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資本市場創新必然帶來泡沫
2015-06-03    作者:關欣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日前,201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新常態、新金融”在京舉行。中信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彭文生就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關係、實體經濟和股市脫節,股市的大幅上升能不能持續、資本市場創新和泡沫的關係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第一,怎麼看實體經濟和資本市場的關係。講金融或者資本市場要服務實體經濟,從資本市場創新的角度來理解,怎麼來理解這兩者之間的關係?
  中國過去這一年股市大幅上升,但是實體經濟仍然很疲弱。最近的數據實際上下行壓力還是非常大。市場裏面哪些行業的股票跑贏大市,哪些行業跑輸大市?總體來講,新興行業、新經濟跑贏大市,地産和地産相關的傳統行業跑輸,雖然也是上升,但是總體來講沒有大市那麼多。從金融層面來講,銀行股價跑輸大市,非銀行跑贏大市。這樣一個態勢。
  過去這幾年,金融危機以後在西方國家,尤其是在美國也是這樣的,股市大幅上升,實體經濟疲弱,股市裏面新經濟、新興行業跑贏大市,傳統行業銀行和地産跑輸大市。怎麼理解這個問題?又是什麼樣的共性?
  這是金融周期的問題。在金融周期上半場,銀行的信用、銀行的信貸和房地産緊密相連,兩者相互促進,導致過度擴張,整個經濟負債率大幅上升。到了下半場,拐點發生以後,去杠桿,降低債務率,導致消費比較疲弱,增加的儲蓄又不願意做實體投資,這些增加的儲蓄就來追逐金融資産,所以我們在某一段時間會看到實體經濟似乎和股市脫節。這樣一個調整過程,必然對經濟結構也有影響,上半場過度擴張的行業,比如説銀行和房地産到了下半場要調整,這種調整是為新興行業、新經濟、資本市場創造了機會。
  第二,實體經濟和股市的脫節,股市的大幅上升能不能持續?最重要看股市上升是不是能夠服務實體經濟,這和資本市場創新是有關係的。
  我們在金融周期下半場是要什麼樣的資本市場創新?我個人理解兩個方面。第一要針對有助於解決上半場累積的遺留問題,傳統行業的結構調整,創新措施針對過去上半場所累計的問題,債務、産能過剩這些問題。還需要第二類資本市場創新,那就是幫助新興行業新經濟的發展,資本市場為什麼能夠幫助新興行業新經濟的發展?
  一個重要的資本市場功能就是發現價格。怎麼發現價格?我們需要好的交易機制,有廣度和深度的交易産品,包括新三板、股指期權衍生品、滬港通等措施,都有利於資本市場廣度和深度,只有有廣度和深度的資本市場才有利於促進價格的發現。這是我想講的第二點,就是我們需要什麼樣的資本市場創新。
  第三,資本市場創新和泡沫的關係。
  人類歷史發展顯示,在所謂金融創新或者資本市場創新的階段,資産價格泡沫發生的頻率也是增加的,泡沫的程度也是增加。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歷史,金融泡沫或者金融資産價格的泡沫發生頻率比較高的基本是兩個大的時期,一個是30年代之前凱恩斯的政府干預經濟這個時代之前,它的最終頂點是1929年美國股市的崩盤,再有一次金融資産泡沫發生比較頻繁的就是過去40年,從70年代末、80年代初開始的全球經濟自由化、金融自由化所帶來的這些金融資産,包括房地産的泡沫。那為什麼是這樣?因為金融創新它和整個制度的變革放鬆管制是&&在一起的,而放鬆管制的其中一個結果可能會帶來過度的投機,尤其是在這個過程中間杠桿率的上升可能會是一個重要的傳導機制。所以我們在促進資本市場創新,促進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過程中間,也要關注控制風險或者控制泡沫的問題。
  對於泡沫,我個人理解是兩個:第一是不可避免,這是金融市場或者資本市場的一個內在的機制,什麼樣的泡沫對經濟長遠發展是更有利的?我自己的理解,最起碼和房地産泡沫比較起來,資本市場的泡沫相對來講它對未來經濟發展促進可能更正面一點,更好一點,因為它帶來的是創新,帶來的是整個生産性、效率性的資本累積和增加,而房地産泡沫對經濟長期的危害性應該是更大的。第二就是我們要控制風險,要控制泡沫,或者控制泡沫幅度,也和資本市場創新有關係,包括註冊制,包括加快IPO的進程,增加供給,還有交易機制和交易産品的增加。還有一點就是監管,包括信息披露,包括市場監管力度加大,再就是杠桿的問題,資本市場和房地産市場也一樣,也有控制杠桿來避免過渡的加杠桿所帶來的資産價格的大上、大下。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促進轉型激勵創業才是資本市場主旋律
資本市場繁榮能夠有效反哺實體經濟
股票期權:2015中國資本市場創新的“第一槍”
發展熊貓債券 助力資本市場創新開放
山東臨邑:政府搭& 銀投企合作 推進縣域資本市場創新
 
頻道精選:
【思想】推出大額存單是利率市場化重要一步 2013-06-14
【讀書】“簡化”助推,為政一道 2015-06-03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生命大如天:“東方之星”搜救生死時速 2015-06-04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