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放狠話:政令出海限定時間 7日內須印發
2015-04-30    作者:    來源:第一財經日報
分享到:
【字號

    針對“政策不出中南海”的頑疾,總理不僅拍了桌子、放了狠話,更給出了7天印發的期限。

    昨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國務院辦公廳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有關事項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國字頭”文件須在會議結束後7個工作日內印發;有重大修改意見需要協調的,須在10個工作日內印發。

    通知還提出,上述文件中可以公開的,當日就要在中國政府網和有關政府網站上公開,並要求各部門對文件貫徹落實情況進行跟蹤督查。

    國務院辦公廳有關司局負責人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李克強總理多次在各種場合強調抓落實,這次通知的發布是中央政府部門的自我革命,也是積極轉變政府職能,打造現代政府、創新政府、法治政府的重要行動。

    “對文件發放具體時間作出明確規定,這還是第一次。”一名研究政府改革的學者對本報&&,明確設定時效有利於解決“政策不出中南海”的“第一公里”,而這項提高整個國務院系統運行的改變,可以使政策更快地落到市場和百姓當中,更快地發揮實效,對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作用。

    所有部門7天“畫完圈”

    在國務院最近召開的5次會議中,李克強就有兩次嚴斥一些部委和地方文件運轉流程繁冗、拖遝。

    “部長們參加的國務院常務會已經討論通過的一些政策,現在卻還‘卡’在那兒,難道讓幾個處長來‘把關’,這不在程序上完全顛倒了嗎?”4月15日,李克強在常務會上斥責了有些部門匯報的因為“會簽”問題導致政策遲遲不能落地。

    4月21日,李克強再次指出:“要堅決打破原來的規矩,不能讓文件再在處長、司長那裏一層一層地‘畫圈’了!”他同時對文件運轉流程提出明確要求:國務院常務會通過的文件,如無特別重大修改意見或其他特殊原因,7天之內必須下發。

    昨日,落實常務會決定的通知正式公布。通知明確指出,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擬以國務院或國務院辦公廳名義印發的文件,須在會議結束後7個工作日內印發;有重大修改意見需要協調的,須在10個工作日內印發。此外,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的擬以部門名義印發或聯合印發的文件,同樣需按照此標準執行。

    作為搶食“頭啖湯”的第一份7天印發文件,這份通知的運轉和過去有何不同?對於一份“國字號”文件來説,7個工作日內落地是長是短?有專家&&,這要看文件從國務院到“百姓家”要經歷哪些程序。

    “在流程不變的情況下,文件7天落地可以説要‘快馬加鞭’。”前述國務院辦公廳有關司局負責人告訴本報,根據文件內容和性質的不同,過去有些文件要兩三個月才能和老百姓見面。儘管要改變這種簽發過長,修改、審核、批報效率低的問題已經成為共識,但對於7天的“限期”,該人士還是&&“非常緊”。

    這名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後,文件到部門商討會簽要3天,再送到國務院後的流程要2天,此後的校對、核文以及印發又各需要1天,加起來正好7天。

    以這次下發的通知為例,文件起草時在一天內就徵求了87個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完成民主決議和意見統一。此外,在這份文件的修改過程中,所有國務院領導及各司局、研究部門人士都曾參與其中。

    “程序沒減,流程沒少,只是對我們的工作效率提出了要求。”前述負責人稱,從國務院會議作出決定,到這份通知發布,沒有超過7個工作日,也是親身踐行了文件內容,率先作出了表率。

    此外,針對處長、司長層層畫圈、層層“會簽”的頑疾,通知也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措施:對於擬印發文件,只需做文字修改的,部門會簽須在2個工作日內完成;有重大修改意見需要協調的,會簽須在3個工作日內完成;有不同意見的,牽頭部門要提出處理意見後一併報批。

    部長、百姓同期看到文件

    在強調落實的同時,通知對文件的公開也作出了嚴格要求。根據通知,可以公開的文件,原則上要於印發當日在中國政府網或有關政府網站上公開。文件印發後,牽頭起草部門要會同有關方面同步做好政策解讀和輿論引導。

    印發日期和發布時期不同,“部長先看百姓再看”,這是在過去的文件公開過程中較為普遍的問題。本報記者查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發現,屬於主動公開範圍的政府信息,應當自該政府信息形成或者變更之日起20個工作日內向社會進行公布。因此上述“部長先看”的情況也屬合規。

    不少觀察人士認為,在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要求的範圍內,通知進一步明確印發當天同步公開,這是政府在自我加壓,也極大地推動了中國信息公開的進程。前述國務院辦公廳有關司局負責人&&,過去信息印發到公開之間需要做一些背景補充、梳理等準備工作,以方便公眾更好地理解政策。現在印發和公開改為同日,這意味着他們所有的工作流程也要提前。

    “讓人民感受到政策實實在在的好處,不是光聽到雷聲見不到雨。”上述研究政府改革的學者&&,政策落實的拖遝推諉,不僅對政府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是一種損害,同時也不利於集中力量進行發展和改革,“在目前經濟增長和轉型升級的壓力都比較大的情況下,更要提高行政效率,快速發揮正常功效。”

    為督促政策“出海”,通知還對文件的落實情況設置了跟蹤督查制度。通知提出,對重要決定和重要事項要專門佈置、建立&賬、跟蹤督辦,逐一落實,並及時報告。

    此外,各部門的主要負責人被定為貫徹落實國務院常務會議精神的第一責任人。“國務院辦公廳將定期檢查本通知執行情況,並對發現的問題予以通報。”通知最後稱。

    持續抓政策落地“最先一公里”

    “拍桌子”、“放狠話”……為抓政策落地,李克強已經不止一次“動怒”。

    對於政策為何落不到基層,某部委官員此前對本報&&,政策從“出海”開始要面臨各個部委的博弈,接着是相關利益集團的公關,再往下還有地方政府因為自身利益等問題的抵觸和不作為。此外,在大力反腐和經濟轉型時期,一些系統官員存在着庸政、懶政的“太平官”思維,“多做不如少做”成為部分政府官員奉行的為官之道。

    從去年以來,國務院採取了眾多手段,將“不作為”列為“重點整治對象”,更同步提出多維度措施,要讓政策一路下到基層。

    在去年5月的兩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都強調要通過督查、第三方評估和社會評價等方式,既督地方,也督部門。“國務院決不發空頭文件,所有政策措施必須不折不扣落實到位。”李克強説。

    去年6月底,國務院展開了規模空前的全國普查,這項重點針對政策落實“最先一公里”和“最後一公里”的行動,席捲各大部委和地方政府。

    如今,政府再次&&通知約束“最先一公里”,自我動刀和改革的決心顯而易見。至於這一做法會否推行到地方政府頭上,前述負責人&&,考慮到各個地方情況的差異,目前不會做硬性要求,但如果實施效果好,也會考慮向地方推薦。

    有機構分析人士昨日對本報&&,隨着經濟下行壓力的增大,中國穩增長政策的&&力度會逐步加大,政令暢通落地不僅有利於快速産生經濟效益,更對整個結構改革和政府職能轉變有着重要作用。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總理再批“處長”,不滿政令腸梗阻
國務院要求深化改革:扭轉政令不暢的堰塞湖現象
一紙政令,能讓開發商只賺10%?
央視財經評論文字稿-一紙政令,能讓開發商只賺10%?
監管無力,政令只能落得“一地雞毛”
 
頻道精選:
【思想】網店補稅是義務政府減稅是動力 2013-06-14
【讀書】人類還能接受最節約能源的生活方式嗎 2015-04-28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強震重創尼泊爾經濟支柱 2015-04-30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