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世界範圍內正在掀起新一輪工業革命的浪潮。雖然各個國家對於新工業革命的闡釋,及&&的政府規劃各有不同,但是,將信息技術與製造業深度融合是共同之處。
作為製造大國的中國,亦希望抓住這一契機,實現中國製造的“脫胎換骨”。在今年兩會上,中國政府吹響了戰鬥的號角——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實施“中國製造2025”,堅持創新驅動、智能轉型、強化基礎、綠色發展,加快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
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毅在此前談及國資國企如何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時也&&,要順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速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大傳統産業更新改造力度,加快重大裝備産品升級換代。
據了解,“中國製造2025”由工信部、發改委、科技部和國資委等聯合編制,是中國製造“三步走”戰略的第一步,計劃用十年時間進入全球製造業第二方陣,為後兩步走奠定好基礎。
那麼,在實施“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央企和國企將發揮怎樣的作用?在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網絡信息傳播局、國務院國資委宣傳局指導,國務院國資委新聞中心主辦的“對話新國企 引領新常態”網絡訪談現場,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總經理劉烈宏,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北車副總裁余衛平,中國普天信息産業集團副總經理陶雄強等央企和國企的老總,詳細解析了第三次工業革命浪潮下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機遇和挑戰,以及央企和國企如何發揮引領作用,實現製造強國夢。
“新常態”倒逼製造業升級
今年春節期間,中國游客在日本爭相購買馬桶蓋和電飯煲的事件,讓中國製造業遭受了不小的尷尬。事實上,早在2010年,中國就已經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但是,時至今日,中國距離製造強國仍有很長的距離。具體表現是:還沒有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骨幹企業,産業發展還有一批重大技術、裝備亟待突破。另外,還需要有一些重要産品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
在經濟運行進入新常態的背景下,中國製造的轉型升級顯得更為迫切。據了解,2014年,我國規模以上工業經濟增速回落至8.3%,創五年來新低。因此,推進兩化深度融合,加快發展智能製造,成為突破發展瓶頸,提升國際競爭力和應對經濟下行壓力的關鍵選項。
對於當前製造業的緊迫形勢,以及”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意義,來自央企和國企的老總們有着深切的體會。
“中國製造2025的一個重要升級方向,就是要探索如何運用智能化、網絡化、數字化的技術,再結合物聯網和務聯網,在這個基礎上,來打造中國整個先進製造的體系,是整個中國工業的升級版。”劉烈宏説。
全國人大代表、江門金羚集團公司董事長潘皓炫則從企業競爭力的角度理解“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提出。他指出,當前我國已經進入中等收入階段,勞動力成本不斷上升,而製造業的競爭力,就是盈利能力夠不夠,即成本在産品售價裏面的佔比。
潘皓炫&&,在一些傳統行業,原材料的成本佔産品出廠價格的90%,只有10%的利潤空間。而高新技術産業,原材料成本只佔30-50%,企業後續研發投入自然也有了更大的空間。
“因此,我們一定要搞智能製造。不把效率提高,無法變成高新技術産業,也就無法在全球競爭。我們現在提出中國製造2025,正是感受到了這樣的壓力,因此是很好的戰略設想。”潘皓炫説。
華電集團董事長李慶奎也指出,經濟新常態下,科技創新是國家經濟轉型升級的動力和路徑。當前,新一輪科技變革和産業變革正在興起,一些關鍵的核心技術、研發方式、創新手段、商業模式,甚至企業的組織形式已經取得革命性突破,工業4.0正在向我們走來。我們要迎接新一輪科技創新浪潮,立足當前,着眼長遠,加大創新驅動力度,充分借助科技手段,提升技術裝備水平、安全環保水平、節能降耗水平。
創新驅動推進“中國智造”
作為勾畫中國製造未來10年的規劃,“中國製造2025”得到了各家央企和國企的廣泛響應,並主動與企業自身的實際相結合。
寶鋼集團總經理陳德榮指出,着力技術創新,加速轉型升級,要借鑒工業4.0和“中國製造2025”規劃的理念,研究從製造到智造的途徑和方式。
作為電子信息行業的企業,以及工業化信息化深度融合發展重點領域的中國電子信息産業集團,也在積極行動。劉烈宏&&,一方面,中國電子自身要大量運用工業4.0技術,來建設示範性的數字化工廠。另一方面,中國電子希望在“中國製造2025”的一些關鍵環節有所作為。
“我們瞄準的是工業控制技術,以及機器人方面。中國電子正在積極布局工控技術,我們也已經獲得了國家發改委授予的工控國家實驗室的資格。我們過去在機器人方面也有一些探索。”劉烈宏説。
據劉烈宏介紹,中國電子還在考慮將先進的信息管理技術和智能製造進行有效結合,打造出服務於數字化工廠製造、生産、運營管理的現金信息平台。據了解,目前中國電子已經開始瞄準集成電路和新型平板顯示這兩大産業來打造這樣的系統。
中國普天則通過將信息技術與傳統工業相結合,提高了能力和效率,讓傳統工業變得更加強大。據陶雄強介紹,目前,中國普天在電力、石油、鐵路等領域都有非常好的示範案例。
比如,在石油領域,中國普天專門為石油系統在4G基礎上定制發開230M無線解決方案。實現了遠程的數據採集,讓企業整體管理效率大幅度提升。
江門金羚集團也在製造業的轉型升級方面做出了積極的探索。據潘皓炫介紹,以往公司是由1-2個工人管理一台注塑機設備,需要大量勞動力,而且勞動強度非常大。而現在公司裝備機械手之後,一個工人可以管理3-10&設備。同時,由於機械手是智能化的設備,有很多傳感器,便於後&監控,當設備出現問題時,可以遠程干預。“通過智能化的生産和監控,我們大大提高了效率。”潘皓炫説。
“中國製造2025”:克服挑戰邁向工業4.0時代
“中國製造”轉型升級,加速“走出去”。2014年,中國鐵路機車車輛裝備製造企業,積極拓展海外市場,從亞洲、非洲到歐美發達國家,從鐵路機車、客車、貨車、動車組到地鐵車輛、有軌電車,從單純産品輸出向産品、資本、技術全方位輸出,實現了從低端産品向高端産品提升的歷史性轉變。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北車集團副總裁余衛平提出:從北車的發展途徑來講,要把現在的“北車國際化”轉型升級為“國際化的北車”。依託中國鐵路科技進步快速發展的成果,2014年中國鐵路技術裝備“走出去”邁出堅實步伐。中國北車、南車出口簽約額均超過30億美元,同比增長均超過60%。
不過,作為工業化的後發國家,中國在實施“中國製造2025”過程中,也面臨着一系列的挑戰。
劉烈宏對此直言不諱:“我們最大的劣勢,還是基礎環節的缺失。”在劉烈宏看來,現在中國還沒有實現完全意義上的工業化。如果説德國是從工業3.0到工業4.0,那麼中國則需要從工業2.0到3.0,再到4.0。
此外,劉烈宏指出,中國製造在核心技術上,如數字化、網絡化,以及集成電路、軟體和信息系統上,和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差距,有的還有代溝。“我們必須把這些短板補起來,中國製造由大到強不是一蹴而就的。”劉烈宏説。
那麼,中國製造應如何補上上述短板?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南方航空工業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彭建武指出,要實現從製造大國轉向製造強國,從企業自身而言,必須持之以恒、“零存整取”地增加研發投入、加大自主壯心能力,讓研發和創新成為産業發展的基石。
全國人大代表、湘電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周建雄則指出,要鍛造企業核心競爭力,除了依靠自身努力,不斷堅持自主創新外,還需加快“走出去”步伐,與國外先進科技研發機構、企業強強聯手,以進一步開闊眼界,更好地開拓市場。同時通過引進、吸收再創新,不斷突破關鍵技術,進一步提升在本行業內發展的主導權和話語權。
同時,中國在實現製造業轉型升級方面,也蘊藏着巨大的優勢。國務院國資委主任張毅&&,不少國有企業已經處在同世界先進企業相近的起跑線上,有的方面處於國際領先地位,完全有條件搭上新一輪工業革命的快車。他要求國企負責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用新常態來審視和謀劃未來的工作。
劉烈宏則指出,中國作為一個製造大國,製造産業的增加值達2.5萬億美元,佔全球20%。“我們有這樣一個龐大的工業的市場,而且我們的門類是完整的,不像一些國家,門類有缺失。因此,我們有很大的市場空間來支撐中國發展工業4.0技術。”
另一方面,近年來,中國的信息産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以移動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興産業蓬勃發展。從而為信息技術與工業技術的融合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此外,在劉烈宏等中央企業負責人看來,産業政策的優勢也不容忽視。“中國製造2025已經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引起了各行各業的熱議,一批央企摩拳擦掌準備有所作為,這些都是我們很大的優勢。”