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作為一種新的經濟形態,被越來越多的行業所重視,電影業概不例外。6月14日,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期間,娛樂寶和淘寶電影聯合舉辦“電影新常態:互聯網+與産業升級”論壇,阿里數字娛樂事業群總裁劉春寧、博納影業集團總裁於冬、光線傳媒董事長王長田、游族網絡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林奇、北京儒意欣欣影業投資有限公司執行董事柯利明出席。與會嘉賓認為,未來的電影産業與互聯網將呈現加速融合的態勢,互聯網將起到推進器的作用,為電影産業升級轉型提供動力。
好內容是電影業的根本
隨着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整個電影産業鏈都在與互聯網産生&&,從版權、投資到製作發行、營銷推廣,再到電影票、衍生品的銷售,互聯網都逐漸滲透其中,起到日益重要的作用。
劉春寧認為,互聯網會給電影業帶來的創新可以用“4+1”來總結:首先是投資融資的創新,娛樂寶推出至今籌集融資接近5.6億,投資近20部電影,真正體現了互聯網精神。
“其次是互聯網營銷和傳統發行的創新,第三是商業模式的創新,第四是用戶體驗的創新,”劉春寧&&,前面這四個創新都是圍繞在“1”的周圍,這個“1”就是好的內容。
劉春寧説,互聯網提高了我們的效率,但無論互聯網再怎麼變化,好作品、好內容永遠是王道,沒有好的作品,好的製作團隊,互聯網+只是個空架子。
於冬的觀點與劉春寧不謀而合,他&&博納影業一直專注於內容和製作,未來也會堅持下去,因為內容是整個互聯網生態體系最關鍵的一環。
作為傳統的電影公司,於冬&&博納影業不需要去建生態系統,他們只需要把內容做到極致,自然會成為BAT的生態圈不可或缺的內容環節。
互聯網與電影誰給誰打工
互聯網與電影産業的融合是大勢所趨,面對這波席捲而來的浪潮,電影人的心態不盡相同,有人積極擁抱變化,有人還在謹慎觀望。
去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博納總裁於冬語出驚人,拋出“電影公司未來都將給BAT打工”的觀點。對此,劉春寧&&互聯網公司在內容環節肯定無法趕上電影公司,因此只能搭建生態從而吸引合作夥伴,“應該是互聯網公司給電影公司打工。”
王長田認為,互聯網公司和電影公司,不是誰給誰打工的問題,大家的産品是面對所有的觀眾,“我們都是在為中國的電影觀眾打工,為中國的電影産業打工。”
今年以來,光線傳媒積極謀求互聯網轉型,3月份阿里巴巴出資24億元入股光線傳媒成為第二大股東,雙方在5月簽署協議,在電影投資、互聯網新媒體渠道發行、IP等多個領域進行合作。
互聯網推動電影産業升級
今年是世界電影誕生120周年,中國電影産業近年來高速發展,市場規模已躍居全球第二位。從産業成熟度來説,中國電影産業還遠遠不及北美、日韓等地區,這是差距,同時也是機會,意味着中國電影市場大有潛力可挖。
王長田認為,全球電影業最發達的好萊塢,經過長年發展形成了很多傳統,在電影製作過程會專業、規範,但同時也會變得刻板和套路化,“以中國電影公司的效率和拼勁,加上互聯網給我們帶來的機會,中國電影完全用幾年時間走完美國電影公司上百年的歷程。”
作為互聯網行業出身、電影行業的新秀,林奇&&,人才結構是電影行業升級必然要面臨的問題,“中國缺的不是人才,缺的是一個完整的産業環境。當土壤不夠肥沃的時候是長不出參天大樹的。”他透露,未來幾年游族影業會借鑒好萊塢的經驗,在中國搭建或聯合同行一起來建立一個産業體系。
劉春寧&&,阿里巴巴期望與傳統電影公司合作,搭建一個更大的生態平台,提供給消費者最好的渠道、最好的場景,幫助中國電影創造出一個全球最好的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