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央的指導和推動下,京津冀協同發展正在紮實推進。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是為了調整經濟結構和生産力布局,走出一條內涵集約發展的新路子,探索一種人口經濟密集地區優化開發的新模式,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極。落實這一戰略部署,應以企業為主體,通過市場主導與政府推動有機結合的方式,實現區域産業結構定位科學、産業規劃布局合理、産業項目取捨得當。概括起來説,産業協同發展是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基礎。
明確産業結構定位。習近平同志2014年2月26日在北京召開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提出7點要求,第一點就是要着力加強頂層設計,抓緊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明確三地功能定位、産業分工等。當前,京津冀在經濟結構定位上存在的突出問題是,河北與京津之間産業梯度差過大,京津之間産業同構度較高。從産業結構上看,京津以現代電子信息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産業、以現代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産業發展優勢明顯;而河北仍然以鋼鐵、水泥、玻璃、化工等重化工業為主,河北與京津之間産業共融性不強。從京津來看,二者都着力發展電子信息、現代物流和現代金融業為主的高端服務業,産業同構度趨強,進而導致有限資源難以得到高效配置,“同結構、搶産業”現象比較突出。因此,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首要的是加強頂層設計,合理定位京津冀産業結構,促進三省市有效融合、協同發展。
合理規劃産業布局。産業結構的合理定位需要落實到科學合理的産業規劃和布局上。北京作為首都,是我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和國際交流中心,擁有強大的科研&&與人才優勢,未來應主要布局科技密集型産業,增強創新驅動發展動力。應充分利用市場機制,倒逼企業加強創新能力建設,成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科技高地與創新中心。天津擁有北方最大的綜合性港口,物流優勢明顯,國際化程度較高,未來應作為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對外交流的窗口,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特別是加快發展研發、設計、標準、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等生産性服務業,增強對製造業價值鏈提升的支撐作用,並以此為依託大力發展出口型服務業和金融租賃保險業等,形成外向型産業聚集。河北省作為京畿大省,工業基礎雄厚,應主要承接、聚集京津轉移的加工與裝備製造産業,借此推動傳統産業轉型升級,並加快淘汰落後産能,堅決遏制産能過剩行業繼續擴張,加強增量産能准入管理,促進存量産能調整優化;推動傳統産業調整區域布局,加強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提高産業整體素質和競爭力,努力縮小與京津的産業梯度差。
恰當取捨具體項目。任何優勢産業的布局與發展都要以具體項目為載體。當前,北京應以項目為抓手,着力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將一些現代物流、金融租賃、生産性服務業項目向天津轉移,將裝備製造與高端化工産業向河北疏散。天津與河北也應抓住契機,有計劃地集聚符合自身功能定位、能夠有效拓展産業鏈的項目,形成規模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