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房地産藍皮書顧問牛鳳瑞在會上&&,10年的話,房價平均每年上漲10.2%,人均收入10年平均上漲13.3%。我們的GDP名義增長率是15.9%,這就是中國,人均收入快於房價上漲,就等於增強了居民購房的支付能力,或者承受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於5月7日上午9:30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術報告廳第一會議室舉行“2015年中國房地産高峰論壇暨《房地産藍皮書》發布會”,以聚焦新型城鎮化與房地産發展為主題進行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房地産藍皮書顧問牛鳳瑞在會上&&,10年的話,房價平均每年上漲10.2%,人均收入10年平均上漲13.3%。我們的GDP名義增長率是15.9%,這就是中國,人均收入快於房價上漲,就等於增強了居民購房的支付能力,或者承受力。
以下是文字實錄:
魏後凱:
下面有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房地産藍皮書顧問牛鳳瑞發言。
牛鳳瑞: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非常高興和大家來討論房地産問題。我們這個藍皮書也搞了10多年了,每年在這個場合都有很多爭論,因為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知識結構,對同樣一個問題,對同樣一種數據會有不同的解讀。比如説剛才講了2014年中國的房地産投資增速“新低”,是10.5%,但是看看去年的增量是多少,是9000億,超過2002年全年的投資總量,去年一年的增量就是2002年的總量,這就是我們現在所面臨的現實。所以我們從不同的觀點來看,比如説我們講現在的庫存,我們討論問題是從企業經營層面還是從國家政府層面來討論。講庫存的話,這裡面我要多説幾句,去年我們一直鼓吹要“去庫存化”,現在有人説庫存大約是6億,有人説是10億平方米,有可能是個事實。但是想一想,這個庫存那麼可怕嗎?房地産是麵包嗎?兩三天就過了保質期?恐怕不是。有人計算要銷售多少個月,如果你這個月銷售量上去了,馬上這個銷售數據就會大幅度變化。我個人覺得零庫存對經營者來説是追求目標,有了相應的庫存對消費者來説可能是好事。
再説一個觀點,我們的庫存是在什麼情況下産生的,是在大量期房情況下的庫存,大量期房是什麼意思?交了錢,簽了合同,三兩年以後再給你房子,就是這個概念,這就是現在所謂的供給過剩。戶均1.02套,説中國現在房子過剩了,我問他們這1.02套什麼概念?包不包括平房?説包括了,25%的平房形成我們現在的1.02套的戶均的統計,這就是中國的情況。因為每年的現實數據,公説公有理,婆説婆有理,大家都互相爭論。我分析一下房地産“泡沫論”為什麼在中國市場失去解釋力,為什麼失靈?“泡沫論”在中國風靡一時,受到很多學者和媒介的推崇,有人甚至計算北京市的房地産泡沫是49%多,過了幾年了,房價照漲不誤。什麼原因?我做一個簡單的分析:第一,我個人覺得房價較快上漲不等於房地産泡沫,房價的較快上漲雖然是泡沫的主要表現和形成的原因,但不等於就是泡沫,也不必然形成泡沫。房價過快上漲既可能是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的這種市場信號,也可能是真實房價的合理回歸。
我們最近這麼多年發生的一些事,大家可以看一看,今天從邏輯上來講,我做了一個表,10年的話,平均每年上漲10.2%,但是看看我們人均收入每年增長多少?十年平均上漲13.3%。我們的GDP名義增長率是15.9%,這就是中國,你人均收入快於房價上漲,就等於增強了居民購房的支付能力,或者承受力。這是第一個基本觀點。
第二,房地産的調控政策推升了中國的房價。大家想一想,我們的宏觀調控政策主流的觀點或者主流的方向是什麼?是對房地産關緊土地和資金的兩個閘門,這就等於抑制房地産的有效供給。目標是讓大多數人有房住,背後的含義是什麼?中國大多數人沒有房住嗎?住在哪兒?很多口號是蠱惑人心的。房價合理回歸,哪年的房價是合理的?回到哪年去?好像都沒有一個準確的解釋。説房價現在上漲過快,跟誰比?哪個機制?你那個機制是合理的嗎?是市場形成的價格嗎?不是的。所以,我們很多理論的前提就錯了。這樣就形成了在中國一方面把房地産調控作為宏觀調控的應急工具,要限制它,要擠壓它,另一方面我們在社會政策上要控制房價過快上漲,要限購、限貸,政策還沒出北京或者還沒有出中南海,已經效益相互抵消,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問題。這麼多年中國房地産調控,調控房價,效果不佳,什麼原因?調控本身就推升了房價上漲。這一點應該説並沒不是言過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