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5”於3月21日-23日在北京舉行。工信部産業政策司司長馮飛出席並演講。
以下為發言實錄:
馮飛:非常榮幸,我也感謝我的老東家再次邀請我到發展論壇跟大家匯報一下看法。工業轉型升級的壓力是很大的,去年我們規模以上的工業企業增速是8.3%,全部的工業增速是7%,工業領域製造業的投資增長低於13%,是多年比較少見的。從工業的結構性矛盾來看,一方面,我們確實存在着産能的嚴重過剩,比較全面性的過剩,我去很多企業調研,很多企業講,我現在看不到投資的方向。但是另一個方面,我們也觀察到很多需求方面的變化,這個需求變化我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我們消費結構的升級,是由過去新消費領域的橫向拓展為特徵,現在轉到以既有消費領域的縱向升級為主,高端個性化的需求開始出現,而且大量的出現。
比如去年我們中國的游客在海外購物消費的規模1萬億人民幣,這説明什麼問題?説明我們的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有脫節,特別是供給結構還不適應消費結構縱向升級的特徵。有沒有辦法來解決這樣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我想“互聯網+”特別是和工業製造業領域的結合帶來了重大的機遇。在德國講是工業4.0,美國講工業互聯網,中國現在正在研究制定中國製造2025,其中一個重要內容是互聯網技術和製造技術的結合。
結合點非常之多,剛才曹總講了四個階段的特徵,什麼是互聯網和製造技術結合的制高點,以及重點?經過我們的反復研究也是聚焦到了智能製造作為互聯網和工業製造業結合的突破口,智能製造。智能製造能夠對中國的製造業帶來什麼好處?我想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個方面,就是個性化定制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剛才劉總講了個性化定制與企業所面臨的一些挑戰。這樣一個個性化定制供給側的變化,能夠適應剛才我談到的需求側縱向升級個性化需求增長這個架構的這樣一個變化,為製造企業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這意味着我們製造業,我過去叫三個階段,手工階段,是能夠提供多樣化的産品,但是損失的規模經濟效益成本高,而規模生産階段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但問題是標準化的産品和服務。個性化定制階段,能夠使規模經濟和個性化的産品和服務有效的結合起來,同時適應當前的消費結構升級新特徵。第二方面,通過系統的優化來提高製造企業、製造行業的運行效率和降低其經營成本。比如説我們過去數控設備、加工設備,單耗運營、單工廠獨立運營,通過網絡互聯來解決系統優化。第三,促進新業態、新模式的形成,特別是製造業服務化這樣一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比如像産品全生命周期的服務模式,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以及剛才劉總講到的一個平台化趨勢,我想會帶來一系列的重大變化。第四,我們要提高資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
我想針對這四個目標,不同類型的行業所聚焦的目標是不同的,比如流程式製造與生産資料為主的,像煉鋼、化工這樣一些行業,可能就是與構建數字化工廠,提高能源資源的利用效率等等這方面為主。對於消費品個性化需求非常突出的這樣一些産品,就是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特徵這樣一種方式。
我想在這個過程中有很多的不確定性,就是説我們由於智力的限制,可想象的可能就是這些,但是在深入推進過程當中,這些顛覆性和革命性帶來的東西可能是超出我們的想象。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