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現場]大同“明星村”:因煤而興 因煤而衰
2015-04-09    作者:記者 呂曉宇 孫亮全/大同報道    來源:經濟參考報
分享到:
【字號
  走進店灣鎮&子山村,首先進入視野的是一排荒廢的二層“小洋樓”。十幾戶小院鐵門緊閉,院內野草叢生,墻上爬滿裂縫,僅兩三戶平房的煙囪在冒煙。
  “快上炕,快上炕,抽煙,喝水!”來到村民張如家,81歲的張如和他老伴兒很熱情。家裏好長時間沒來“客人”了,《經濟參考報》記者的到來顯然讓他們有些“驚喜”。
  張如的四個孩子都在外打工,過年也沒回來。村裏150口人只剩下6戶10多個老人。張如説,“村集體最多時有6個煤礦,小二樓是村集體出資修建的。如今煤礦關了,村民沒活幹了,樓房荒了。”
  山西大同市左雲縣店灣鎮多個農村依靠煤炭開採發家致富,成為改革開放後遠近聞名的“萬元戶村、小康村和明星村”。但由於煤炭産業萎縮和生態環境破壞,曾經的富裕村逐步荒廢,面臨轉型困境。
  在上張家墳村、西溝村等村,《經濟參考報》記者看到了同樣的場景,一幢幢“別墅小院、小洋樓”大門緊鎖。記者在這些村子遇到的都是六七十歲到九十多歲的老人。上張家墳村有246口人,住着58人,除了49歲的水暖工趙庭旺和59歲的村委主任韓存瑞,其餘都是65歲以上的老人。西溝村委主任劉光標説,西溝村580口人現在住着100多人。店灣鎮25個村,西溝村是留守人口最多的。
  左雲是煤炭大縣,最多時有300多個礦,其中店灣鎮就有100多個。上張家墳、西溝、&子山等村都是改革開放以來靠煤炭致富,壯大集體經濟,成為有名的富裕村。
  不過,30多年的高強度煤炭開採,讓店灣鎮地區的地下水系逐漸遭到破壞,許多村子開始“斷水”,不得不花錢從外面拉水或引水。隨着煤礦規模和産能的提升,煤炭採空區塌陷的區域不斷蔓延,村民居住出現問題。
  “水沒了,地不能種,家畜也不能養”。過去的富裕村、小康村現在面臨吃水難、生存難。煤礦開採造成採空沉陷,山體、房屋出現裂縫,地下常聽見採煤的炮聲,像地震。
  隨着煤炭産業的整合、小煤窯的關閉和資源枯竭,不少村的産業鏈出現“斷裂”,村民就業成了問題。村民失去賴以生存的産業,大多數到外打工,這些村漸漸成為“荒村”。
  2005年前後,左雲縣發生多次重特大煤礦事故,全縣煤炭産業發生危機。經過山西幾輪煤礦資源整合,目前全縣300多座礦整合成26座。近兩三年來,煤炭市場嚴重下滑,一些整合礦由於建設資金不足,難以正常投産,全縣僅8座煤礦生産。
  上張家墳村的煤礦關閉後,村集體先後經營了發煤站、投資建設公路和混凝土攪拌廠等,但隨着煤炭市場萎縮,這些與煤相關的産業也難以盈利。但村裏每年仍需開支200多萬元用於村民福利和水電暖開支等,現在只能“吃老本”。韓存瑞説,“村集體也想幹一些轉型項目,但現在不知道幹什麼好。剩下這點錢不敢亂投資,一旦有個閃失,沒法向村民交代。”
  西溝村委主任劉光標説,“煤礦關停後,村集體搞過養殖,不成功。考察過鐵礦、水銀礦,這些項目投資大、風險高,不敢投。祖祖輩輩都幹礦,不幹礦就不知道幹啥了。”
  採空塌陷怎麼搬?這也是一個問題。左雲縣煤炭採空區需要搬遷約5萬人,佔全縣人口三分之一,店灣鎮25個村子都面臨搬遷。上張家墳村、西溝村等都規劃搬到縣裏,需要鉅額資金。還有一些村的搬遷面臨土地、資金等問題,不少村民搬遷後的居住面積需求與現行省裏政策有&&。
  搬到城裏只是第一步,村民們擔心的是進城“上樓後”的就業、孩子上學問題,村集體將來怎麼發展什麼産業?當地一些幹部群眾説,數萬人整體搬遷“進城”將面臨就業、教育和社會事業完善等,如何實現可持續發展將是當地面臨的現實問題。
  凡標注來源為“經濟參考報”或“經濟參考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稿件,及電子雜誌等數字媒體産品,版權均屬經濟參考報社,未經經濟參考報社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形式刊載、播放。
 
集成閱讀:
煤炭資源稅費負擔降22.3億元
煤炭行業邁入“控産”時代
貴州新增煤炭資源量150億噸
我國將加快煤炭由單一燃料向原料和燃料並重轉變
煤炭減産 七成煤企陷入虧損
 
頻道精選:
【思想】職業年金不應只有"體制內"利好效應 2013-06-14
【讀書】如何保持持續的專注力? 2015-04-02
【財智】多券商交易系統故障 凸顯服務管理不足 2014-12-05
【深度】政企投資熱高漲 石墨烯上游産業"泡沫化"端倪初顯 2015-04-09
 
關於我們 | 版權聲明 | &&我們 | 媒體刊例 | 友情鏈結
經濟參考報社版權所有 本站所有新聞內容未經經濟參考報協議授權,禁止轉載使用
新聞線索提供熱線:010-63074375 63072334 報社地址:北京市宣武門西大街57號
JJCKB.CN 京ICP證1202870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