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晉江市交通區位圖 |
晉江,位於我國東南沿海之濱“閩南金三角”核心,與寶島台灣一水之隔,是重要的僑鄉和台胞祖籍地之一。歷史上,晉江就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留下了眾多歷史文化古跡。改革開放以來,晉江人發揚“愛拼才會贏”的精神,迅速崛起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縣級市之一,創造了“民營經濟奇蹟”和“晉江模式”。
千年僑鄉成“經濟領頭羊”
晉江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周秦以後,中原漢族逐漸南遷,至西晉永嘉時期,中原百姓避戰亂南遷,據江而居,“晉江”之名因此而來。
晉江於唐開元六年(公元718年)始建縣治,由於位居東南沿海,受到中原文化和海洋文化雙重滋潤,發展孕育出獨具一格的地域文化體系和特有的精神氣質。
晉江山川毓秀,人文薈萃,素有“聲華文物、雄稱海內”、“泉南佛國”、“海濱鄒魯”之美譽。南音、掌中木偶和高甲戲等民間藝術蜚聲海內外。晉江名勝古跡和自然景觀眾多,有“天下無橋長此橋”之稱的“安平橋”、世界僅存的摩尼教遺址“草庵”、世界罕見保存完好的海底古森林遺址、千年古剎“龍山寺”和鄭成功屯軍遺址“東石寨”等國家、省、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50多處。
海上絲綢之路是連接東西方的海上通道,更是溝通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紐帶。晉江歷史上長期以來的對外通商和文化交流的傳統不僅繁榮了貿易,更豐富了文化,促成宗教的融合。
同時,晉江先民多自中原長途跋涉而來,又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毅然踏上了“下南洋、過台灣”的遷徙之路。古代文獻中記載,晉江先民“習於水鬥,便於用舟”,出洋旅外源遠流長。
據史料載,早在隋初,即有晉江先民遠航勃泥(婆羅洲)等地,北宋時期晉江就已出現華僑。元代,海外交通空前繁榮,出洋僑外隨之大增。明代,鄭和下西洋而留居為僑者甚多。
清初,實行“海禁”、“遷界”政策,大量晉江鄉民被迫背井離鄉,漂外謀生,其間曾出現幾次高潮。此後因國家戰亂,民生凋敝,陸續有不少人漂洋過海,尋求生路。
據統計,目前海外和&、港、澳地區的晉江人達200余萬,散佈於五大洲60多個國家和港、澳、&地區,相對集中於東南亞各國。晉江僑胞,身居海外,&&桑梓,時刻不忘恩搖籃血地,積極為家鄉建設盡心盡力,這是游子向故土的傾訴,是綠葉對根的情思。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海內外300萬晉江人充分發揮僑&優勢和海交文化優勢,大膽探索,闖出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形成了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制為主、多种經濟成分並存共同發展的經濟格局和運行機制。這種發展模式後來被稱為“晉江模式”,並與蘇南模式、溫州模式、珠江模式並稱為中國農村經濟發展四大模式。
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經濟一直保持高速增長的發展態勢,年均增長率達26.16%。GDP從1978年的1.45億元迅速增長為1992年的33.9億元、2002年的330.16億元,2014年更是接近1500億元,全市GDP連續20多年位居福建省各縣(區、市)首位。
打造製造名城和品牌之都
從一個沿海小漁村的原點出發,晉江以“愛拼才會贏”的草根工業迅速崛起,長年位居福建縣域經濟總量第一和全國經濟百強縣前十,已是享譽全國的製造名城和品牌之都。近年來,晉江以新型城鎮化為契機,着力推進“産城互動、城鄉一體、本外融合”的發展格局,傾力打造縣域科學發展的新範本。
在晉江城市中心,有一片佔地2萬多平方米的工業園區,曾經聚集着皮革、陶瓷等20多家工廠。今天這個掛牌“晉江工業設計産業園區”的地方,不聞機器轟鳴,但見窗明几淨,47家各類設計機構、230多位設計人才的聚集,讓這裡上演着“頭腦風暴”。
産業園區運營方福建同天投資有限公司總經理李鄂東説,晉江製造業基礎雄厚,是工業設計扎根的沃土,園區運行不到兩年,總收入突破了5000萬元,已與800多家本地製造業企業建立合作關係。
按照存量産業提升、增量優化的原則,晉江市近年來先後推動126家優質企業退城入園、229家低效污染企業淘汰出局,同時布局8大專業市場、3大文化創意園區、1個金融聚集區和一批高端商業綜合體。2013年全市三産增幅首次超過二産。
入住晉江仙格小區新居的當地農民莊金川,説起現在的生活十分感慨:“這裡原先是雜亂無章的城鄉接合部,現在商店、醫院、學校和農貿市場一應俱全,小區周圍還有綠地和水面,生活變得方便、舒心。”
近三年來,晉江片區改造、拆遷面積超過1100萬平方米,其中用於公園綠地、基礎設施公共配套和安置房建設的用地佔三分之二;圍繞“為人建城”,選擇交通便捷、上學就醫方便、配套齊全的地塊作為安置區域,拆遷戶就地就近安置;全市有9萬多農民就地轉化為市民,可選擇安置房、辦公樓、店面、現金、股權等多種補償方式,實現保值增值。
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在城市改造過程中,晉江更加注重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始終堅持“多一些情調,少一些單調,多一些個性,少一些共性,多一些氣質,少一些氣派”的做法。
宜居僑鄉廣納八面來客
老舊廠房變身工業設計園、中心城區集中保護100多座古建築、城市黃金地帶建起一棟棟拆遷安置房、城市與農村“同城同待遇”、外來務工人員可“無房落戶”……在晉江,各種各樣的新鮮事讓初來者感到驚訝與興奮。
初夏的晉江天氣已經開始炎熱。在梅嶺街道仙格小區的避蔭處,楊集體正與一幫老人吹着涼風,拉着家常。楊集體原是附近許厝的農民,拆遷後幾個村並成一個社區,村民搬進了新建的高樓。
晉江是中國民營經濟發源地之一,改革開放之初這裡的農民就率先辦起了工廠,更多的則做小生意、進廠務工,以農為生的人越來越少。
老楊原在村裏的舊宅面積600平方米,按照“拆一補一”原則,最終拿到兩套安置房,剩下的面積則換成貨幣補償。三年來,像楊集體這樣在片區改造中就地上樓的農民超過9萬人。全市累計投入千億資金,對16個片區進行改造,拆遷1100多萬平方米,每年盤活低效用地萬畝。
據介紹,晉江推行被徵地農民養老保險制度,還有“城鄉一體”的低保、新農合、居民養老保險。戶籍人口109萬的晉江市,目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累計參保62.1萬人,12萬名60周歲以上城鄉居民按月領取養老金。
在今天的晉江高考學子中,不少都是異地高考生。他們很小就隨務工的父母來到福建,並讀完小學、中學。南腔北調是晉江校園的一道風景。早在2006年,晉江小學中的外來工子女就達7萬餘人,首次超過本地學生,到2014年佔比提高到68%。目前,晉江就讀的外來工子女超過20萬,其中94%在公立學校。2014年全市教育投入近20億,其中11億用於外來工子女身上。
城市需要産業。晉江擁有運動鞋、服裝等七個超百億元産業集群,涌現了恒安、安踏等43家上市公司,一個縣級市創造了福建省8%的工業産值,上百萬的外來産業工人對晉江尤顯重要。
2006年底,晉江鄭重作出“三不”承諾:不讓外來工拿不到工資,不讓外來工維不了權,不讓他們的孩子上不了學。“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同城同待遇,讓外來務工人員進得來、留得住、融得入。”晉江市委書記陳榮法説。
2011年7月開始,外來務工人員使用多年的“暫住證”,換成了“居住證”。一字之變,110多萬“新晉江人”可以享受社會保險、醫療互助、義務教育等30項市民化待遇。2012年底,晉江全面放開人口落戶限制,無房流動人口也可入籍晉江。
“城不像城,鄉不像鄉”,這曾是外地人對晉江的戲謔之語。短短幾年,舊貌換新顏,晉江城市快速“長大”,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82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62.5%。城市空間布局的優化,促進了産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2013年,晉江服務業增加值達425億元,增長11.8%,增幅首次超過工業。
在車水馬龍的晉江市中心城區,一片靜謐的古建築掩映在綠樹叢中,在周圍鱗次櫛比的高樓映襯下,突然讓時光在這裡凝滯,千百年來的歷史車轍在這裡突然變得依稀可辨。“這裡是晉江的城市原點。”走進這片被稱為“五店市”的傳統老街區,閩南風格的紅磚大厝、誇張高翹的燕尾脊、裝飾精美的馬鞍墻令人穿梭於歷史和現實之間,庭院深深,不時傳來咿咿呀呀的南音唱腔,令人心醉。
在前幾年的城市改造中,晉江市拿出市中心126畝“黃金寶地”,精心打造“城市會客廳”——五店市傳統街區。在這裡,保存了明清、民國至現代的閩南民居等特色建築近百座,現在也是木偶戲、南音等閩南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集中展示地。
為留住城鎮化進程中的“鄉愁”,晉江委託清華大學歷史名城保護中心對全市歷史風貌建築進行調查和規劃,並在建設中注入歷史元素、閩南元素和華僑元素。
當68歲的晉江市民蘇千墅走進五店市傳統街區,一眼就認出了自家的老樓。“以前站在樓頂還能看到泉州的東西塔呢!”常年旅居海外的閩南老人,仿佛又回到了年少時的故鄉。
作為民營經濟先發地區,晉江城鎮化的難點不是建城,而是守鄉。晉江對全市古村落、民居、名木古樹全面進行摸底,以涵口村等10個古建築群為重點,保留修繕6500多棟特色建築單體。一個萬畝鄉村保護項目正在進行專家規劃,將保留原有山水田園格局,建成現代觀光農業和生態示範區。
“城像城,鄉是鄉,晉江新型城鎮化要讓外地人嚮往,本地人留戀,海外鄉親夢牽。”晉江市長劉文儒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