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證明,外資依然看好中國,在選擇中國,投資中國的潮流並沒有改變。當然,我們也要看到,經過30多年的發展,中國經濟的要素供給條件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過去中國土地勞動力資源相對充裕,利用外資空間比較大,現在傳統産業投資相對飽和,環境承載能力已經達到或者接近上限,再走大面積鋪攤子的路子顯然行不通了,因此,在新常態背景下,中國政府積極利用外資政策並沒有改變,如果説有變,也是變得更加積極和開放,今後利用外資更多要依靠法律、制度、政策等軟環境方面的建設,靠先進的製造業和服務業的進一步擴大開放,今年的政策方向大體來説是三個領域。
一是進一步放寬外商投資的市場准入,重點是擴大服務業和一般製造業的開放,前不久剛對社會發布的2015年版的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就是推動新一輪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舉措。新目錄總條目423條,比2011年版減少了48條,其中限制內條目減少了41條,大約減少了一半,有合資合作要求的條目從43條減少到15條,要求中方控股的條目從44條減少到35條。開放力度是歷次修改外商投資産業指導目錄當中力度最大的一次。
二是健全外商投資監管體系,我們全面鋪開,普遍備案有限核準的制度,並將大幅下放鼓勵類項目的核準權,隨着大門的放開我們將把管理重點放在准入後的環節上,加強事中事後的監管,完善外商投資安全審查機制,提升外商投資管理的科學性、規範性和透明度。我想這裡説明的是,安全審查制度是外資管理制度的一項重要措施,也是國際上各國的通行做法,審查對像是真正觸及國家安全紅線的外商行為,並不是針對一般的外商投資的監管手段。中國已經深度融入全球化,中國對外部世界影響在加大,同時外部世界各種變化,也對中國産生重要的影響。我們必須把國情特點和開放程度結合起來,實現對外開放和經濟安全的有機統一。
三是修訂外商投資相關的法律,重點制定外國投資法,實現三法合一,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的管理方式,以負面清單為基礎,分有重點的放開服務業領域的外資准入限制。進一步放開一般製造業,減少已經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重要製造業和基礎設施等相關領域對外資的限制。最終的目的是為各類市場主體,營造更加穩定、透明和可預期的法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