其次是人員就業問題。有些産業可能會有企業願意搬遷出去,但是個別員工不願搬遷的情況。這就要求當地的人才供應能夠跟上産業轉移的需求。此外還有人才管理問題。在産業轉移後,企業能否配備有與之相適應的管理人才同樣不容忽視。

  京津冀大致確定“三軸四區”布局 “經濟中心”歸屬將淡化

  據悉,近日,北京市常務副市長李士祥將帶隊考察保定市、高碑店市與白溝新城。值得注意的是,此前河北、天津等多名官員曾數次就京津冀協同發展前往北京考察或簽約,但這次是北京市高級別領導首次帶隊到河北進行考察。

  有專家指出,對保定的重視,可能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計劃優先發展京津保地區聯動有關。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院長、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公開&&,未來,京津冀地區應該以“一主、一副、三軸、四區、多中心”為骨架進行空間布局,構建以重要城市為支點,以戰略性功能區平台為載體,以交通幹線、生態廊道為紐帶的立體網絡。這與此前市場上流傳的“一核、雙城、三副、四軸、五區”説法存在差異。  據悉,“一主”為北京;“一副”為天津;“三軸”即形成北京—保定—石家莊城市帶軸線、沿京津塘高速的北京—天津城市軸線和北京—唐山—秦皇島城市帶軸線,這分別有京廣、京滬、京沈高鐵;“四區”即濱海臨港發展區、京津廊發展區、邯邢衡發展區、張承發展區;“多中心”即以北京、天津、石家莊、唐山、保定等為中心的多中心發展格局。

  事實上,一直以來,京津冀的“經濟中心”歸屬問題備受爭議。對此,接受本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認為,在未來公布的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方案中,“經濟中心”這個概念很有可能被淡化。

  專家也指出,在即將公布的《綱要》全文中,京津冀三地有爭議的內容可能不會被寫入,“進入方案的主要是共識”。

  在陳耀看來,與長三角地區上海獨大的情況所不同,京津冀地區的經濟中心將可能與珠三角一樣,並無定論。

  陳耀指出,“京津冀”三地協同發展後,新的功能定位將使得各區域的定位更加具體、更加明確,因此,今後“經濟中心”的説法將被淡化。而隨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導,或許將進一步産生京津冀的經濟核心區。

  京津關係最終為共贏

  與此同時,對於京津兩地的定位,也一直有着頗多爭議。有專家指出,北京的定位要按照過去中央確定的“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來確定。

  在劉剛看來,雖然京津冀的經濟中心尚未確定,但天津實際上承擔着經濟中心的功能。劉剛&&,“天津有港口,有金融産業,有高科技研發,因此,説天津是經濟工作的中心是沒問題的。”

  劉剛指出,今後,無論從推進國內經濟轉型,還是從促進東北亞經濟合作的視角看,京津兩地的一體化,無疑將扮演着舉足輕重的角色。對京津兩地的城市功能再定位,不僅符合歷史發展的邏輯,而且也代表了國家經濟發展的未來。

  劉剛強調,我國北方經濟歷來被稱之為“雙峰經濟”,從歷史角度看,立足各自的比較優勢,作為近代“雙峰經濟”一峰的京津,各自擁有專業化的城市功能分工,向“雙峰經濟”的回歸或將成為京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未來。

  中共中央政治局在4月30日審議通過的《綱要》指出,戰略的核心是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要堅持協同發展、重點突破、深化改革、有序推進。要嚴控增量、疏解存量、疏堵結合調控北京市人口規模。

  對此,劉剛認為,《京津冀協同發展規劃綱要》以及高層談話中,都多次提到非首都功能的轉移,實際上指的就是經濟功能。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頻道精選:
【思想】感慨拖平均工資後腿正常嗎? 2013-06-14
【讀書】聯想國際化之路 2015-06-19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奶農遭遇乳業轉型陣痛 收購價每公斤僅1元 2015-06-23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